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梅
〔關鍵詞〕 課堂教學;效率;學習興趣;自主思考;文本化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1(B)—0030—01
目前,大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中外文學名著讀之甚少。進入初中后,學生課業(yè)負擔加重,加之中考壓力,課外學習語文的時間也減少了,語文被放在了次要地位。因此,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悉心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則顯得十分重要。這需要教師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語文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教學中思考、討論,其語文能力才會有所提高。語文課本中所選的課文是一些語言優(yōu)美、意蘊豐富、思想深刻、富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在文學和思想上都能給學生以啟迪和幫助,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好文章。教師在備課中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知識性、趣味性和示范性特點,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形式組織教學,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和興趣,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和閱讀技巧,又能在參與探究討論時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讓他們對文字和文學故事產(chǎn)生興趣,以便在課外自覺主動地閱讀相關的文學書籍。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樣就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還學生思考的權利,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文本。這樣才能激發(fā)出學生智慧的火花,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注入式的,在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記,缺乏活力,使其思維僵化。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課程對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運用語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陳舊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xiàn)代教學的需要了。這就需要教師改注入式教學為啟發(fā)式教學,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探究。例如,在教學《世說新語(兩則)》時,因文字淺顯,筆者在教學設計上確立了自讀討論的教學方法。課堂的前半節(jié)課筆者讓學生自讀,疏通文意并對文字內(nèi)容產(chǎn)生質(zhì)疑,后半堂課讓學生解釋文意,交流探討自讀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學生在充分熟悉課文后,對內(nèi)容產(chǎn)生了一些疑問。1.謝太傅對兩位侄子的回答為什么“笑樂”?兩位侄子的比喻哪個好?2.友人已向陳元方道歉,可他還“入門不顧”是否失禮?此時,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想象仔細揣摩比較,競相回答。他們的回答雖不全面,但也有獨到之處,各種回答相互補充,豐富了文本內(nèi)容。教師再適時點撥、補充,自然會讓學生記憶深刻。最后筆者將本課應掌握的知識以檢測題的形式讓學生掌握。這樣的課,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激活了他們的思維,使學生不但學得開心,而且還很有成就感。
三、樹立文本化的課程觀
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平等民主地對待學生,尊重他們的獨特思維,要形成文本化的課程觀。在以往的注入式教學中,教師把課本中的課文看作是學生模仿的范文,要學生尊重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并把它作為唯一的標準。而在啟發(fā)式教學中,教師要把課文當作文本,對其意義的解讀應該多樣化。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他讓學生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展開想象,以《青蛙跳出井口了》為題進行作文訓練。學生想到了青蛙跳出井以后看到外面有無邊無際的大海,高高的山峰,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甚至有一位學生想象青蛙坐上了飛機去環(huán)球旅行。而有位學生卻說:“青蛙從井里跳出來,到外面看了看,覺得還是井里好,他又跳回了井里?!蓖瑢W們聽了哄堂大笑,老師也很意外,但考慮到這是該學生的獨特觀點,于是讓這位學生說說原因。他很生動地說:“青蛙跳出井口,來到一條小河邊,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他聽到一聲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浮著不少死魚,他抬頭一看,原來不遠處有一只老青蛙在對他說話。他剛要說聲謝謝,就聽到一聲慘叫,一柄鋼叉已刺穿了老青蛙的身子,老青蛙痛苦地掙扎著。青蛙嚇呆了。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他急忙往回趕,又跳回了井里?!边@位學生的想象是合理的,更是深刻的。這個回答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批判和否定,體現(xiàn)了可貴的環(huán)保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從這個案例中筆者體會到,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必須要形成文本化的課程觀,必須要平等民主地對待學生,尊重他們的獨特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