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耀晟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币虼?,加強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對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重視在指導中體驗語感
只有懂得音樂,才會對《梁?!酚懈杏X;音樂素養(yǎng)不同,對《梁祝》的感受也不同。我在上中學的時候,就聽過《梁?!罚X得很好聽,聽了也就忘了;上師范學校的時候,在音樂欣賞課上,老師教我們怎么欣賞《梁?!?,才粗略懂得音樂的語言,才知道什么樂段講什么意思。此后聽《梁?!罚愣嗔艘恍┪膶W感覺在里面,感覺自然不一樣。如同欣賞音樂一樣,對課文的理解;也是這個道理。同樣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或者是一首清麗的小詩,有的同學讀起來聲情并茂、動人心弦,有的同學卻讀得結結巴巴,平淡乏味;同樣是一則幽默笑話,有的同學聽了欣然解頤,有的同學卻感到莫名其妙,這就是“語感差異”。夏丐尊先生曾指出:抓住語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礎,這是國文科教師的任務”。課文是作者以文學的手法表達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悟的載體。學生閱讀文本,首先與文本開展對話(即解讀作品字面意思的過程),通過與文本的對話,達到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和交流,達到與作者就這個世界的某個方面(即作品的主題)開展對話與交流的目的,而語感影響對話和交流的效果。在指導學生通過閱讀體驗語感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留給學生感受文本語言的時間,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語言、表象和情感,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的想像、引導揣摩,幫助學生理解語言。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我在指導學生體驗語感時,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如何理解體會語言的內涵。如教《桂林山水》“水”這一段時,我問學生:這段什么地方寫得好?說明什么?表達什么?學生就找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看不見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句。“真清啊——真靜啊——真綠啊”說明水很美很有特色,作者被深深吸引了:排比句說明作者感情很強烈。經(jīng)過點撥后,學生再讀課文時就不一樣,朗讀狀態(tài)也就不一樣。
二、重視在語言積累中豐富語感
生活在桂林的人讀《桂林山水》,肯定比大興安嶺的孩子感受深刻;大興安嶺的孩子讀《大興安嶺》,絕對比桂林的學生感受更深刻。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缎W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又特別指出在閱讀方面要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然后在各階段目標中再對此加以具體化??梢姡瑳]有積累,就談不上良好語感的培養(yǎng),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學生的語感提高就很難。葉圣陶先生認為:“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在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方面,我重視對學生背誦能力的培養(yǎng),除了指定課文背誦之外,還鼓勵學生背誦古詩文,學期末,學生填報古詩文背誦匯報表,然后開展古詩文朗誦比賽,朗誦時,鼓勵“比手劃腳”,即學生根據(jù)自己對古詩文的理解充分施展自己的肢體語言,大膽表演,這樣,增強了朗誦的趣味性,也通過“比手劃腳”,學生更深入細膩地感受古詩文,增強語感。
三、重視在實踐中發(fā)展語感
正如學游泳離不開水,學語言不可脫離學生的社會實踐,語感是從大量的對母語的實踐中獲得。因此,作為教師。要設計各種活動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只有對社會生活越接近真實、全面,語感才會越來越豐富、深刻。高爾基只讀過小學,但他豐富的社會實踐以及對社會的深刻認識,終于使他成為一名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作家。為了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我要求學生堅持寫“日記”和“每日一問”。寫日記,要求學生用幾句話記錄所看到的事情,特別鼓勵學生寫生活中的小事,并利用早讀時間開展日記交流會。通過交流,老師和同學對好日記的肯定。會使學生更加關注社會生活。更加注重實踐積累?!懊咳找粏枴笔亲寣W生觀察社會生活,然后把自己的疑問寫下來。每周我都利用班會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快速提問,一句話回答,不求答案完整準確,但求問題真實有趣。就像腦筋急轉彎。在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的同時,還引導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和理辯。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此外,我還開展學生喜歡的語言實踐活動,如編寫手抄報、美文欣賞會、作文比賽、辯論會等,通過這些語言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語感的發(fā)展。
總之,語文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走進五彩繽紛的語文世界,讓學生帶著美好的情感學習語文,并在學習語文的樂趣中發(fā)展語感,這樣,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