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
【內(nèi)容摘要】由于觀念偏差、理解偏頗和操作不當,導致了當前校本課例研究的虛化現(xiàn)象。學校應通過理論提升、制度保障和多種形式的活動改變現(xiàn)狀,進行有效的校本課例研究,制定校本課例研究計劃,突出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關注“二次備課”的實效性,通過課后反思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
【關鍵詞】集體備課 校本課例研究 虛化現(xiàn)象 改進策略 實施建議
課例研究是校本集體備課重要內(nèi)容,是校本教學研究的最有效途徑之一。課例研究主要研究“如何上好一節(jié)課”,聚焦于促進學生的真實發(fā)展,重點解決教學中存在的某些問題,把研究融入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評課的全過程。校本課例研究立足于教學實踐,集眾家之長,融全員智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個體的工作負擔,有效地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然而,在當前的校本課例研究活動中,由于實施者觀念偏差、理解偏頗及操作不當,出現(xiàn)了種種虛化現(xiàn)象。
一、校本課例研究的虛化現(xiàn)象
1.觀念偏差導致的虛化
一是來自學校管理層面的觀念偏差,部分學校認為校本課例研究可有可無,重視不足,沒有相應配套的督查機制;二是來自教師的觀念偏差,有的老師認為課例研究耽誤時間,沒有效果,還增加了教師負擔,其中部分老教師以自己年齡大,想不出別出心裁的教學方法為由拒絕參加;部分年輕教師認為自己才疏學淺,不能積極投入研究;同時,由于與成績掛鉤的獎懲因素,部分中年骨干教師為了維護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不愿意毫無保留地參與校本研究,常?!傲粢皇帧?,而當新教師提出問題或出現(xiàn)失誤時,得到的幫助也是有限的,在課例研究中很少能提到實質(zhì)性的、有利于提高教學成效的方法、計劃、方案,使整個課例研究名存實亡,流于形式。
2.理解偏頗導致的虛化
課例研究包括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評課諸多環(huán)節(jié),但在現(xiàn)實中,很多教師以為課例研究就是備課,甚至還有的老師把課例研究當成寫教案、找教案、抄教案,老師習慣于把集體備課形成的教學設計直接照搬到自己的課堂,結果所有教師的教學過程“如出一轍”,缺乏與所教班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相結合的思考和調(diào)整,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種“拿來主義”使教學失去個性,缺少生成。
3.操作不當導致的虛化
實施課例研究的初衷是凝聚集體智慧,發(fā)揮教師團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但有的備課組卻僅僅是利用集體備課時間,分配、布置各自的備課任務,然后各成員“獨立作戰(zhàn)”、“分工合作”、“復制粘貼”,各自承擔某一課例或某一環(huán)節(jié)的備課任務,或出一些練習題,然后拼湊在一起,復印幾份大家共享。這是在落實集體備課過程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為“集體備課”而備課的應付。這種“承包制”備課方式,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但與集體備課的初衷背道而馳,沒有了教師的共同參與和討論,沒有了教師的思維碰撞,這種“共同智慧的結晶”有形無實。課例研究過程中,有些備課組跳過“說課”環(huán)節(jié),這就缺失共同研究、探討的過程,有的備課組對教學反思和評課不重視,導致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水平發(fā)展緩慢,阻礙教育教學水平的迅速提高,影響教學質(zhì)量。
二、改進校本課例研究實效的策略
1.讓學習成為改進英語校本課例研究實效的前提
教師需要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備課組是教師最基本的學習型組織,英語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語言能力,豐富語言學基礎理論、語言教學法,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運用以及師德修養(yǎng)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學習《中小學外語教學》等英語教學期刊中的理論和實踐類的文章,通過認真研讀新頒布的課程標準,使自己擁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形成理論高地,學習如何進行校本課例研究,所有這一切都是改進英語校本課程研究實效的必備前提。
2.讓制度成為改進校本課例研究實效的保障
為確保校本課例研究的順利開展并能持續(xù)進行和收到良好效果,學校需要建立與課例研究相關的制度,包括考核評價制度,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由學校領導或教科研負責人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參加、旁聽校本課例研究活動,進行相應的監(jiān)督,明確教師在課例研究中的義務和責任,確保人人參與,以完善的制度鼓勵和培養(yǎng)教師的研究意識,激發(fā)參與熱情,做到校本課例研究的定時、定點、定人、定內(nèi)容,從而保證課例研究的開展。
3.讓活動成為改進校本課例研究實效的動力之源
只有科學設置課例研究活動的內(nèi)容和形式,才能有效吸引教師積極參與、樂于參與,并從中體驗課例研究的樂趣。課例研究中,可以邀請專家或教研員參加,可以與教學共同體、聯(lián)誼學校、特色學校一起開展課例研究活動,可以向兄弟學校展示課例研究過程,可以舉行課例研究指導專題講座,可以利用教育門戶網(wǎng)站、校園網(wǎng)、知名學科網(wǎng)站等網(wǎng)絡平臺進行網(wǎng)上集體備課,建立教研專題貼等。
三、英語學科校本課例研究實施建議
1.制定校本課例研究計劃
每學期初備課組成員針對日常教學中的難點和熱點問題,確立校本課例研究計劃3~4個,如: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選自世界文學名著《愛麗絲漫游仙境》,這是學生首次接觸童話體裁的文學作品,如何進行童話體裁的閱讀教學、如何進行文學欣賞是初次教學這套教材的英語教師感到困惑的。我們備課組以《童話體裁的文學名著教學課例研究》為校本課例研究的對象和內(nèi)容,制定如下課例研究計劃:
《童話體裁的文學名著教學課例研究》計劃安排表:
計劃的具體安排可以針對研究內(nèi)容靈活制定,形式可以多樣,但一般要體現(xiàn)“初備→說課→集體研討→反思提升→修正教、學案(課件)→二次備課→上課”的流程。
2.突出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教學設計時要體現(xiàn)對學生的研究和對學生的尊重,要設計有利于學生構建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以學生為主體,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注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和指導。如在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教學設計中,主備人本著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陶冶學生情操、提高英語素養(yǎng)”的主旨,設計了“美文欣賞”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背景下聽故事、讀故事,感受文學名著童話故事的音律、用詞、句式和意境方面的美,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得語言知識,培養(yǎng)英語語感,提高英語素養(yǎng)。
3.關注“二次備課”的實效性
通過“一次備課”的獨立思考、說課環(huán)節(jié)和各成員的討論、補充、在進行“二次備課”的時候要加強對集體備課稿的自主思考,思考如何通過巧設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如何使情景創(chuàng)設自然有效、如何巧妙設計能更好地化解教學難點。如在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的備課中,主備教師原先設計了以下問題來檢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1)What did Alice do one sunny day?
(2)What did she hear?
(3)What did the rabbit take out of its pocket?
(4)Who did Alice run after?
(5)Where did the rabbit go?
(6)What did Alice do then?
這些問題的答案在課文中顯而易見,多數(shù)學生只需讀、查原文句子即可回答問題,不能檢查學生對文本的真正理解,也不能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更不能引導學生真正走入這個美麗的童話世界,在備課組教師提出這個看法后,主備教師經(jīng)過思考,在二次備課中,將問題改為:
(1)If you were Alice, what will you say?
(2)What will you do then?
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討論,使讀者走進故事,學會換位思考,感受人物心情變化,既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又為學生繼續(xù)閱讀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下文的討論提供了興奮點。
4.通過課后反思提高專業(yè)水平
教師在課后要用心反思自己的教學,自覺自主地去反省自己的教學理念和行為,用文字認真地把自己的反思所得到的感悟、感受、感想記錄下來,有意識地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用自己在反思中所產(chǎn)生的新觀點、實用的方法來指導自己教學,并在新一輪教學實踐中得到驗證。如此“行動 ——反思——再行動——再反思”,促進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提升。如通過對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教學的校本課例研究,教師了解了童話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與普通文本閱讀教學的不同之處:教師需要聲情并茂地引導學生進入童話世界,依據(jù)文本分析人物的性格,讓學生感受童話的美好和樂趣,教師要讓學生帶著感情去朗讀、體會原著,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
四、結語
集體備課模式下的日常備課不是教學內(nèi)容與設計的簡單增減,應該是備課組多人思維的碰撞。英語教師在進行校本課例研究時,需要事先設定共同關注的主題,圍繞主題學習理論,形成理論高地,然后切入一個課例,尋找現(xiàn)實與理念的差距,設計如何改進以往做法的上課計劃。然后按改進的計劃上課,選擇恰當?shù)挠^察技術和方法,有針對性地觀察課堂,對疑難問題共同探討;課后再次反省原有設計與實際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中,尋找改進策略,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再次上課,然后再反思,并把整個過程寫成報告,如此一學期循環(huán)多次,逐步建立校本評價資源庫。
【參考文獻】
[1] 劉忠保. 以學生為本的集體備課[G].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3(01):17.
[2]《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