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曉
[摘要] 作文教學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存在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特點,學生普遍覺得沒有內容好寫,特別對于山區(qū)的孩子來說,生活范圍狹小,更覺得無話可說,筆者認為,生活是學生寫作的源泉,興趣是學生寫作的動力,積累是學生寫作的途徑。
[關鍵詞] 農村 作文教學 生活 興趣 積累
多年的山區(qū)教學生涯,使我看到農村小學,特別是村小的作文教學存在許多弊端,其現狀令人擔憂,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是一個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很多孩子害怕寫作文,也不會寫作文。一上作文課就愁眉苦臉,翻開作文本,我們就能發(fā)現,學生的作文本上只有干巴巴的幾行字,內容貧乏,思想空洞,語言干癟瑣碎,沒有童趣,甚至一件事情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都講不清楚,更談不上文章的篇章布局結構是否合理了。一些農村教師不大會寫文章,有的是半路出家的民辦教師轉正的教師,對寫作理論掌握較差,也不知如何正確指導學生寫文章,拿到一個作文題,籠統(tǒng)的講一下作文的要求,就讓學生自己信筆涂鴉,甚至有一些教師讓學生仿寫套寫作文書上的一些作文,學生們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改改題目,換換文章的的頭尾,敷衍了事,而這些作文在考試中還能得高分。那么,該如何應對,走出這種困境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讓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成為寫作的源泉
葉老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要解決學生“沒有材料可寫”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難,我們就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熱愛生活、體驗生活、走進生活的興趣,最終讓孩子做到“情動而辭發(fā)”。農村的自然風光優(yōu)美,山川田野,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對象,相對于城市孩子來說,農民們的勞動場景,或熱火朝天,或悠閑自在,詩情畫意。是無法深刻體驗的,農村保留著的各種古老的風俗習慣,俗語諺語,也是農村孩子寫作的源泉。關鍵是讓學生們學會觀察,教師要做好方法的指導。
教完《雷雨》后,孩子們已經能夠熟讀成誦了??墒?讓他們說說自己看到的一場雷雨景象,個個都是用了一些課文上所使用的詞語,無非是“狂風大作”“大雨傾盆”之類,毫無新意和個性。下午,天黑沉沉的,正要下雷陣雨,我不失時機地讓他們走出教室,仔細觀察下雷雨的整個過程,天空、房子、樹、地面都有什么變化,你還聽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孩子們興奮異常,整整一個小時,我們沒有上課,我就陪著孩子們一起看這場雷雨,其間,孩子們時而默不作聲,時而驚叫聲聲。雷雨過后,我讓他們寫作文,結果相當的成功。
二、寓教于樂,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學生對于寫作的恐懼和對于玩樂的熱衷同樣值得我們教師重視。因此,孔子提倡的教育思想——寓教于樂,并沒有過時,而應在現代教育中發(fā)揚光大。農村是孩子玩耍的樂園,一把泥土、一棵稻草、一塊石頭都能玩出新花樣,津津有味,樂而忘返。如何讓學生在這片司空見慣的土地上有新發(fā)現,并把它寫出來,這是我們教師肩負的責任。
1.讓綜合實踐課為作文教學服務,讓在實踐活動中的所樂所得,在孩子的文章中呈現。春天帶著他們上山采茶,夏天,到小溪戲水,抓知了,秋天,去摘果子,撿稻穗,冬天,去踏雪……寫動物雞鴨鵝、豬狗貓,寫植物,松樹柏樹竹子,桃樹梨樹……這些他們感興趣的事務,不但他們有話可寫,而且愿意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就可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2.孩子是天生的童話家,天生愛幻想,也是他們的樂趣所在?!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fā)他們展開想象,幻想,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弊鳛榻處?就要善于利用這個特點。在教完《神筆馬良》這篇課文時,孩子們還沉浸在課文營造的神奇的氛圍當中,我不失時機地問:“如果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會畫什么呢?”一下子,教室里像炸開了鍋,各個都嘰嘰喳喳的議論開了。有的說:“我要是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畫一輛太陽能汽車,因為現在的汽車排出的氣體太臭了,把空氣都污染了。有了太陽能汽車,我就可以坐著它出去玩,不但環(huán)保,還不用怕那難聞的汽油味而暈車嘔吐?!庇械恼f:“我要是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畫一座新房子,爺爺已經老了,我家的房子又舊又破,我多么想讓爺爺住上一座漂亮的新房子啊……”看來,這個話題談們非常感興趣,孩子們正揚起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神奇的世界里,我都不忍心去打斷他們。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這次的作文孩子們想寫得不生動也難啊!
3.教師的鼓勵是學生寫作的動力。心理學認為,孩子都想自己的勞動成果得到別人的肯定,在意別人的想法和評價,小學生最在意的是老師的評價。因此教師在評改作文時,要從這些質樸的習作中發(fā)現閃光點,多加鼓勵。但是評語要中肯不做作,不要因為鼓勵而鼓勵。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老師評語中的誠意,從而鼓起寫作的勇氣,爭取下次作文有所進步。
三、寫作是需要積累的
寫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是一天兩天的工夫就能見到成效的。他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寫作的積累包括語言的積累、素材的積累和寫作技巧的積累。
1.通過寫讀書筆記、用讀書筆記積累語言。毛澤東曾經說過:“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毙W生初學寫作,而《課標》明確要求要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因此,語言關是至關重要。
通過閱讀文章,積累并在作文中運用一些好詞好句好段,對于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符合小學生善于模仿的心理特征,也可減少學生詞不達意的尷尬。
2.通過寫日記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積累寫作的素材。許多時候,孩子們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缺少對生活的積累。比如寫一種小動物,農村的孩子,誰家沒養(yǎng)只小貓小狗的,但習以為常了的他們,卻不知道該如何描寫這些小動物們,天天和這些小動物玩耍,卻寫不出它們之間發(fā)生的一些小故事。這就是缺乏生活的積累。于是,我讓學生們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記錄生活中感觸到的點點滴滴,記錄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才不至于腹內空空。
3.通過熟讀以至背誦課文及一些經典的文章,積累語感。農村孩子特別是山區(qū)的孩子,日常生活中都是使用方言交際,因此,更容易把方言帶到寫作當中,有一個同學在《我第一次燒飯》中寫道:“火燒起來了,我就去看電視了,看了一半,我就提起鍋蓋,在鍋里弄了弄,繼續(xù)燒?!弊掷镄虚g可以看出是方言里的口語的直白翻譯。不但沒有普通話的語感,而且不符合語法邏輯。該如何以對呢?
教材中的文章以及其他經典的文章,是典范的語言學習作品,不但是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而且符合孩子們的語言特點。通過讀這些作品,孩子們不但積累了語感,也從中學會一個個詞語怎樣構成一個完整的句子,一個個句子又如何構成一個段落,一個個段落又如何構成一篇文章。由詞到句到篇,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在這讀當中潛移默化,一步步提高。
總之,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面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以積極的態(tài)度,真摯的情感面對生活,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激起寫作的興趣,不斷積累,學生才能展開寫作的翅膀,才能寫出題材新穎,情感真摯,語法規(guī)范的文章?!白寣W生無拘無束自由表達”吧,讓農村的孩子也能夠自由翱翔在寫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