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云
摘 要 1978年《庭審口譯員法案》頒布以后,美國的法庭口譯迎來發(fā)展黃金時期。美國的法庭口譯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并開發(fā)出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考試與各州法庭口譯員考試并行的一整套考試系統(tǒng),通過分析這兩種考試的內容與制度不僅能夠為我國設計法庭口譯資格認證考試提供方向,而且能夠點明培養(yǎng)法庭口譯員的培訓重心,以便于有針對性地提高受訓者的相應知識、技巧和能力。
關鍵詞 法庭口譯 考試系統(tǒng) 知識 技巧和能力
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庭口譯誕生于二戰(zhàn)之后的紐倫堡大審判。在這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美國都沒有制定專門的法律來規(guī)范法庭口譯。口譯員的選拔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選上的口譯員往往能力與認識都與庭審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許多法警、法官親戚、被告親戚、聽眾席的聽眾、被告律師被法官指定來擔任法庭口譯。因為口譯員身份的模糊與能力的不足,經常造成當事人因為誤解發(fā)言而導致的敗訴。為規(guī)范法庭口譯,美國聯(lián)邦法院在1978年頒布了《庭審口譯員法案》,首次明確了法庭口譯員作為一項職業(yè)應該具備的能力。該法案的頒布為制定一項標準來考核法庭口譯員資質提供了依據(jù)。1980年,美國司法部設計了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考試(FCICE)并向全國推廣。隨著時間的發(fā)展,美國各州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口譯員考試系統(tǒng)并產生出州與州間聯(lián)合舉辦的資質認定考試(consortium exam)。美國法庭口譯資質認證制度日趨完善。
一、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考試和加州法庭口譯員資格認證考試內容分析
聯(lián)邦法庭譯員資格考試是美國司法部設計的考試,它的題型設計、考試內容和考察方式能夠代表美國培養(yǎng)法庭口譯員的標準和方向。而加州的考試制度也屬于起步較早、發(fā)展較為完善的制度。通過分析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考試和加州法庭口譯員資格認證考試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了解美國法庭口譯員的篩選原則,以便有的放矢,明確借鑒的重心與方向。
(一)題型分析
由于需求量的原因,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認證考試(FCICE)目前僅存在英語與西班牙語互譯。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認證考試(FCICE)共分筆試與口試兩大部分,其中筆試部分包含五大題,分別為閱讀理解、語言運用、錯誤辨析、同義詞辨析及詞語翻譯。口試包含同聲傳譯、交替?zhèn)髯g和視譯。加州法庭口譯員資格考試也分為筆試和口試,其中筆試也包括閱讀理解、翻譯和詞語辨識等題型。題型上并不存在太大創(chuàng)新,但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五類題型剛好分別考察閱讀、寫作、語法、詞匯及翻譯五大技能。不僅在讀寫能力方面有所側重,而且也側重應試者在語法、詞匯和運用方面的基本技能。從分值的分布情況上來看,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認證考試的筆試為80多道選擇題,每部分有16道題。分布很平均,而哪一部分的分值也不會對總分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不會出現(xiàn)國內外語水平考試中“得閱讀者得天下”或者“得聽力者得天下”的情況。這意味著對于法庭口譯員來講,能夠清晰地分析和嚴謹?shù)乇硎稣Z言與能夠聽懂、看懂語言同樣重要。同時對于詞匯含義和范圍的準確辨析也是在庭審中正確傳遞當事人意思的關鍵。從口試的題型設置上來看,視譯、交傳與同傳放在一起考的方式會給應試者帶來很大的壓力,但也符合法庭口譯員在重壓下提供忠實譯文的要求。
(二)題目內容分析
通過對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認證考試(FCICE)和加州法庭口譯員資格考試在題目內容的篩選上也非常嚴格。通過在加州及周邊地區(qū)調研顯示,題目所采用的材料大多都是以往庭審所采用的真實材料,內容涉及合同糾紛、身份糾紛、侵權糾紛、盜竊、搶劫到貪污、行賄受賄。對于筆試而言,閱讀和翻譯的材料既可能與法律有關系,也可能與法律沒有關系,既可能考察的是語言技能,也可能考察的是法律術語,甚至可能是基礎的訴訟程序??疾斓氖亲g者的綜合素質。對口試而言,應試者通常需要將用英語/漢語表述的程式化語言翻譯為漢語/英語,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語序調整和術語選擇。這在時間緊迫的口譯環(huán)節(jié)通常是比較大的挑戰(zhàn)。另外,口譯的材料并不一定是正式的、結構完好的篇章,也可能是口語化的、斷裂的語言。因為在實際工作中譯員遇到的當事人并不一定能夠提供嚴謹、有組織的語言。
(三)及格標準分析
在視譯方面,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認證考試(FCICE)和加州法庭口譯員資格考試實行將英譯漢和漢譯英分開考核的方法,分別要求應試者在五分鐘與六分鐘的時間內完成一篇230詞的地道的英文文本到漢語或者350字左右的地道漢語文本到英文的視譯。這么做的難點在于,由于時間的緊迫性,應試者一開始就必須提供流暢的譯文,否則可能翻譯不完。這對譯者英漢雙語互譯的功底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在交替?zhèn)髯g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認證考試(FCICE)的要求是要求譯者在15分鐘內翻譯850-900個詞。而上海高口的語速要求是每分鐘不得低于110個詞。通過對比可以看出,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認證考試(FCICE)對交傳速度的要求并沒有國內一般資格考試的要求高,但并不能據(jù)此得出結論,在交傳方面,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認證考試比國內一般資格考試簡單。事實上,由于對忠實傳遞信息的特殊要求,在做法庭口譯的時候口譯員可以停下來向法官要求當事人重新陳述說過的話。并適當斟酌當事人的用詞而提出最符合原文的翻譯。在其他場合,口譯員可以對含有停頓、結巴、猶豫或重復的原文進行整理,簡化。但在法庭口譯中口譯員必須完整保持以上信息,否則就不是一場合格的口譯。在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認證考試(FCICE)中,應試者的譯文必須達到80%以上的準確率才能合格,這個要求已經遠遠高出上海市高口和其他交傳考試的要求。
二、我國法庭口譯考試設置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目前我國還沒有設置統(tǒng)一的法庭口譯證書考試,僅有由全國統(tǒng)一考試委員會委托中國政法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聯(lián)合舉辦的法律英語考試證書(LEC)。該證書并不直接針對培養(yǎng)法庭口譯人才,而是為公檢法機關或其他法律從業(yè)者從事涉外法務、出國攻讀法學專業(yè)和取得律師資格打基礎。該考試在內容方面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主觀題分為案件閱讀、翻譯和法務寫作三項,并不直接考察口譯能力??荚嚨膬热菀仓饕性诿绹芍贫炔糠帧E囵B(yǎng)出來的人并不了解國內訴訟步驟,也不具備基本的口譯能力,更不會自覺遵循法庭口譯員的職業(yè)操守與道德。近年來,我國涉外民、刑事案件的數(shù)量增長迅速,法庭口譯的從業(yè)人員卻大多來自傳統(tǒng)口譯領域。在一些重大的跨國案件,如湄公河殺人案上甚至都靠招聘教師擔任口譯人員。由此看來,我國迫切應該設立專門的法庭口譯證書,該證書的內容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合理平衡法律和口譯的關系,注重考察聽、說、讀、寫等多方面能力
法庭口譯與傳統(tǒng)口譯的不同之處在于,法庭口譯首先要求應試者進行過專門的法律英語培訓,能夠熟練掌握一些法律詞匯的翻譯。同時應該對我國訴訟的基本步驟有所了解。從一些外國的實踐經驗來看,專職法庭口譯員在業(yè)余還會處理一些翻譯與涉外事務,這樣,法庭口譯筆試的設置應該綜合考察應試者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應該有所偏廢。筆試應當和口試有不同的考查重點,筆試可以考察應試者的綜合能力,口試則應該考察應試者的口譯能力。
(二)合理選材,注重交傳、同傳考察的不同側重
根據(jù)對美國兩大法庭口譯考試內容的分析,結合法庭口譯實踐,我們可以看出在法庭口譯中,同傳占了重要地位,在獨白類話語和證人詢問中都需要用到同傳。但這種同傳的考察方向不應該與以往其他同傳相同。在法庭口譯中同傳的長度通常有限,不會給譯員帶來很大負荷,但是對精度的要求卻非常高。因此在考察時應該盡量選用方便啟動,邏輯單元短,但光在開頭就有一定信息量的文本(如標準的時間、地點、事件模式)。此外,在交傳中應設置一定的程式化的法律語言,以便考察應試者快速調整語序與合理選用表達式的能力。
(三)合理考察職業(yè)定位和道德
作為當下法庭口譯教育中的空白部分,法庭口譯的職業(yè)定位和道德應該在證書考試中得到一定的考察,以便法庭口譯員明確自身地位與禁忌,從而降低隨意性,規(guī)范職業(yè)行為。
(四)從教學方面來看,注重口譯基本功的訓練和心理素質的訓練
法庭口譯是在高強度下進行的口譯,對譯文的質量有較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譯員應合理掌握扎實的交傳、同傳基本功。就訓練的方式來講,大可用普通訓練材料和法庭口譯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訓練,以便學生在筆記、注意力分配方面先鍛煉出過硬的能力再投入到法庭口譯的訓練中去。同時還應當加強訓練學生快速啟動的能力,以便他們在時間有限時可以有足夠的反應力來應對。
法庭口譯是一個內涵很深的學科,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盡的。就目前來看,我國法庭口譯尚且處在起步階段,很多理論都還是剛剛開始。合理借鑒美國現(xiàn)存的法庭口譯考試與實踐不僅能夠使我們比較迅速地找到建立的方向,建立起行業(yè)規(guī)范,而且還能帶動法庭口譯教學的成熟,以幫助我們建立起完整的制度框架來支撐實踐。
參考文獻:
[1]張新紅,李克興.法律文本與法律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2]劉淑穎.美國的法庭口譯[J].寧夏社會科學,2006,1:43.
[3]上海市高校浦東繼續(xù)教育中心,上海市外語口譯崗位資格證書考試委員會. 上海市英語高級口譯崗位資格證書考試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