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鏡平 于長艷
摘要:語文教學往往過多地注重語言的反復訓練,而忽視學生的心理狀況。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包含著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語文。
,
關鍵詞:心理活動;教育心理規(guī)律;學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3-0121-02
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包含著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學習效果如何,與這些心理活動的發(fā)展水平有關,師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規(guī)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語文教學亦如此。
一、為自主而言——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
健全學生人格,培育學習自主性,樹立主體意識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
(一)激發(fā)主動性,消除被動狀態(tài)
學習主動性是學習動機的外部表現(xiàn),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習的首要條件。激發(fā)主動性,可以側重于下面幾點:強化學習目的的教育,把學好語文與學好其他學科以及在生活、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結合起來,激發(fā)間接動機;采用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結合情境教學,激發(fā)直接動機;講究導語藝術,巧設懸念,激發(fā)探究興趣;采用目標教學,在講新課前提出學習目標,并闡明要學習的讀寫重點、項目的用途,激發(fā)求知欲。
(二)培養(yǎng)獨立性,消除依賴習慣
獨立性是學生主體地位的核心特征,從個性發(fā)展來說,學習是一個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能引導而不能代替學生。因此,教師應注意采用“自學課文——質疑問難——精講點撥——遷移應用”的導學式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讓學生自,主地完成轉化過程。
(三)鍛煉堅韌性。消除脆弱心理
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處處充滿困難和挫折,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難就畏懼、沮喪退縮、逃避,學習也就半途而廢。語文教學中應注意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鼓勵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并指導學生運用適當方法,再讀有關語句,嘗試解決問題,直至完成任務為止,從而鍛煉學生的堅韌性,消除脆弱心理,為自主學習鋪平道路。
二、為積累而讀——學會學習的基礎
只有積累的經驗越豐富,遷移和應用才越有可能實現(xiàn)。因此,讀中悟法,積累讀寫經驗,擴大知識背景,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
(一)抽象,使知識概括化
賈德的概括心理論指出“只有一個人對以往的經驗進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從一種情境到另一種情況的遷移”。根據這一理論。語文教學應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關鍵詞擴充法、找中心句法、“砍枝削葉法”、比較法、求同去異等方法,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基本的讀寫的遷移作好準備。
(二)例證,使知識具體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個例子來解釋原則本身,學生就可能認為只有這個例子適用于這個原則,其結果就只有很少的遷移效果。因此,語文教學應注意引導學生聯(lián)系本組課文或其他文章,甚至自己的習作來印證已概括出來的讀寫方法,使概括化的方法返回到具體實踐中去再求加深、加寬對各種事物的認識,為遷移奠定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為積累而讀不應機械重復,應根據保持與遺忘規(guī)律,采用科學合理的識記方式,在“正確理解”與“高效保持”的前提下,實現(xiàn)知識經驗的厚積。
三、為遷移而教——學生學會學習、改頭換面的關鍵
學生的學習不應僅僅是個別精選出來的教材,而應學習如何把它更有效地遷移到其他有關的學習中去。然而,遷移不是自動的,所獲得的知識、方法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保證它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得以遷移。只有在廣泛的讀寫語境中,慎重地進行遷移的教學,才會使由概括而來的讀寫知識得到廣泛的遷移,這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一)分析,使新課題類化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論指出:“只有當兩個機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時,一個機能的改變才能改變另一種機能?!边@就是說,只有兩種情境之間有同一性,被學生所感知,對它有清楚的認識,遷移才有可能實現(xiàn)。因此,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對新出現(xiàn)的課題進行分析。再與本組課文或其他課文進行比較,找出新舊課題的相同點。以便找到知識的關聯(lián)點,把課題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中,使新課題類化,使知識遷移。
(二)聯(lián)想,使舊知識再現(xiàn)
聯(lián)想是在頭腦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心理活動。語文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通過接近聯(lián)想、類似聯(lián)想、對比聯(lián)想、因果聯(lián)想和類屬聯(lián)想,找出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關系,再現(xiàn)同類事物的有關知識,使某一情境中學到的知識能遷移到新的情境中。
(三)領悟,使舊知識遷移
格式塔關系理論指出:“頓悟關系是獲得遷移的一般訓練的真正手段?!闭Z文教學應注意訓練學生憑直覺捕捉瞬間即逝的“靈感”,選擇某一讀寫方法來嘗試解決讀寫問題,使已知的讀寫知識遷移到新的語言情境中。
(四)
為創(chuàng)造而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
學生的學習雖然說主要是通過模仿來掌握前人所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但是這些人類發(fā)現(xiàn)的成果,對于學生來說畢竟是生疏的。學生每獲取點滴知識,都必須在模仿中經歷前人的創(chuàng)造之路。而且只有創(chuàng)造性高、創(chuàng)造力強的人。才會高效地遷移應用有關知識去解決新問題。因此,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精神,開發(fā)創(chuàng)造能力,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
1導提問方法,練思維深廣度。語文教學應把單純的由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學生圍繞問題尋找所謂的正確答案的方法,改變?yōu)橐龑W生在閱讀中模仿課文的練習題目。抓住重點詞句,多方面、多角度提出問題并相互質疑、問難,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2導思考方法,練思維靈活性。語文教學應結合有關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發(fā)散與聚合思維、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逆向思維與正向思維,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3導提要方法,練思維邏輯性。語文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編擬提綱,并按提綱復述或寫作,訓練思維的邏輯性。
4導評價方法,練思維批判性。語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優(yōu)、缺點,以及學生答題的正誤進行評價。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5導想象方法,練思維獨創(chuàng)性。語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空白處或耐人尋味處,啟發(fā)學生大膽想像,訓練思維獨創(chuàng)性。
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必將使學生由模仿走向創(chuàng)造。
(五)
為應用而學——學生學會學習的歸宿
學會應用知識去分析和解決新問題,是學生學會學習的歸宿。
1基礎性應用。基礎知識技能的應用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語文教學中應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運用雙基去解決實際問題。
2情境性應用。語文文字的應用離不開具體的時空環(huán)境。語文教學應通過圖畫、音像等手段,模擬或創(chuàng)設與生活相似的情境,讓學生在其中觀察、感受、思維、表述。從而正確而熟練地應用語言文字。
3變式性應用。語文教學中應通過改變人稱、順序復述課文或縮寫、改寫、續(xù)寫課文片斷,使學生在變式練習中應用語言文字。
4生活性應用。語文教學應注意課內外結合,通過出板報、縮小報、小記者行動、代寫書信等活動,把讀寫知識應用到社會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