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董
摘要:情境教學在語文古詩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從詩的作者入手、從詩的題目入手,還是擴充詩的細節(jié)內容,或是從文眼再現(xiàn)詩的情境,情境教學都能感染學生,讓學生能夠較容易地把握主旨。
關鍵詞:情境教學;主題;思想情感
初中語文課本中古詩文占有一定比例,從唐代的名詩到近代的佳作,詩林林總總、千姿百態(tài)。然而如何講好古詩、學好古詩,真正地體味到古詩中的妙境妙意,卻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師的一個難題。“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有道理,但那太簡單、太重復、太浪費時間了。尤其是現(xiàn)在,新課程理念、素質教育精神都要求我們語文教師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渠道,去欣賞、去剖析、去研討,從而展現(xiàn)古詩美的內質,體味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古代文論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詩言志”,意思是說每首詩都代表著作者的一種思想、一種感情、一種時代的烙印。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憫農》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告訴我們,要珍惜糧食,體會到農民的辛苦。但我們初中課本中的古詩遠不是《憫農》那么簡單、那么易懂、那么好分析。如何把握詩的內容、分析出詩句的蘊意、體味作者的良苦用心,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霸娧灾尽?,我們必須找到詩的“志”,找到“志”并不難,可如何使“志”自然地讓學生較容易的看出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有方法、講實效。情境教學在這里就有用武之地了。
什么是情境教學呢?情境教學就是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再現(xiàn)文章特殊的情感環(huán)境。
古詩很簡練,精煉是古詩的特色,同時,古詩又是古文字,它的時代比較遙遠,我們需要理解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代背景、作者特殊的心理感情,還要知道當時的風土人情、時代變遷,爭取能和古人同步、對話,這樣才能理解古詩、再現(xiàn)詩的情境、體味詩的內涵、把握古人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呢?
一、掌握作者特殊的身份、時代特點
一個人一定有他特殊的時代烙印,一個人的特殊身份必然在他的詩歌中體現(xiàn)。如:《觀滄?!分校處熢诮虒W前一定要介紹“曹操”這個人物,他是三國時的梟雄,擁有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大志。這樣學生心中就有一個一統(tǒng)天下、壯心不已的英雄印象了。然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讀懂詩文的情況下,再現(xiàn)詩的情境:“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學生就能以這樣一個情境聯(lián)系作者的雄心壯志,詩的
內涵、詩的主旨,也就不難理解把握了。
二、切中詩題,從詩題入手
詩的題目,往往是詩的主旨所在。當然,也有無題詩,例如李商隱就有許多無題詩。其實無題定有題,只是“題”的內涵復雜了些,或詩人不樂意直說。大部分的詩題,往往代表詩的主題。前邊說的《憫農》,不就在題目上告訴我們,要憐憫農民了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有一首唐代白居易的詩《錢塘湖春行》,詩題為“錢塘湖春行”,錢塘湖即西湖,是美好之地;春行,古人有踏青的習慣。因此,春行是快樂之舉,是美好的出游活動。如果我們研析好題目,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基本掌握了。這是一篇歡快的詩,是寫作者踏青,又是在西湖這個千古聞名的美好之地活動的記錄。然后再現(xiàn)詩的情境:“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币环烂?、生機勃勃、醉人的西湖美景,便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心底了。從文題到詩的情境的展現(xiàn),作者的心情、詩的主旨自然就能把握了。
三、抓住重點詞句,補充詩的內容;擴充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詩的情境
古詩很精練,有些內容往往一提而過,我們要想展開詩的情境必須擴充詩的內容,以展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進而感染學生。例如《木蘭詩》中第一段文字“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教師可以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讓學生擴充其中的內容:木蘭如何說服父親讓自己出征。學生肯定能從自身出發(fā),想象當時木蘭是如何與父親交談,說服父親讓自己出征的。這樣,木蘭替父從軍的形象就豐滿高大了。
《木蘭詩》第二段中有這樣兩句:“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苯處熞廊豢梢詳U充文句,啟發(fā)學生想象木蘭離開家鄉(xiāng)時是怎樣的情景,離開家的心情是怎樣的。爺娘流淚地呼喚,木蘭一個戎裝的女子、一個十幾歲的姑娘,獨自出征,此去千山萬里,也許一去不返。這樣的情境,一旦從學生的心中展開,那么木蘭這個堅強的巾幗英雄形象就更高大、更感人了。
四、抓住文眼,再現(xiàn)情境
有些古詩往往要讀到結尾,才知道作者的主題思想,這時候我們再回頭看看詩的前面,才發(fā)現(xiàn)詩的情境中,隱隱展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從文眼看詩的情境,詩的主題會更深刻、更容易把握。
例如:唐代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我們不讀最后一句:“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蓖詾樵姷那榫痴宫F(xiàn)無非是寫景,然而,我們讀到詩的尾聯(lián)“鄉(xiāng)書何處達”這個文眼,再去體驗詩的情境時,才知道作者感嘆的是時光流逝,而故鄉(xiāng)遙遠,親人難見的愁緒。“潮平,風正,日生,江春”又一個春天、又一次遠航,而家人何在、家鄉(xiāng)何處呢?這個由文眼追溯到的情境,展現(xiàn)的是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愁,以及對時光流逝的無奈。
當然,古詩中的情境教學還有許多其他方法。如何再現(xiàn)古詩中的情境,感染學生,體味作者的感情,把握詩的主題很重要。我們把古詩的情境展現(xiàn)的越形象、準確、深刻,我們把握詩的題旨越容易,分析它、記住它越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