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汪洋 莊承宗
[摘要]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是數(shù)學的魅力所在,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交流的雙邊互動過程,也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課堂提問設計得恰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數(shù)學教學 課堂提問 問題
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是數(shù)學的魅力所在,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交流的雙邊互動過程,也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課堂提問設計的恰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一個經(jīng)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把實質性問題、一看就明白的問題、一般常識性的問題、學生無需思考答案就脫口而出的問題提出來,缺乏挑戰(zhàn)性,學生回答只是應付老師。提問“只顧數(shù)量,不求質量”,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于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學生的各方面素質不能得到提高。
2.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為了不使課堂氣氛尷尬,本來很復雜的問題,一兩個問題就帶過了,問題浮于表面,很難深入剖析,學生掌握的知識不深入,教師對復雜問題分析不透徹,學生缺乏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體驗,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思維沒有得到鍛煉,反而對學生的思維起到抑制的負作用。
3.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tài)。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4.在一堂課中以教師的提問為主,缺少學生提問的時空和氛圍,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留給學生的提問空間太少。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5.教師評價單一,教師評價反復幾句話,“對”、“錯”、“太棒了”、“好極了”。幾句簡單的評價,時間久了,學生對評價感到乏味,教師失去評價的意義。
“提問”是師生之間互動、交流最主要的方式,是師生之間的問與答,教與學的過程。日本著名教育家齋藤喜博認為,師生間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提問是學習過程中思維的重要“激活”因素。教師善于提問,掌握對話的技巧,能大大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還能反饋教與學的信息。課堂上的教師提出的問題設計得好,課堂教學則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設計的不好,則散漫無章,索然無味。怎么樣提問才能達成目標呢?筆者認為,問題的設計應該兼顧以下幾個方面:
1.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shù)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我認為,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ァ岸”,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tǒng)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shù)匕盐諉栴}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3.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fā)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后鼓勵、引導他們?nèi)ベ|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
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jié)課堂上創(chuàng)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題。比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nèi)容,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么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jīng)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于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范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
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于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于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于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于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ブ揮姓庋,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于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于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于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shù)囟嗍褂靡恍┲行缘?、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么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xù)學習。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lián)系實際,優(yōu)化提問內(nèi)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