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壽成
摘要:生物課程的學習,要應用于解決生產、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生物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生物知識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高中新課改的理念也是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能力考查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生物教學;生活化教育;新課程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教學即生活”,同時“生活教育”也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實驗)》指出:生物學教育“更尊重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更貼近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新進展……”。其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重視生活的聯(lián)系。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當中的問題,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把自己的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是每個教師必備的教學理念,也是提高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生物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生物知識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造成了“生物”高高在上,學生畏懼“生物”的現(xiàn)象。生物課堂的生活化具有相對優(yōu)勢,因為生物與人類衣、食、住、行息息相關,但是,對于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相關現(xiàn)象,學生一般不太注意,更不會探求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因此,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據,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注意思考學生的生活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學之用,讓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為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讓生物課富有生活氣息,喚起學生親近生命世界的熱情,體會生物與生活同在的樂趣。只有注重實踐,多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的探究學習獲得成功。
一、在生活中尋找情境,開啟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之門
新的生物知識的引入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尋找典型例子,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新鮮感,認識到現(xiàn)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生物學問,從而減少學生學習生物的恐懼和厭煩心理,明確生物學科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目的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初中如此,高中生物教學亦是如此。
所謂“生活性”是指生物課程內容密切聯(lián)系日常生活,是學生十分熟悉的事物、現(xiàn)象和活動。這個情境設置符合觀察—思考的邏輯順序,也符合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guī)律,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樹立了本節(jié)學習的目的,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讓生物知識走向生活實踐,讓學生體會生物知識的價值
現(xiàn)實生產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生物學問題,生物及生物學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習生物的目的在于用生物和生物知識來解決問題,如“樂于用學到的生物知識改善生活”“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生物有關的社會問題”“如何養(yǎng)好家里的花卉、金魚”“了解人類需要哪些營養(yǎng)及其來源,懂得營養(yǎng)全面合理的重要性”“人體健康與疾病”等等。但學生很少用生物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判斷、選擇和策劃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當學生學習了生物知識后,教師應及時帶領學生從課內走進生活,嘗試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現(xiàn)象,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問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生物巨大的應用價值及其魅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完全符合的,與高考的能力要求也是符合的。
三、學以致用,用生活中的生物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的智慧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利用學過的知識,結合生活中的生物,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可以打開學生的創(chuàng)造智慧,讓生物課堂成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搖籃。例如,仿生學是目前應用較多的邊緣科學,教師可以先介紹一些仿生學應用的例子,然后讓學生開動腦筋想出相關問題,模仿相關原理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通過研究爬山虎的腳設計一款登山鞋等,可以適當開放實驗室設備,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創(chuàng)造發(fā)明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對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大有幫助。
總之,“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程生成和發(fā)展的基礎?!薄敖嬓詫W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學習者要將正式的知識與自己的日常的經驗聯(lián)系起來”。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讓我們把生物教學立足于生活,讓生物教學在生活的大課堂中起飛!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
(作者單位 青海師范大學附屬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