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志雙
[關鍵詞]刑事和解制度;范圍;應用
刑事和解制度指的是刑事案件的加害人與被害人或法定代理人就違法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自愿達成和解協(xié)議并實際履行,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對加害人予以諒解,司法機關據(jù)此對加害人的刑事責任給予從寬處理的法律制度。
一、建立刑事和解制度對刑事訴訟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刑事和解制度是對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一種貫徹落實,它體現(xiàn)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和刑罰目的,有利于矯正犯罪,減少社會沖突,促進社會和諧;有利于維護被害人的權益,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
刑事和解體現(xiàn)了刑法的謙抑性。以恢復性司法理念為理論基礎的刑事和解,通過加害人的認罪悔罪達到被害人經(jīng)濟上獲賠、情感上諒解,最終形成和解協(xié)議。和解在形式上體現(xiàn)為民事賠償,但從其實際效果而言,和解協(xié)議對刑事問題的影響很大:不僅體現(xiàn)在程序上不捕不訴,實體上的影響表現(xiàn)為提出從輕的量刑建議,最終使得在適用刑罰上趨于輕緩。
刑事和解制度兼顧被害人與加害人合法權益的雙重保護功能。尋求被害人、加害人合法權益的雙向保護是當代刑事訴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nèi)在支點。應運而倡導的刑事和解制度不但有助于加害人的矯正與回歸社會,而且也有助于平復被害人的心理創(chuàng)傷,最大限度恢復被犯罪破壞的社會關系的和諧性。
在司法實踐中大量案件都應用刑事和解制度,特別是人身損害案件和交通肇事案件。在這些案件中,如果加害人對被害人予以賠償,求得諒解,那么首先在人身自由上基本使用取保候審的強制措施,加害人獲得相對自由,免除了人身羈押。其次,對刑罰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在此種情況下被告人基本被判處緩刑,達到了刑事和解的目的,當事人雙方都滿意,維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穩(wěn)定。有些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案件被告人也因此獲益,如我院審查起訴的被告人本院受理的訾XX交通肇事一案,訾XX在事故中應負事故全部責任。對于二死二傷的重大交通肇事,依法應當判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案發(fā)后,被告人存在自首情節(jié),悔罪表現(xiàn)較好,積極主動賠償被害方,在劃分責任基礎上共計賠償四名被害人七十余萬元。如實供述犯罪事實,且供述穩(wěn)定,法院依據(jù)《關于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認罪案件”的若干意見(試行)》第九條的規(guī)定,酌情予以從輕處罰,最終判處被告人訾XX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同樣如果當事人雙方未達成和解協(xié)議(賠償協(xié)議)或被告人拒不賠償?shù)?,那么被告人將會獲得較重刑罰。
如李某某故意傷害案(輕傷),未達成和解協(xié)議,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從中不難看出刑事和解的重要性。
二、刑事和解應堅持的原則
一是雙方自愿原則。刑事和解其實就是一種通過民事救濟的方式來處理刑事案件。因此,刑事和解也必須遵循當事人自愿原則,只有堅持主觀自愿,才能保證行為真實,才能達到和解的目的。
二是遵守法律原則。刑事和解不能超越法律規(guī)定,應當嚴格依據(jù)現(xiàn)有刑事政策和法律而達成合意。一方或雙方的讓步均應以不違反法律的規(guī)定,不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為前提。
三是公平正義原則。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損失由加害人的行為造成,加害人負有賠償?shù)牧x務,體現(xiàn)了法律正義的要求。具體的賠償額應當與加害人所造成的實際損失相適應,與加害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相適應,與加害人賠償能力相適應,該“三適應”體現(xiàn)公平原則的要求。
四是犯罪人有利原則。當事人達成刑事和解,意味著被害人方對犯罪的人予以諒解,加害方積極賠償主要目的為了從輕、減輕處罰。司法機關應當根據(jù)雙方和解協(xié)議,作出對犯罪人有利決定。
三、刑事和解案件的范圍
哪些案件適用刑事和解?依照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依法快速辦理輕微刑事案件的意見》第3條、4條的規(guī)定來確定。具體包括案情簡單,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犯罪事實,主觀惡性較小、社會危害性不大,依法應當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單處罰金,適用法律無爭議的下列案件:
(一)未成年人或在校學生涉嫌犯罪的案件;
(二)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涉嫌犯罪的案件;
(三)盲聾啞人、嚴重疾病患者或者懷孕、哺乳自己未滿一周歲的嬰兒的婦女涉嫌犯罪的案件;
(四)主觀惡性較小的初犯、過失犯;
(五)因親友、鄰里等之間的糾紛引發(fā)的刑事案件;
(六)當事人雙方已經(jīng)就民事賠償、化解矛盾等達成和解的刑事案件;
(七)具有中止、未遂、自首、立功等法定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情節(jié)的案件;
(八)其他輕微刑事案件。
當然刑事和解也應有例外,如公職人員的職務犯罪案件和從重處罰的案件等。由于這兩類犯罪嚴重侵害了公眾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危害性極大,所以不宜適用刑事和解程序辦理。
四、刑事和解應用階段
首先,審查起訴階段已將犯罪事實查清,其原因、后果、責任等涇渭分明,只要符合和解案件范圍規(guī)定,進行和解有依據(jù),有基礎。其次,偵查階段犯罪事實尚未查清,有待確認,且公安機關不具有犯罪的刑罰處置職能,當事人“和解”后公安機關撤案,沒有現(xiàn)實的法律依據(jù);審判階段,對公訴案件而言,是一個“不告不理,有告必理”的階段。既然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就不應當和解,勢必影響國家公訴權的嚴肅性,退一步講,即便可以和解,時機已不如審查起訴階段。
五、刑事和解程序
在案件受理后,承辦人依照規(guī)定進行審查,在此基礎上,提出是否適用刑事和解程序的初步意見。經(jīng)由科長或主訴檢察官審查、分管檢察長審核,報檢察長提交檢委會批準后,由承辦人及時與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和近親屬交換意見,并做好釋明工作,征求雙方是否自愿同意,如雙方均同意后正式進入刑事和解程序。雙方對和解協(xié)議履行完畢后,檢察機關視案件情況不批準逮捕、不起訴,建議公安機關變更強制措施或撤銷案件,對不能作出不起訴決定的,將雙方當事人的刑事和解協(xié)議連同案卷材料一并移送法院,并將和解情況在公訴意見中提出,建議法院對犯罪嫌疑人從輕或減輕處罰。我院每年審查起訴案件近75%為輕型案件,對于有條件達成和解協(xié)議的,承辦人積極征求雙方當事人意見,力爭和解成功。
六、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問題
沒有明確法律規(guī)定,仍處于探索階段;流程沒有規(guī)章制度約定,操作簡單;不可避免出現(xiàn)用罰金代替刑罰現(xiàn)象;由于受各種考評、檢查影響,辦案人為圖省事,不愿或不敢應用刑事和解制度等。
綜上,應當大膽應用刑事和解制度,更需要立法以確定該制度,從而更加節(jié)省訴訟資源,保護刑事案件雙方當事人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