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清
摘要:探究性學習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熱點,也是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難點。古詩探究性學習是以中國古代詩歌為內(nèi)容,以培養(yǎng)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審美情感為目標,學習者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系統(tǒng)理論等研究方法,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有所創(chuàng)造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本文針對在教學中教師如何研究古詩探究性學習的形式進行了闡述。
關(guān)鍵詞:古詩;探究式;閱讀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六項改革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p>
據(jù)此,《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貫徹到每一個階段的目標和“教學建議”中。探究性學習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熱點,也是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難點,本文就初中古詩閱讀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談點體會。
古詩探究性學習是以中國古代詩歌為內(nèi)容,以培養(yǎng)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審美情感為目標,學習者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系統(tǒng)理論等研究方法,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有所創(chuàng)造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古詩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研究,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善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倡質(zhì)疑、鼓勵探究、重視實踐;它的著眼點在于指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研究意識,學會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養(yǎng)成刻苦鉆研的態(tài)度,具備獨立精神以及相應的實踐能力。
古詩探究性學習的形式比較多,如鑒賞探究、相同題材的整合、創(chuàng)作風格的比較、古詩與中國文化的聯(lián)系等。下面著重談談其中的三種形式。
一、古詩賞析探究
賞析主要指吟詠感知、欣賞詩景、品味詩情和領略意境。而探究就是在以上賞析的基礎上進行的。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guān)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的資料,以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課堂教學: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收集來的資料,為理解古詩內(nèi)容做好準備;學生朗讀品味、生疑質(zhì)疑,教師組織指導、點撥啟發(fā),小組研究探討、解疑總結(jié)。探究學習是在質(zhì)疑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培養(yǎng)質(zhì)疑能力至關(guān)重要。引導質(zhì)疑的主要方法如下:
其一是對教材或課外讀本上的注解、翻譯提出疑問,敢于向權(quán)威挑戰(zhàn)。
其二是將詩詞中的有關(guān)詞語替換成其他的詞,并進行比較分析。比如,學生提出為什么“海上生明月”的“生”不用“升”,為什么“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中的“風情”不用“風流”……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研討。
其三是聯(lián)系本詩的意境,評價課本上的插圖意境。如學習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文中的插圖進行質(zhì)疑、修改,在愉快和諧的探究氛圍中鑒賞古詩。
二、詩作風格比較
詩作風格的比較可以是同一人不同時期不同詩作風格的比較,如李清照的前后期作品比較;可以是同一時代兩種迥然不同風格的詩作比較,如李白、杜甫的詩作風格比較;也可以是風格相關(guān)的不同詩人的比較,如同屬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的作品比較。通過對不同詩作的比較,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激活思維。
下面以“一人不同時期不同詩作風格的比較”為例談談探究的方法。
比如課外品讀李清照的詞時,很多學生提出疑問:李清照的詞風格差異很大,這是為什么?教師適時引導:把讀到的這些詞按不同風格歸類。不多久,學生紛紛將其原因整理出來:愛情、相思、友情、愁苦、悲傷、閨閣情懷、自然向往、旅途羈絆、亡國哀痛,等等。教師一看整理結(jié)果,題材較多,范圍較大,就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再歸類,最終,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的討論研究,學生把以上幾方面歸為兩類:一為閨閣情懷,有相思、有友情,還有美好的愛情和風情。既有“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詩情畫意,又有“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孤獨相思,還有“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guān),唱到千千遍”的友情留戀。詞風清麗明快,語新意雋;二為亡國哀痛,有旅途羈絆、有愁苦、有悲傷。既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愁苦,“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悲傷,又抒“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詞風沉哀悲苦,凄涼低沉。接著引導學生查找兩類詞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人生軌跡,了解到李清照經(jīng)歷北宋、南宋兩個時期,北宋滅亡后,輾轉(zhuǎn)流落南方,丈夫死去,藏品散失,后遭變故,生活艱難。她的詞作分前后兩個不同時期,以兩種風格反映了大家閨秀和落魄寡婦的兩種不同生活、不同心態(tài)。這個探究的過程無疑是艱苦的,而探究的結(jié)果卻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三、通過詩歌了解中國文化
學習古典詩詞,對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很有效的。這里以“古詩與月文化”為例重點談談探究的重點環(huán)節(jié)。
說起月亮,學生們都說是在李白的《靜夜思》中相識的。那么,探究就可以從與月亮有不解之緣的李白詩歌說起。李白的千首詩作中有月意象300多例,其豐富的意象,深邃的意蘊,高超的寫作藝術(shù),非他人可比。對后來如劉禹錫、蘇軾等詠月詩詞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為中國月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等到調(diào)動了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教師就布置作業(yè):找出有關(guān)寫月亮的古詩,重點查找以上提到的幾位詩人的作品。一星期后,通過查找資料,學生們開始交流自己通過各種途徑查找到的詩句,并帶來了自己要探究的問題。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取舍歸類,按從易到難的順序排列,分小組進行探究,然后由組長交流探究結(jié)果。探究的問題如下:
(1)月亮的代稱、別稱有哪些?從中你感知月亮具有哪些特點?(這個問題比較淺顯,只要先讀讀同學們查找來的月亮詩,然后談談這些代稱、別稱所具有的形象特點就可以了。)
(2)月亮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顆小星星,但是為什么我們覺得它有七情六欲呢?(這個問題有點難度,需要學生進一步解讀文本,理解詩人其實把月亮當作友人、親人和戀人來傾訴,傾訴好奇憧憬,傾訴傷懷念遠,并與它交流,與它擁抱……)
(3)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但是綜觀月亮詩,意象種種,內(nèi)涵深深,你能挖掘出月亮意象的內(nèi)在意蘊嗎?(這個問題比較難,更需要學生在第二問的基礎上繼續(xù)拓展。在作品中,詩人往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戀情,象征對故鄉(xiāng)、親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象征自己對人生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象征人的高潔品質(zhì)等。)
(4)從月亮詩中你了解多少月亮文化?(對于初中生來說,月亮文化是個深奧的問題,而了解月亮文化的探究性學習,其難度可想而知。然而我們通過古詩學習來走進月亮文化,就能化難為易。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更加強烈,所得到的收獲又很多,更激發(fā)了學生的宇宙探秘興趣。)
通過探究性學習,學生們初步形成了收集資源、運用資源的能力,養(yǎng)成了自行探究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語言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發(fā)揚創(chuàng)造品質(zhì)、合作學習的精神,為其終生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