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先
(山東棗莊市市中區(qū)建設路小學,山東 棗莊)
[摘 要]:“解決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感覺比較困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應用題的教學中,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做法:合理應用“數量關系”展示“低耗高效”魅力;向學生滲透分析法和綜合法思想;把握好多種解法的質與量的關系;增加一定的練習量,把時間花在刀刃上。
[關鍵詞]:新課程 應用題 數學教學
在新課程教學中,小學數學教科書再也找不到“應用題”這個名詞,也沒有單獨的單元教學。只是在每一章的計算中伴隨著幾道“解決問題”,“應用題”變成了“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教學中許多教師產生了不少困惑:
1.線段圖如何處理?線段圖一直以來都是舊教材中解應用題的法寶。人教版教材常常用線段圖輔助教學。但北師大版教材,不少與舊教材同類型的應用題都沒有采用線段圖來輔助教學。線段圖還作不作為應用題教學的重點?還要求學生畫線段圖嗎?
2.數量關系要不要?數量關系式是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教應用題的又一法寶,把數量關系教給學生后,很多題目套用數量關系式就可以解決??扇缃襁@一法寶在新教材中找不到蹤影,數量關系還要不要了?如果要,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呢?
3.豐富的呈現形式學生受得了嗎?人教版教材中除第一冊外,從第二冊教材開始就以文字形式為主。而今連高年級的教材都是鋪天蓋地的畫面,學生看得清嗎?能從中自主地獲取信息來解決問題嗎?
4.清晰的板塊怎么沒了?傳統(tǒng)教材嚴格按“式題→文字題→應用題”的遞進關系編排,而且應用題的“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體現得非常嚴謹。新課程中由于不再集中編排應用題,上述嚴謹的格局沒有了,給人的感覺就是“散”,不由得產生疑問:新課程背景下的應用題應該怎樣教?數量關系到底要不要讓學生去記、線段圖要不要讓學生畫……
在教學中筆者感受到,新教材不能全盤否定舊教材和舊思路,應該是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取長補短。因此,在應用題的教學中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做法:
1.合理應用“數量關系”,展示“低耗高效”魅力。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要做好三步工作。一是提出問題,即在紛亂的情景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抽象出數學問題;二是分析問題,即尋找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聯系,得出解決方法;三是解決問題,即求解,并在實踐中檢驗。老教材中的應用題只要學生完成第二和第三兩步就好了,至于第一步就由教科書“代勞”了。所以在教學中老師非常注重分析問題,會教給學生許多的分析方法。而新教材往往比較注重第一步,因為大家都知道提出問題的重要性,經常會花很多的時間讓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但在完成第二步時,往往一帶而過。對于優(yōu)等生來講,他們已經不需要分析其中的數量關系了,但對于中、差學生來講,他們還不知所以然。所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分析其間的數量關系,用數學方法求解并在實際中檢驗。有些老師認為新課程的解決問題可以不講數量關系,只注重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過程。其實不然,試想一下,一個搞不清楚數量之間的關系的學生,怎么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呢?因此,應該利用情境培養(yǎng)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數學模型。
例如,分數混合運算(二)中的例題“第一天成交量是65輛,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第二天成交量是多少輛?”其實這里有兩個數量關系:第一天成交量+增加的成交量=第二天成交量、第一天成交量×1/5=增加的成交量。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有關信息,理解信息中所反映的數量關系。根據所給的信息,畫線段圖表示數量之間的聯系,增強數量關系的直觀性,以便于學生借助線段圖分析、推理。而當學生理解和掌握了這兩個數量關系后,發(fā)現必先求出增加的成交量,再求第二天成交量,該題便迎刃而解。
2.向學生滲透分析法和綜合法思想。有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感到不知從何下手?;谶@種情況,在教學時,適時地采用過去傳統(tǒng)教學教應用題的分析法和綜合法來引導學生思維,一是從問題著手,引導學生思考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哪些條件有,哪些沒有,沒有的又要怎么求,這樣一步一步分析,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先算出什么再算出什么;二是從條件入手,根據這些條件我們可以知道什么,這跟要解決的問題有什么聯系。經過學習,相信學生的心中會慢慢形成用分析法、綜合法進行思維解決問題的習慣。
3.把握好多種解法的質與量的關系。解法的多樣化是對學生思維訓練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但多樣化的解法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理解與掌握,有時解法多了,反而會讓一些學困生感到糊涂,到最后可能一種都不會了。這樣解法的多樣化不但沒有起到訓練思維的作用,反到成了擾亂思維了。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這樣而不要解法多樣化了,而是要把握好解法的質與量的問題。解法多是一件好事,反映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活躍性,對于每一種解法,我們要進行交流,整合全班的思維資源,讓學生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如果有部分學生實在感到理解困難,我們也沒有必要讓他們掌握,但是在我們每位老師心中一定要有一個數,那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哪種解法必須是全班每一位學生必須掌握的,就一定要在全班交流完所有算法后加以強調,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畢竟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解決才行,這是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很關鍵的一點。
4.增加一定的練習量,把時間花在刀刃上。適當的練習不僅是對新知的鞏固,也是應用和內化的基點。北師大版的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進行比較中,筆者發(fā)現練習的題目相對偏少,用有的老師的話說:“找不到幾個像樣的應用題”,雖然片面了一些,但也是事實。筆者想這可能也是影響中下學生解題能力的一個因素吧。以五年級的分數應用題為例,北師大教材對例題的編排比人教版少,而且人教版在單元練習的安排上也遠遠大于北師大版,在新知之后的練習人教版很多,而北師大版只有4~5個。而且現在很多學生雖然能把題目正確地解答出來,但不一定能把思考過程說得清清楚楚。究其原因,主要是有時我們只滿足于學生會解題,而忽視讓學生敘述解題思路,其實這是不夠的。但一節(jié)課的時間畢竟只有40分鐘,如果只有等學生把題目做出得數來才能判斷他們是否分會析應用題,那么一節(jié)課做不了幾個題。如果讓學生口頭分析應用題,可以節(jié)約大量時間,練習的題量會大大增加。
總之,對于應用題與解決問題的教學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傳統(tǒng)應用題教學確實存在諸多弊端,但也不能一概否定,權衡利弊,我們應對傳統(tǒng)應用題教學加以揚棄,沒有必要將傳統(tǒng)與現代教學方法對立起來,完全可以將兩者互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理性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