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玨
摘 要: 本文運用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fā)展階段理論及同一性危機的研究方法,對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爾頓在青少年階段表現出的同一性危機進行深入分析,詳細闡述其危機產生的原因及霍爾頓如何在一個冷漠污穢、充滿偽善、缺少溝通的異化的成人世界中追求純真,實現頓悟,化解危機,重獲新生的曲折過程。
關鍵詞: 霍爾頓 同一性危機 頓悟
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爾頓·考菲爾德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發(fā)生突變的青春期。為了跨過充滿困惑的青春期,他使出渾身解數,在追尋人與人之間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自我認同的過程中,經歷了嚴重的同一性危機。幸運的是,主人公在妹妹菲苾的童真世界里找到了真愛,實現了頓悟,走出了危機。
一
著名發(fā)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定義為“一種熟悉自身的感覺”,“一種知道自己將會怎樣生活的感覺”,“一種從信賴的人那里獲得所期待的認可的內在自信”。在青春期,個體學會應付生活的各種策略,并承擔正常的社會角色。如果同一性發(fā)展失敗,個體就會產生角色混亂,即不能正確地選擇適應生活環(huán)境的角色,或角色不穩(wěn)定。
在小說中,導致主人公出現同一性危機的原因之一是缺少真正意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理解。交流并不僅僅指普通的日常對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溝通和理解。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現代社會,溝通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但人們卻時常缺乏有效的交流和理解。
主人公生長于家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可是他的父母只關心孩子的物質需要,忽視了與孩子的真誠交流。他們從沒和孩子平等地談心,也沒把孩子當成與自己有平等人格的人。由于長期缺少交流,他和父母產生了嚴重隔閡。即便如此,霍爾頓仍然極度渴望和別人建立良好的溝通和理解。離開潘西中學前,他找歷史老師斯賓塞先生告別。在交談中,霍爾頓只是機械地回答了老先生的提問。他發(fā)現斯賓塞先生根本就沒心思聽自己的訴說,也無法理解自己的困惑,因此,他們之間的交流顯得蒼白無趣,這使霍爾頓失望至極。另一幕發(fā)生在去紐約的火車上,霍爾頓遇到了同學歐納斯特的母親。在與她的交流中,霍爾頓發(fā)現這位母親非常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因為她的善解人意,霍爾頓一路上和她聊得非常投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交談中,霍爾頓一直在撒謊、圓謊。這樣的交流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在這個虛情假意的社會,因為沒有人相信自己的話,霍爾頓總是在說謊騙人。他甚至公開承認自己是世界上最會撒謊的人。在霍爾頓心目中,好友琴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在紐約游蕩的幾天里,他總想著跟琴談心,可是始終沒有勇氣撥通琴的電話。這便是霍爾頓長期缺少交流導致的溝通障礙。
埃里克森認為在社會叢林中的個體要是缺少同一性,就沒有活著的感覺。①作為社會一分子,青少年必定要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子,扮演正常的社會角色。這是個體必須經歷的成長過程。
霍爾頓的同一性危機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他不能接受這個異化的社會和偽善的人性。他不但不贊同功利性極強的學校教育,而且強烈鄙視學校里的虛假偽善和知識分子式的矯飾。因此,心懷純真和美好的他無法在學校里專心學習。選擇離開學校意味著他否認了自己的學生角色。離開學校后,他發(fā)現了更多的社會丑陋面,感受到了成人世界的墮落和冷漠。同時,他又對純真的童年有著無限的眷戀和不舍。于是,他萌發(fā)了一個念頭?!拔抑幌氘攤€麥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干的就是這個?!雹诨魻栴D想做一個麥田守望者,保護兒童的純真,使其免受成人世界的玷污。這是他追尋自我同一性邁出的第一步。可是,他的這個愿望很快被強大的成人世界吞噬。他也因此遭遇了同一性混亂。此時的霍爾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惘地徘徊,不知何去何從。他曾表現得像個偽君子,可還是無法適應社會。困惑和無助使他變得更加焦慮,而對于自己的社會定位更是一片迷惘。所以,當霍爾頓在紐約城游蕩時,他的自我已經漸漸迷失在這個浮華、空虛、冷漠的世界里。
二
在一片精神荒原里追尋純真和自我同一性是一個相當艱難的歷程。雖然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冷漠,甚至還有敵意,霍爾頓仍然堅信自己能夠找到那片充滿真愛的純凈之地和自我的身份認同。
最初,霍爾頓努力在成人世界里尋找純真和自我同一性。在中央公園站的一家三明治店里吃早餐時,他遇到了兩位修女。在霍爾頓的眼里,她們就像天使一般,如此純潔、簡單而又虔誠。她們沒有被拜物主義的洪流淹沒,一邊過著簡樸的生活,享受著內心的那份寧靜,一邊將自己的一生無償地獻給了慈善事業(yè)。她們很自然地贏得了霍爾頓的尊重,因為她們身上散發(fā)出來純真和博愛是霍爾頓最珍惜的東西。
然而,霍爾頓遭遇的大多數人和這兩位修女截然不同。哥哥D.B.和琴師歐尼為了追求物質享受,犧牲了自己的才華?;魻栴D認為他們根本不懂藝術的本質,而他們對金錢的渴望已經代替了對藝術的熱愛。在霍爾頓眼里,意義重大的圣誕節(jié)已經被無情地商業(yè)化了。在無線電城慶祝圣誕的人們期待儀式早早結束,那樣他們就可以抽根煙了。處在絕望邊緣的霍爾頓最后決定向他一貫尊重的安多里尼先生求助。不幸的是,安多里尼先生只是一味地向他灌輸利己主義信條,對自己學生的情緒困境并不在意。當霍爾頓已經無法集中精神,開始厭倦犯困時,安多里尼先生仍然滔滔不絕,專注于說教,絲毫不顧及學生的感受。更有甚者,當霍爾頓發(fā)現自己敬重的老師可能是個同性戀時,他斷定自己無法在成人世界里找到純真和自我同一性。
雖然霍爾頓與其他人的溝通屢屢碰壁,但他的不懈追尋在妹妹菲苾那里得到了回報。最終他在妹妹菲苾的童真世界里找到了真愛,獲得了莫大的安慰?;魻栴D總想著和菲苾聊聊天,因為只有她能夠真正理解自己。雖然菲苾年紀不大,可她能夠理解哥哥的心情。在哥哥有困難的時候,時刻陪伴其左右。在霍爾頓的心目中,菲苾是個機靈、純真、善解人意的小天使。她如同一盞在充滿虛偽和骯臟的深海中的燈塔,時時刻刻為霍爾頓指明方向。菲苾了解霍爾頓面臨的困境后,就像一劑藥方成功地治愈了霍爾頓的精神創(chuàng)傷。當菲苾將自己過圣誕節(jié)的錢全部給霍爾頓時,霍爾頓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當菲苾得知霍爾頓要離家出走時,她拖著箱子決定和霍爾頓一起去西部。在菲苾的感化下,霍爾頓終于放棄了不切實際的念頭,重新回到現實中來。因為他內心的隔離感被這一充滿關愛的行為徹底打破了。
三
頓悟本是宗教術語,后來成為現代小說的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通常在故事結尾,主人公豁然開朗,看清自己的窘境或危機,并從中悟出人生的本質。這一人物覺醒的關鍵時刻就是現代主義大師詹姆斯·喬伊斯所稱的精神頓悟。精神頓悟的實現需要外部客觀對應物的刺激與配合,即通過某種情境或某些事件喚起人物的覺醒,認識到自己應該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魻栴D·考菲爾德在經歷了四次精神頓悟后,終于茅塞頓開,幡然醒悟,重獲新生。
霍爾頓的第一次精神頓悟發(fā)生在他非常熟悉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他一直認為博物館里最好的一點就是任何東西都待在原地不動;那些蠟像從來都不改變模樣??僧斔麃淼讲┪镳^門口時,他再也不愿意進去,他突然認識到所有人,包括他和妹妹菲苾都在發(fā)生變化。他已不再是上次走進博物館的那個霍爾頓了。世間萬物無時無刻都在改變,而他發(fā)現自己永遠都不可能再回到純真的童年世界去了。主人公的第二次精神頓悟發(fā)生在安多里尼先生家。和安多里尼先生結束談話后,霍爾頓躺在長榻上睡著了。但是,不久他突然驚醒了,發(fā)現安多里尼先生正坐在長榻旁邊的地板上,在黑暗中撫摸著或者輕拍著自己的腦袋。驚慌失措的霍爾頓判定安多里尼先生是個同性戀。他意識到自己最敬重的老師并不完美,反而對成人世界的態(tài)度變得寬容起來。雖然霍爾頓一心想做一個純真守望者,可是兒童世界的純潔不斷遭到污穢的成人世界的侵擾。在菲苾學校的墻上發(fā)現“×你”兩個字后,霍爾頓在博物館里再次遭遇同樣的污穢語。此時,他認識到自己永遠找不到一個舒服、寧靜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地方并不存在。在這第三次精神頓悟中,霍爾頓不僅認識到沒有人能夠把世上所有污點都擦掉,還意識到自己再也沒有能力擔當守望者這個角色去守護那片純凈之地,拯救處于危險邊緣的孩子。這是霍爾頓成長歷程中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頓悟。雖然霍爾頓依然珍惜純真和美好的事物,卻再不能忽略污穢的普遍存在了?;魻栴D的最后一次精神頓悟發(fā)生在他看著菲苾騎旋轉木馬的時候。他雖然害怕妹妹從馬上掉下來,但他什么也沒說,什么也沒做。他覺得孩子們的問題是,如果他們想伸手去攥金圈兒,你就得讓他們攥去,最好什么也別說;他們要是摔下來,就讓他們摔下來好了,不用攔阻他們。這次精神頓悟使霍爾頓意識到孩子們要真正長大成熟,必須經歷許多考驗,依靠自己解決各種困難。最終,深陷同一性危機的霍爾頓意識到自己無法改變社會現實。在看妹妹菲苾騎旋轉木馬時,霍爾頓認識到了自己的責任。他不但接受了生活中的快樂與悲傷,美好與丑陋,而且接受了社會早已賦予他的角色,擺脫了一直困擾著他的同一性危機。
在苦苦追尋與外界的溝通,經歷自身的同一性危機,并獲得終極頓悟后,霍爾頓雖然病倒了,住進了精神醫(yī)院,但事實上他已經獲得新生,并且漸漸地成長、成熟。現在,他可以坦然面對社會,接受現實。
注釋:
①Erikson,Erik H.,Identity:Youth and Crisis[M].New York:Norton, 1968:130.
②J.D.塞林格著.施咸榮譯.麥田里的守望者[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1.5:229.
參考文獻:
[1]Erikson,Erik H.,Identity:Youth and Crisis[M].New York:Norton,1968.
[2]JACK SALZMAN,ed.,New Essays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C].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1.
[3]J.D.塞林格著.施咸榮譯.麥田里的守望者[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1.5.
[4]保羅·亞歷山大著.孫仲旭譯.塞林格傳[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9.
[5]李征戎.逃逸與反叛——評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J].外國文學研究,1997,3:120-121.
本論文為湖州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成果,項目名稱:心理社會學角度下霍爾頓·考菲爾德的同一性危機研究,項目代碼:KX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