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瑜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語文的人文性。明確指出:“初中學生要廣泛閱讀各種課外讀物,課外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目前中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并不樂觀,如何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是關鍵,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閱讀天地。
關鍵詞:文學名著;激發(fā);閱讀;興趣
名著是世界各國文化的精髓。她對中學生情感的熏染,人格的健全,傳統(tǒng)的相承,審美能力的提高都有著春風化雨般的作用。閱讀名著如同與大師們攜手共游,可以增長見識,汲取智慧,提高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教育部在“新課程標準”中開列了20部課外閱讀推薦書目,要求初中階段學生學會制訂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同時要求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據(jù)媒體報道,當前城市中有超過半數(shù)的中學生基本沒有課外閱讀,少數(shù)學生能讀點課外讀物,但以流行讀物、娛樂快餐式讀物為主,涉足經(jīng)典著作的微乎其微。多數(shù)學生抱怨課業(yè)負擔重,考試壓力大,忙于應付各種考試,無心、無力、無暇顧及課外閱讀。個別家長和老師最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閱讀課外書籍被視為不務正業(yè)。歸納之,學生在原生態(tài)的閱讀中明顯存在三大傾向:急功近利——為了應付考試,只能在課本里進行零散的語段閱讀;浮光掠影——為了獲取信息,而閱讀一些短、平、快的“文化快餐”;輕松愉悅——為了消遣,閱讀娛樂性強但缺少歷史厚重和人文品性的書刊。
一個人知識的積累和人生視野的拓展,一個人心靈和思想的成長,都離不開閱讀,只有通過閱讀薈萃了人類智慧的各種讀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英國的莎士比亞說:“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是全人類的營養(yǎng)品?!闭Z言學家呂叔湘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于課外閱讀?!倍蠖鄶?shù)名著,尤其是中國古典名著和外國名著,由于其成書的時空都距我們的時代較遠,思想性又較為深刻,讀起來感覺較現(xiàn)在流行的通俗小說難懂。所以,我們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使學生不會因對名著產(chǎn)生恐懼感而望而卻步,使他們愉悅地走進廣闊的閱讀天地里。
一、引領學生——認識名著的重要性,點燃閱讀名著的熱情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市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教師首先就是要引領學生深刻認識閱讀,尤其是閱讀經(jīng)典對他們的發(fā)展有多么重要,使之明白名著是經(jīng)過了漫長時間的考驗,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是很有價值的,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使自己變得聰明、睿智,這就讓學生對名著的閱讀有一種期待。
但是學生存在閱讀的差異性,學生的智慧也是有限的,況且又處在閱讀能力的提高過程中,如果僅僅讓學生獨立思考,可能會出現(xiàn)“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往往會陷入迷惘困惑中,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倡導。由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通過巧設懸念來激發(fā)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探究熱望。有時出示書名或篇目,引導學生根據(jù)題目置疑;有時講述書中的精彩片段后,戛然而止,讓學生們帶著滿腹的疑問主動走進閱讀,然后經(jīng)過學生積極思考,相互探討,求得問題的解決和認識的深入,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調(diào)動起閱讀的積極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笨傊?,學生一進入名著這個廣闊天地,固然會有仰望文學大廈而望而卻步的膽怯,但引導有方卻會使他們觸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經(jīng),從而感受到名著那細膩的撫摸、深沉的震撼和久遠的回味。
二、啟發(fā)學生——閱讀名著是成長的需要
在眾多的課外閱讀中,中外文學名著以其無與倫比的文學價值與思想價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鬃咏逃龑W生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這告訴我們,只有引導學生讀名著,讀上乘作品,才有可能接觸最高的精神境界,閱讀名著對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對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都有重要影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人生應該讀幾本墊底的書”,可以說,讀名著就是豐富中學生的精神底蘊?!靶抡Z文課程標準”,就把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而落實這一教學內(nèi)容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讀名家名篇,與大師對話,讓學生在讀名著的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得到熏陶感染。
所以,我們應該給學生講一些中外名人的成長史和青少年時期閱讀名著有密切的關系的例子,進一步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讓他們知道很多作家在青少年時期都愛讀名著,比如冰心在七歲的時候就開始苦讀《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西游記》等名著,后來成為學生喜愛的兒童文學作家;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作家黑塞,其閱讀生涯則是從《魯濱遜漂流記》開始的。語文特級教師、浦東模范中學校長吳小仲回憶說,自己小時候讀過許多文學經(jīng)典,當時的確“似懂非懂”,但長大后有了社會閱歷,不僅理解了讀過的作品,還能觸類旁通生發(fā)出新見解。這種反復升華的快樂,是錯過小學、初中閱讀“黃金期”的人無法體會的。
三、強調(diào)學生——閱讀名著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教師要反復強調(diào)閱讀名著是提高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告訴學生可以從名著中學到很多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的方法,積累更多優(yōu)美的語言。曾經(jīng)有個語文特級教師對我說,讀名著,就是讓學生在語言的大海里游泳,一本名著可以讓學生在好幾天的時間里沉浸進去,對于培養(yǎng)語感和發(fā)展思維都有極大的幫助,對于寫作能力的提高是潛移默化的。這話說得非常在理,在諸多名著里,作家駕馭文字的方式,謀篇布局的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段等無不為后人樹立了寫作的榜樣。在《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關于王熙鳳出場的描寫,那“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手法,為學生描寫人物,尤其是刻畫個性張揚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極佳的范例。在謀篇布局方面,魯迅結構的嚴謹,莫泊桑結尾的開放,歐·亨利的突轉,為不同個性的學生學習寫作提供了最好的學習樣板,十分有利于他們形成自己的鮮明文風。
平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對文學經(jīng)典的選文時,應以點帶而,讓學生領略名著的概貌,積極開展有效的研究性學習,引領學生走進名著、感悟名著,從名著中獲得寫作的技巧與能力。例如:在講《林黛玉進賈府》時,讓學生仔細閱讀有關文字,通過對先聲奪人的出場、服飾的鋪陳手段、容貌的描畫,見黛玉時的一笑一哭的刻劃品析討論,使同學們明確王熙鳳潑辣能干、工于心計、八而玲瓏的性格,然后要求學生讀整本的《紅樓夢》,更深刻地體會作者刻畫人物的技巧。
四、調(diào)動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名著活動
針對學生對閱讀名著的被動性,老師應開展多形式的閱讀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可以成立班級讀書會,開展名著閱讀競賽,建立班級圖書角,評選小小藏書家,舉行名著讀后感征文活動;可以實行用摘錄名著片斷代替寫日記隨筆的“優(yōu)惠政策”;利用班會課開展名著研討系列活動等形式。表揚讀名著活動中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并給予一定的物質(zhì)獎勵,使受到表揚的同學精神振奮,興趣盎然。同時,為了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可,他們會更認真地去閱讀名著,而那些還沒有得到表揚的同學,為了榮譽,為了不落后于別的同學,也會去認真閱讀,這樣就會在班級形成一個良好的閱讀名著的氛圍。
五、激發(fā)學生——結合影視劇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課文學習延伸至原著掌握,并與影視作品作比較,加深認識。如在上《三國演義》《紅樓夢》專題時,讓學生觀看名著的影視片段,讓學生積極主動比較原著與影視劇本的異同點,組織觀后交流活動,探討人物的性格與命運,這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赐炅酥谱骶嫉碾娨晞。賮硇蕾p經(jīng)典的文學原著,也許更易懂,更有趣。四大名著還有連環(huán)畫,有兒童版本,有白話文,讀什么版本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水平自由選擇,一學期能讀一部名著也是一個不小的收獲。在閱讀和看電視時,甚至可以讓學生比較一下電視劇的改編和原著的異同,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加西亞·馬爾克斯與門多薩有一段對話談到閱讀時說:“人們再次閱讀某一位作家作品的惟一原因是喜歡他。”可見,興趣對于學生閱讀名著的重要性。惟有興趣,在閱讀中才會心甘情愿地投入身心并長期堅持下去;惟有興趣,才會使閱讀成為一種智慧的活動,并對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