胡安碧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從而喜歡上數學,讓學生在動手和實踐中思考和創(chuàng)造數學,最終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學習興趣 數學活動 創(chuàng)造教學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教學過程的設計不僅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問題。通過探究、自學,學生能自己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培養(yǎng)知難而進的良好品質,提高自學能力,增強學習自信心。通過加強學生間的合作,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習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學數學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小組內活動,因人數相對較少,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廣泛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為所有學生提出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因此,采用小組形式進行學習,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又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也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例如,在學習《統(tǒng)計》時,我們組織學生走進社會,調查統(tǒng)計家鄉(xiāng)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變化的情況。課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究了調查的時間、內容,制定了具體方案。課下小組活動仍在延伸,放學后小組成員都積極收集資料,整理數據,進行統(tǒng)計,完成自己的研究。學生的積極性之所以很高,是因為問題是自己迫切想研究的,方案汲取了大家的意見,是根據自己的實際知識和能力制定的,又有比較富裕的時間,加上教師的鼓勵、幫助和檢查,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濃厚。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興趣,因為多媒體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以靜態(tài)形式為主,學生在單調、枯燥的條件下學習的局面,使將要學的部分知識變得形象生動起來。
二、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動手操作
引導學生在數學教學中動手、動腦、動口是學生認知規(guī)律對數學教學的客觀要求?,F(xiàn)代認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從根本上來講是一個對數學的認知過程,即把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他們對數學的認知過程。這個轉化過程通常經過“動作(感知)—表象—概念—符號”的發(fā)展階段才能完成,其中,“動作”或“感知”是認識的源泉,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開始;“表象”是相對應事物經過動作或感知之后在大腦中所留下的形象,它是知識結構向認知結構轉化的媒介,又是記憶的主要對象。最后在大腦中將所獲的表象進行加工處理,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形成概念(并把某些概念符號化)。這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過程,又是他們認知發(fā)展順序的一般規(guī)律。如講“三角形內角和”時,首先讓學生用量角器量自己做的三角形任意兩個內角的度數,教師能很快說出第三個內角的度數。學生感到奇怪,很想知道教師為什么那么“神”。于是教師說:“這節(jié)課我就告訴你們這個秘訣。”然后板書課題,講授新課。這種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引課,使學生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從平靜狀態(tài)向活躍狀態(tài)轉化,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創(chuàng)造數學
在教學中,老師應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通過多層次的設問引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這樣,既能有效地鞏固和深化新知識,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獨立探究能力,提高思維水平。如教學“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在學生動手操作后,我啟發(fā)學生看實物圖用準確簡練的數學語言,有條理、有根據地敘述公式的推導過程:把一個圓柱體割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體的底面積,高就是圓柱體的高,因為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時,要加強復述,讓學生多說,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讓學生完整地敘述獲取知識的過程。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學生既會說又會想。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發(fā)展思維能力的目的。又如,在圓的周長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學具:若干個大小不一的圓、一根繩子、一把米尺、一個圓規(guī),問:“要研究圓的周長,你想用什么樣的方法?”經過觀察、思索、動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繩子量出圓的周長,再量繩子長度行嗎?”“把圓直接放在直尺上滾動,量出圓的周長行嗎?”“對于這個圓,用繩子量出它的兩個直徑的長度,試一試能否還圍成這個圓。不行,再量出三、四個直徑的長度,看可不可以圍成這個圓。猜想:圓的周長是不是三、四個直徑的長度?”顯然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師追問:“為什么你要提出這樣的猜想?”學生回答:“用圓規(guī)畫圓,半徑越長,圓就越大,也就是直徑越長,圓的周長就越長,所以,用直徑求圓的周長,既準確又省力?!庇纱丝梢?,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自主猜想,發(fā)散了思維,加快了知識形成的進程。
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結合某個知識點,通過對實際生活中一些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就能提出許多數學問題。如:學校開運動會,400米比賽時,一些學生觀察到,每位運動員都不在同一起跑線上。于是提出問題:“400米賽跑為什么運動員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學生了解家里一周的基本生活的各項開支情況,提出了很多問題:一周共需開支多少元?照這樣計算,一個月的基本開支約多少元?每月收入是多少元?家里每月結余多少?如果家里要購置一臺微波爐,根據家里每月的結余,幾個月后可以買一臺?從家到學校,哪條路最近,為什么?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平時有意識、有目的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現(xiàn)象,學生就一定會提出很多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參考文獻:
[1]肖嵐.基礎教育研究,2002(22).
[2]尚建軍.如何使小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學周刊,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