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新
[摘要]:學生是未來的希望,培養(yǎng)好當代學生是建設好祖國的重中之重。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教,學生被動地學,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教學質量。作為教師,應該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主動去學、愿意去學,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如何去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呢?本文將做一簡單介紹。
[關鍵詞]:教學氛圍 創(chuàng)設情景 課堂調控 探索實踐
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認識能力,學生處于被動地接受地位。教師對學生教得越多,給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獨立思考和行動提供的機會就越少,那么,教學活動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只有引導學生沿著前人研究探索的路子去思維,才能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fā)展他們的認知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當代信息化的社會里,一個人的知識需要不斷更新,因此,學校的數學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筆者非常重視在課堂上營造和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把枯燥乏味的數學概念、定理等的教學變成具有創(chuàng)造愉悅的探索活動。
一、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
注重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師在講授中運用各種手段,設計一個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的引入,把學生的分散思維聚攏過來,通過創(chuàng)難設疑、趣化題材等方式,將內容“神秘化”、“戲劇化”。如講授“同類項”一節(jié),我是這樣安排的:問題1,籃子里有一些水果,甲說,有2個蘋果、3個梨、1個蘋果、2個桔、2個梨。乙說,有10個蘋果、梨、桔。問他們說得合適嗎?問題2,17xy2z+237x+73x-35xy2-310x+18y2x讓學生說出一組x,y的值,老師能馬上算出代數式的值,問速算的奧秘在哪里?在歸納總結出同類項的概念,合并同類項的法則后,讓學生做如下練習:
(1)3x3+x3=
(2)-5a+5a=
(3)-7ab+ab-2ab=
(4)xy2-y2x/5=
(5)4(a+b)-4(b+a)=
注意教學內容的設計。對課堂例題與習題的設計避免只介紹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形成一個體系,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不是停留在就題論題,照本宣科的水平上。有些題不管是哪種形式出現,不論是從哪個角度考慮都根據同一理由或類似理由,這樣有利于牢固靈活地運用法則或性質。如在列方程(組)解應用題時,選擇一組這樣的習題:(1)A,B兩地相距36里,甲從A地、乙從B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二人相遇后,甲再走25小時到B地,乙再走1.6小時到A地,求二人速度。(2)甲乙二人從A,B兩地同時相向出發(fā),相遇時,甲比乙多行10公里,相遇后,甲再用4/3小時到B地,乙再用3小時到A地,求兩地距離和甲乙二人速度?(3)甲乙二人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相遇后,甲再用1.6小時到B地,乙再用2.5小時到A地,求甲乙二人速度?走完全程各需多少時間?讓學生始終帶著新鮮感做題而不是機械地重復做題。有一些題通過多種解法比較,開闊思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如我在課堂上做了這樣一個填空題:四邊形ABCD內接圓,AB為直徑,直線MN與⊙○相切于C,∠BCM=38°,則∠D的度數是多少?通過學生的積極思考,上述題可以用四種不同的方法做出,而且還都能說出做題的根據來。還有一類題,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掌握了基本定理或做題方法后,我們改變條件(或結論)做一些變式題。如平行四邊行ABCD的對角線AC上兩點E、F,且AE=CF,求證:四邊形BFDE是平行四邊形。變式時可以把E、F看作動點,作如下變形,將已知改為:(1)DE⊥AC,BF⊥AC;(2)E、F是對角線AC的兩個三等分點;(3)∠ADE=∠CBF;(4)E、F分別為∠ACD和∠ABC的平分線與AC的交點。注意語言等方面的設計。教學是一門藝術,我除了在內容和方法上認真設計外,還注意上課時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運用科學準確、富有啟發(fā)性和思想性的數學語言,用合理的語言節(jié)奏,充滿激情的語調,配之以優(yōu)美的動作等,把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注意課堂情境的調控
給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要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活動,不論是表現欲旺盛的學生,還是表現欲暫時尚弱的學生,都要給他們提供不同的機會,增加學習熱情。當問題提出后,給學生2~3分鐘思考,或同桌、小組討論,對帶共性的難點適當點撥。當學生對討論過的問題有了一些認識后,讓他們自己講思路。無論是采取什么方法,我都注意多鼓勵學生,老師的微笑、眼神等都會增加他們回答問題的信心,消除畏懼心理,積極投入到教學中來。尤其是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起點低、帶有啟發(fā)性,一步步解決問題,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每個學生都以平等的角色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教學中來。記得在一次數學考試中,有這樣一道應用題:要在規(guī)定日期內加工一批零件,如果甲單獨做,則剛好在規(guī)定日期內完成,乙單獨做則要超過3天,現甲乙二人合作2天后,再由乙獨做,正好按期完成,求規(guī)定日期。對于這道題,多數同學是這樣列方程的:設規(guī)定日期是x天,則2/x+x/(x十3)=1。有一個中游學生列成這種形式:3/(x+3)=2/x,道理多么簡單,思路多么明快,評卷時我及時表揚了他。我想這與學生平日的積極參與是分不開的。重視反饋。我們知道,數學學習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人嚴謹有序的邏輯思維能力,一絲不茍,認真規(guī)范的良好習慣,堅毅不拔,熱愛真理的進取精神。這一切的獲得全有賴于數學學習過程,所以我們說過程是結論之本。在平日各類練習中,凡是“判斷題”要求學生寫出分析與原因,“填空題”和“選擇題”要求學生必須寫出完整的過程。在課堂上注意訓練學生口頭表述思維過程的能力。對于學生掌握問題的情況,除了采取問卷的形式當堂檢測以外,更重要的是把它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每章學后及時考評反饋,題型設計,知識技能,覆蓋面等,都精心思考和設計,考了就改,改了就評,趁熱打鐵解決出現的問題。
總之,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掌握所學知識,培養(yǎng)各種能力,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讓學生樂于學,在愉快宜人的氛圍中形成知識網絡,逐步完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