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是語文課程與英語課程的一塊自留地,其中,早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它的質(zhì)量如何直接關系到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和落實情況,自然也關系到學生的聽、說、讀、寫諸方面能力的養(yǎng)成和提高。
大多數(shù)學校每天都留出了或長或短的早讀時間。但是,細心人會發(fā)現(xiàn),人們對早讀時段的稱呼是不一致的,許多學校稱之為早自習,許多學校則稱之為早讀課。表面上只是稱謂的不同,在其深處卻是另有分別。
早自習,自然是以學生的自讀自習為主,學生們可以在這段時間復習前面的功課,解決留下的疑難點,預習該天的功課,甚至可以利用時間來完成沒有做好的作業(yè)。一句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學習上缺什么就做什么。在早自習的時間里,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指引學生學習,并保證自習的紀律。
早讀課,首先是早讀,其次是課。是早讀,自然就是以讀為主,書聲瑯瑯,練氣練音。語文早讀課可以讓學生讀最近已學過的課文,也可以讓學生們提前誦讀尚未學習的篇目,更是可以讓他們讀背自己喜歡的詩歌散文等。是課程,就是要求教師有著明確的教學計劃和課程目標,每一次的早讀課要完成什么任務,要走幾個環(huán)節(jié),要達到什么效果,教師要有總體的預設。是學法的指導,還是誦讀的示范,還是定時背誦,教師會有所側重地操作,學生在早讀課上就在老師的指導下更好的學習。
筆者在成都七中實習時注意了幾個高一班級的語文早讀情況,每一個班級每次都有課代表領讀課文,如在學習《秋水》(節(jié)選)篇目前的早讀課上,課代表就按老師的事先要求領讀課文及其注釋,每一個注釋都讀一遍。下邊學生的聲音很是低沉,六十幾個人所發(fā)出的聲音遠算不上書聲瑯瑯,20分鐘的早讀在幾篇課文的齊讀之后就結束了。就早讀效果不佳的情況,筆者詢問了這幾個班級的語文老師,他們說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早讀時間確實不夠,很多事情不好開展,二是學生認為語文可讀可背的東西不多,在不齊讀的情況下許多學生就忙別的了,甚至打瞌睡。
由此,我們似乎發(fā)現(xiàn)了存在的問題:若上成早自習,由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定力個體差異較大,或由于其他的原因,很難保證學生的自習質(zhì)量;若上成早讀課,由于時間有限,很難加以深入指導。
學生們來到教室就應該開始一天緊張而充實的學習,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成長和收獲,長此以往就會形成厭學、懶惰的惡習,這勢必會影響學生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
筆者在此只簡單地從教師的角度談幾點提升語文早讀課效果的建議。
第一,明確任務,嚴格要求。針對有些學生不知道該讀什么的情況,教師要在內(nèi)容上提出明確任務,并以各種方式如小組長檢查背誦、名篇名段默寫等加以落實。針對早讀時間不多的情況,各項檢查最好放在課間或晚自習來進行。
第二,朗讀指導,樹立標尺。朗讀不是隨隨便便的讀書,而是使聲音立起來的一個融入了讀者思想感情的藝術行為,是調(diào)動學生眼、口、耳、心的一個全方位行為。好的朗讀能起到加深讀者對文章的理解,陶冶情操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音頻視頻文件,或自己親自朗讀示范來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樹立標尺,使學生對自己的朗讀實際水平有實在的認識,從而認真誦讀。
第三,補充資源,擴充早讀。語文早讀決不能等同于讀課本,與課文之外的海量優(yōu)秀經(jīng)典作品相比,教科書的內(nèi)容是相當少的。要開闊學生的文學視野,使早讀內(nèi)容不再枯燥簡單,使學生對經(jīng)典句段、名詩名篇的積累獲得充實,教師就必須在引導學生擴充語文早讀內(nèi)容上下足功夫,比如在學習《花未眠》時,可以事先吩咐幾位學生尋找一些相同類型的文章提供給全班同學習讀,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篇時,則指定另外幾位同學找?guī)滋幰郧皼]有學過的《論語》名段,讓全班同學利用早讀時間一起背誦。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辭藻華麗優(yōu)美、富有哲理文采的文段,使得學生在讀中獲得樂趣、獲得道理、獲得成長,真正的感到讀書的樂趣,并深深地愛上早讀,這是語文老師的成功。
第四,一時一事,區(qū)別對待。不論是早讀課還是早自習,都要從實際學情出發(fā),學生的自覺性好、語文興趣較濃,可以以自習為主,如果學生的自主性較差,起步較低,則要突出教師的指引作用。一般來說,越往高年級走,學生的自主性就越應該加以發(fā)揮和滿足。并且,新授與復習時段的早讀也應該有所區(qū)別,在學習新課時,應以方法指導、內(nèi)容擴充、檢查落實為主,在復習階段,則應該把側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及篇目進行查漏補缺上。
總之,一方面,讓學生利用早讀時間多讀書、把書讀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無論是早自習也好,早讀課也罷,語文老師對它們的區(qū)別和不足一定得有所了解,并有所針對地指導學生的早讀。一天之計在于晨,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早讀時間里獲得有序而有效的積累,這也許是我們語文老師面對學生及社會的要求越來越高、非議指責越來越多的時候應該思考的一個議題。
(鄧有根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61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