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飛的人飛起來,一半系于翅膀,一半系于夢想。
飛,是以更快的速度、更自由的姿態(tài)穿越人生,也就是在理想的追尋過程中不甘于爬行。
想飛的人,目標不一定要比別人更高,但要實現(xiàn)得更快,所以需要飛,像鳥兒那樣。對他們來說,翅膀是工具,如船槳,如獵豹矯健的四肢,是知識、經(jīng)歷和勤奮。
說不好知識和勞作那一項更重要。愛迪生說:成功是九十九分勤奮加一分靈感,證明勤奮是基礎。比爾·蓋茨說:我的財富來自無休止的思考,證明知識比埋頭苦干更重要。然而,成功者站在個人的立場描述成功,不一定是通用法則。如果把一百位成功者的經(jīng)驗加在一起,會發(fā)現(xiàn)勤奮和知識都是推動力,有時兩者形成合力,使人辨不清哪一點在發(fā)生決定性作用。
然而,這里說的僅僅是翅膀的問題。有多少勤奮而又學富五車的人飛不起來,一輩子在人們后面踽踽行走,因為他們缺少夢想。有了翅膀而沒有夢想的人,永遠不會飛,最后翅膀也會像火雞一樣退化為裝飾品。
勤奮說的是耐力、吃苦精神和勞動態(tài)度,不見得意味創(chuàng)造、意味與眾不同,反過來甚至會因循守舊。想飛的人是想做一件石破天驚的事,馬可尼發(fā)明隔海通話的無線裝置,萊特兄弟發(fā)明飛機,難道不讓人震驚嗎?他們的勤奮不同于礦工掘礦的勤奮、農民插秧的勤奮,不是重復別人,是在神廟前對著太陽神祭獻舞蹈,并非“勤奮”所能盡述。
知識不能代替夢想,但知識可以催發(fā)夢想,比如物理學知識催發(fā)了霍金關于宇宙的夢想。然而沒有知識也照樣可以產(chǎn)生夢想,哥倫布和麥哲倫的知識都不算多,但他們都是偉大的夢想家,并在夢想中拓展了人類的認知領域。
有時知識會扼殺夢想,特別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以高不可攀的地位、深邃的內涵俯視蕓蕓眾生,仿佛對于傳統(tǒng)的任何輕舉妄動都屬不敬。但是,夢想會超越它。也就是說,創(chuàng)新的力量敢于挑戰(zhàn)一切權威,包括知識和學界泰斗。否則,只好在地上爬行。
鍛造翅膀的同時,要養(yǎng)護自己的夢想。保持夢想之時,要伸張和強壯翅膀。忽略了其中一項,不是庸人就是瘋人。而擁有這兩件利器的人,早晚會飛起來,越飛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