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明
〔關鍵詞〕 化學教學;導入;情境;問題;故事;實驗;
復習;習題
〔中圖分類號〕 G633.8〔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2—0075—01
化學課的導入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的重要途徑。因此,精心研究導入教學的方法,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綜觀化學導入教學的實踐,導入新課常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情境導入
教師要創(chuàng)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使學生圍繞某個主題調查,收集、加工、處理和應用相關信息,從而解決現(xiàn)實問題。例如,在講解“無色酚酞遇堿變紅”這一現(xiàn)象時,教師可以扮演一個神漢給大家捉“鬼”看。教師拿出一個盛有無色酚酞試液的燒杯,然后用鑷子取出一塊金屬Na。對學生說,把鑷子上夾的這個“鬼”放到燒杯里的“水”中,將會融為“血水”,“鬼”還會發(fā)出滋滋的叫聲。演示后再告訴學生,這其實是一些神漢騙人的把戲。從而引導學生歸納出:2Na+2H2O=2NaOH+H2↑,無色酚酞試液遇NaOH溶液(燒堿)變紅。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科學探究方式得出了結論。
二、問題導入
“學”貴在于“問”,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因為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例如,實驗室制取CO2,如果直接告訴學生選用的藥品為石灰石和稀鹽酸,并且告訴學生,用Na2CO3沒有石灰石好,用濃鹽酸、稀H2SO4沒有稀鹽酸好,最后告訴學生其中的道理,這便沒有任何新意,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如果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實驗室制取氫氣有Na2CO3、石灰石,稀鹽酸、濃鹽酸、稀H2SO4,選什么最好?這便給了學生思考的余地、探究的空間。設問要符合學生的情況,深淺適中。既不能使學生覺得深不可測、無所適從,也不能不言自明、太淺顯易懂。
三、故事導入
用化學發(fā)展史上的故事導入新課,可使學生對化學家及化學知識產生親切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熱愛。例如,通過拉瓦錫的故事引出對空氣成分的研究;由門捷列夫的故事過渡到對元素周期表的學習;從湯姆生的故事拓展到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通過原子彈、氫彈的爆炸引出同位素等。要用故事引入新課,要求教師平時多積累素材,在引入時要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漲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中去。
四、實驗導入
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征。用化學實驗能夠形象、生動、直觀地導入新課。例如,從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實驗現(xiàn)象中引起學生對O2的性質及制取方法的關注。生動的實驗現(xiàn)象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實驗在有效啟發(fā)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復習導入
任何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之上的。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回顧、溫習已學過知識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知識。例如,在講到“CO2的實驗室制法”時,先復習H2的實驗室制法。通過復習,進一步說明,由于CO2和H2在實驗室制取時都是通過固體和液體混合制取氣體,所以實驗裝置是完全相同的。同時說明,由于CO2和H2的性質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它們收集、檢驗的方法不同。這種方法通過類比復習,簡化了認知過程,并且在復習的同時掌握了新知識。
六、習題導入
先給出一道習題讓學生思考,當學生思路受阻時,引出新知識,在疏通思路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例如,在學習氧化物的概念時可設置這樣一道題:在下列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A.水 B.食鹽 C.酒精 D.空氣 F.氧氣。因為氧化物的概念還沒有學,當學生思考這道題時往往會思路受阻。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寫出被選物質的化學式H2O、NaCl、C2H5OH、O2,然后給出條件讓學生用排除法解答這道題。由氧化物是化合物可排除混合物空氣和單質O2,由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排除由三種元素組成的C2H5OH,由兩種元素中其中一種是氧元素排除不含氧元素的NaCl。隨著這道題的完成,氧化物的概念也就引出來了。習題導入新課能使學生夯實基礎,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