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甜
摘 要:從科學課堂“分段”教學的背景、特點入手,就科學課堂“分段”教學的設計進行研究并反思。
關鍵詞:科學課堂;分段教學;思考
一、科學課堂“分段”教學的背景
課堂教學是老師的基本功,因此我校每周都有一次校內(nèi)研修,
老師們共同鉆研教材和教學設計,以期提高老師尤其是青年老師的業(yè)務水平。但是多年來一直都采用同樣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老師們的積極性,也使教研走入了一個死胡同,缺少新意,效率不高。為此我們設計了“分段”課堂教學的模式。
二、科學課堂“分段”教學的特點
新課改背景下,科學課中有大量的實驗課,幾乎每節(jié)課都有實驗。有的是老師演示實驗,有的是學生分組實驗;有的實驗很簡單,有的實驗比較復雜,之前需要詳細的指導;有的實驗是分組的,有的是每個學生獨立完成的??傊煌膶嶒炐枰處熢O計不同的教學過程,但是實驗類的課程思路大體相同,即可分為導入、實驗前的指導、實驗中的指導、實驗后分析整理數(shù)據(jù)并得出結論四部分。因此我們便按照這一思路將實驗課的課堂分成四塊,由四位老師分別去做詳細的研究,然后選定一課作為實踐,四位老師“接力”上課。
三、科學課堂“分段”教學的實施
科學課堂“分段”教學分為五個階段,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教研
(1)組建教研組
我校共有四名科學老師,其中兩位青年老師,一位中年老師,一位資深老師。四位老師年齡有跨度,教學經(jīng)驗有梯度,既有活力又有深度,是個團結協(xié)作,努力進取的教研組。
(2)自主學習
教研組經(jīng)過商討,各自選擇了一個研究的方面,利用課余時間,
學習、鉆研相關理論知識。
2.上課
(1)確定課題
選擇一節(jié)科學課作為研究的對象,四位老師根據(jù)自己研究的部分獨立備課,并準備相應的實驗器材。
(2)“接力”上課
四位老師按照課程的順序“接力”上課,其他老師記錄、思考,課后交流、反饋。
3.評課
(1)自評
首先,四位老師首先說一說對自己負責的這一部分的認識和理解,介紹自己教學設計的思路;
(2)互評
在聽課的基礎上其他老師發(fā)表對各個部分的看法,重點在于質疑,使每位老師在交流反饋中都能獲得提升。
4.反思與調(diào)整
各位老師根據(jù)其他老師提出的寶貴意見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修改,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促進教學理念的更新。
5.全校匯報
(1)在學期結束前,采用“分段”教學模式向全體老師匯報研究成果,接受全體老師的檢驗。
(2)聽取老師們的寶貴意見并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修改、實踐。
以《磁鐵的磁性》教學設計為例。
導入部分。經(jīng)過大量的理論研究,我們總結了以下常用的導入方法:語言導入、實驗導入、資料展示導入等。
通過分析,老師采用了實驗導入法中的游戲導入:老師把一枚回形針放入裝滿水的瓶子里,看誰能在不將水溢出來的情況下把它取出來。當一位學生用磁鐵吸出回形針后,老師提問:“為什么能用磁鐵把回形針取出來?”學生回答說:“因為磁鐵能吸鐵。”根據(jù)學生的回答,老師引導:我們在一年級時就已經(jīng)知道了磁鐵具有吸鐵的本領,同學們想不想繼續(xù)來研究磁鐵?從而引出課題。
實驗前的指導。本課的實驗主要是研究磁鐵各個部分磁性的強弱,是一個典型的探究型實驗。老師應該從實驗材料、實驗方法、實驗記錄單、小組分工合作等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以確保實驗順利完成。在本課的教學中,老師做了以下提示:
(1)動手前,各小組先討論采用何種方法來研究;
(2)玩的時候,大家要注意觀察,并且及時做好實驗記錄;
(3)老師給大家一些提示(屏幕出示實驗提示);
①提供器材:磁鐵、回形針、玻璃等。
②利用提供的材料,選擇適當?shù)姆椒ǎ屑氂^察并進行記錄。
③用磁鐵的不同部位去吸回形針,我發(fā)現(xiàn)( )點吸起的回形針最多。說明磁鐵( )的磁性最強,( )磁性最弱。
實驗中的指導。這部分老師重點關注學生的分工合作是否合理、實驗方法是否正確,出現(xiàn)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等等。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是否得到了老師充分的指導,將直接影響到科學探究的效果。學生實驗時間看起來是老師最“悠閑”的時間,其實是老師最應該重點關注學生的時間,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合作的意識與習慣等主要是在這段時間內(nèi)形成的,而且實驗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實驗結果的獲得。
實驗后分析整理數(shù)據(jù)并得出結論。實驗完成后,怎樣填寫記錄單,怎樣分析整理數(shù)據(jù)決定著怎樣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實驗后不會填寫記錄單,或者說不能如實地填寫記錄單;有些學生有了實驗數(shù)據(jù)卻不知如何分析,從而得不出正確結論。這些都是影響課堂效率和效果的不利因素,因此老師要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指導。
四、分段性課堂教學的成效
教學形式新穎,能提高教研質量和效率。在以往的教研活動中,往往是一個人上課,其余老師評課,這樣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要一個老師準備,壓力集中在一個老師身上;而分段教學可以調(diào)動所有老師的積極性,全員參與其中,但是每人只負責其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準備的壓力較小,這樣可以更加精細地準備,提高了教研活動的質量和效率。
五、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1.我們目前的分段教學只適用于實驗類的教學內(nèi)容,而其他的課型就不能如法炮制。即使同樣是實驗型的課程,有的是由幾個不同的小實驗穿插在其中的,需要不斷地重復引導、實驗、分析、結論等過程,如果還采用“分段”教學,一來程序復雜,不容易操作,二來也容易引起教學混亂,勢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在一堂課中頻繁地更換老師,學生會感到新奇,這一定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影響教學的效果,降低教學效率。因此課前一定要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以使科學課保質保量地進行。
3.在老師各自備完課后,應先商討一下各個部分如何自然地銜接,否則“各自為政”,整個教學過程會顯得不流暢、不自然。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小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