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
〔關鍵詞〕成長;時機,耐心
做教師做了十多年,教了一批又一批學生,也看到一個又一個學生的成長。有的學生成長得很順利,讓家長教師很省心;而有的學生成長過程充滿了艱辛,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還有的學生,家長教師都覺得他挺優(yōu)秀,后來卻自殺了,這些學生不僅讓家長、教師感覺很頭疼,也是我們全社會的問題。
我們都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這句話似乎太絕對了,因為孩子不是一直只受教師的影響。實際上,影響孩子的因素太多,除了遺傳基因之外,孩子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父母的言傳身教、周圍的親戚長輩、社會環(huán)境等等,都讓孩子們在走進學校之前,就已經表現(xiàn)出各種不同了。這句話如果改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人”或許更恰當。
那么,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和教師究竟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更為順利地成長呢?家長首先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做孩子成長的促進者、欣賞者、陪伴者,而不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財產,隨性改造?,F(xiàn)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跟以前一個家里有三五個孩子的家庭相比,我們更容易把精力全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是整個家庭的未來與希望。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爸爸媽媽一生的希望、未實現(xiàn)的目標,都寄托在了這個孩子身上,讓孩子承載了太多期望,孩子稍有風吹草動,立刻會引起全家恐慌。
一、不要著急,讓孩子慢慢來
現(xiàn)在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每個人都感覺到緊迫,我們生怕自己落后,也生怕我們的孩子落后。心理學教授蘆詠莉所說,孩子學習各個時段有各個時段的側重點,0~3歲的重點是規(guī)則和語言,4~6歲的重點是以玩帶動發(fā)展,小學1~3年級的重點是適應學習,小學4~6年級的重點是學會學習,初中的重點是同伴交往,高中的重點是理想信念引導。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讓我們不停地催促著孩子快一點,再快一點。家長和教師都著急,一旦缺乏讓孩子慢慢成長的耐心,就會采用拔苗助長式的教育,讓孩子過早地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孩子們幼兒園學習的是小學的內容,小學學的是初中的內容,初中學的是高中的內容,高中學的是大學的內容,大學畢業(yè)了,反倒需要回來學習幼兒時期就應該學習的規(guī)則。
小學低段是孩子適應學校學習的階段,對于小學低段的孩子來說,學習興趣遠遠比學習成績重要。孩子在六、七歲的時候,學校家長過分強調學習成績,對孩子的學習結果提出過高的要求,就會一次又一次讓孩子感覺到他從事的是困難的事情,讓孩子感到緊張焦慮。這樣,孩子還沒有進入從容的學習狀態(tài)、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時,就已經嘗到了失敗的滋味,慢慢地孩子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再也不愿意投入學習了。如果讓一個七歲左右的孩子一次又一次跳起來觸碰一面他根本碰不到的天花板,他在一次次努力之后,發(fā)現(xiàn)根本不可能達到要求,就再也不會有所行動了。下次即使把天花板放低到他能觸碰到的高度,他也不愿意再跳了。
二、孩子成長有快有慢,如同花開有早有遲
家長不要看見孩子做事慢了一點就越俎代庖,請給他們成長的機會。我見過不少年輕的爸爸媽媽,對小嬰兒的“哭”緊張得不得了,似乎只要孩子一哭,就是大人什么事情沒做好。小嬰兒哭,并不就代表他不開心,他之所以哭,是因為除了哭之外沒有其他方式來表達情緒。在對待嬰兒“哭”的問題上,美國父母做得更好,他們認為,孩子在成長的正常需求得到滿足以后如果繼續(xù)哭,就讓他哭吧。其實哭并不完全是壞事,至少可以讓孩子深呼吸,鍛煉肺活量。而中國家庭孩子只要一哭,一定得抱起來走走轉轉,直到孩子不哭或者睡著為止。后來,孩子再也不愿意自己一個人在床上安安靜靜地睡覺了。而且孩子稍大了以后,還學會了用“哭”來要挾家長,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
一個兩歲多的孩子,正是鍛煉自己動手吃飯能力的時候,但孩子會因動作不熟練,弄臟飯桌、衣服、地板。有的家長為了省事,就喂孩子吃飯。家長不知道,孩子在吃飯這一簡單的動作中,肌肉、大腦、手、眼都能得到鍛煉。家長一旦代勞,就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還有不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這樣的口頭禪:“來,乖孫,再吃一口!”孩子本來吃飽了,擺著腦袋說不吃不吃,還是被塞進一口飯,后又吐了出來。這樣一來,孩子不僅對吃飯這件事沒有興趣,而且會因為經常被強迫多吃一口而產生抗拒情緒。
我家孩子兩歲多的時候,對上下樓梯很感興趣。我父親不常來,因為愛孫子,怕他上樓時摔著了,就抱著孫子回家。上樓的時候孩子掙扎著要下去自己走,但我強行把孩子給抱了上樓,結果孩子哭著鬧著“自己走!”我父親只得讓孩子重新下樓去,孩子自己重新走一遍樓梯回家后,開心得不得了。
我還曾經看到一個媽媽,給四歲左右的孩子買了一個玩具。玩具是用一個盒子裝著的,孩子自己擺弄著想打開盒子,沒有找到開口的位置,就用手撕破了盒子。媽媽看到后一把將盒子抓了過去斥責孩子,“你咋這么憨?撕破了等會怎么裝?”然后就把盒子直接打開了給孩子。孩子在這件事情過程中,除了得到媽媽的斥責,什么都沒有學到。以后孩子再面對這種情況,就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會向大人求助。
三、不要簡單地拿孩子的短處與其他孩子的長處比較
盲目比較會讓孩子和大人都失去信心。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就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
我們的教育體制,讓教師把學生當成了流水線上的物件,對他們一步步進行打造。大學畢業(yè)生如同出籠的饅頭,一屜一屜的,規(guī)格大小都差不多。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不缺少大學畢業(yè)生,可我們缺少人才,缺少創(chuàng)新型性人才。我們的學生在很小的時候,創(chuàng)造性就沒有得到保護開發(fā),甚至被掐掉了,統(tǒng)一打造成了教師家長們期待的“優(yōu)秀學生”,長大了哪來的創(chuàng)造性?大學校園里出了一批又一批中文專業(yè)學生,卻沒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莫言卻是未經傳統(tǒng)學校教育改造的。
2012年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約翰·格登15歲的時候,因為生物課成績差曾被中學教師訓斥為“非常愚蠢”,這件事發(fā)生在世界名校伊頓公學。我們應該認識到,學校教育并不是萬能的,教師更不是萬能的。孩子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體,教師家長應該最大限度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孩子揚長避短,而不是掐頭去尾,讓所有孩子都整整齊齊。有的教師對孩子缺乏耐心,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曾經說過:“對于那些還沒有熱愛孩子和熱愛教育卻從事了教育事業(yè)的人,他們會因為孩子的不配合而產生憎恨心,這樣的心態(tài)使教師難以駕馭自己的情緒,常常將自己的不良情緒潑向造成這種情緒的孩子。所以在教學工作中,他們對孩子不斷地惡語相加,使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嚴重的損傷?!币獯罄麅和逃龑W家蒙臺梭利告誡教師:“傲慢和發(fā)怒是教師的基本缺陷,而好教師必須學會謙恭并且慈愛?!焙媒處煵粌H是寬容的,更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失敗中看到希望。
家長和教師都應當給孩子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不要把孩子當成工具,讓他變成你喜歡的樣子,應該讓孩子做他自己喜歡的事。經常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叫孩子喝水、吃水果或者拿什么東西,甚至就是叫過來看一眼等等,不僅不利于發(fā)展孩子的專注力,還可能“使得兒童認為自己從事的活動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孩子聚精會神做事情遠比大人的事情重要,家長和教師應該做引領者欣賞者和陪伴者,而不是干預者。
四、孩子著急的時候,大人不要急,多采用延遲滿足的方法
我們都看到過,兩歲左右的孩子跌倒時,大多數家長會立刻跑上去扶起孩子,問孩子摔疼了沒,本來孩子沒有哭,家長這么一問,立馬哭了。家長又是半天安慰,甚至罵桌子椅子馬路擋著孩子了,這樣的方式最不可取。其實孩子摔倒的時候,他也在觀察大人,如果沒摔疼,孩子多半會自己爬起來,實在摔疼了,家長再扶起來,看看小手小臉摔破沒有,跟孩子說,“我們洗洗手去,以后小心”之類的話,擦擦藥再轉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就過去了。
斯坦福大學有一項關于幼兒的實驗,研究了4歲的孩子在糖果面前的忍耐力。如果能夠等待15分鐘再吃放在面前的棉花糖,可以獲得獎勵。有一部分孩子禁不住誘惑,很快就吃掉了糖。而有一部分孩子沒吃掉糖,獲得了獎勵。跟蹤調查結果證明,這部分能等待15分鐘再吃掉糖的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后心理調節(jié)能力更強,更值得信賴,人生更加成功。明智的父母要學會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培養(yǎng)孩子的意志力。
家長和教師并非生來就是教育專家,但只要我們一直努力,探索正確的教育方法,給孩子一片適合他們成長的土壤,他們就會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作者單位:四川省崇州市崇陽鎮(zhèn)西江學校,成都,611230)
編輯 / 黃才玲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