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峪
【摘 要】內隱學習理論在我國已逐步走向多領域應用,同時也為教育領域帶來一些思考和變革。在傳統(tǒng)鋼琴教學中,主要傾向于采用外顯學習進行動作技能訓練,本文以內隱學習理論為基礎,通過分析鋼琴學習中內隱性的存在,對內隱學習理論為鋼琴教學帶來的思考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內隱學習 外顯學習 鋼琴教學 樂感
眾所周知,對音樂旋律中美的感知,是鋼琴教育的重要培養(yǎng)任務之一。在鋼琴教學中,有些學生在學習進行旋律彈奏的過程中,并沒有花費大量外顯意志的努力,也不是因為清楚掌握了有關鋼琴彈奏技能各方面的陳述性知識,而表現(xiàn)出對音樂美的感知能力,那么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何在?長期以來,這個非常典型的情況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并去深入分析、挖掘出這一狀況后的合理解釋。在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是否存在一個更為科學的解釋呢?現(xiàn)在一個心理學界的內隱學習理論可能會為我們研究這一現(xiàn)象提供一個合理而深刻的解釋。
一、內隱學習的概念及特征
內隱學習這個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Arthur Reber首先提出。他在于1967年發(fā)表的“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的研究論文中提出,人們學習復雜任務時能夠按照本質不同的兩種學習模式來進行。一種是人們所熟悉的外顯學習模式,凡是有意識的、需要做出努力的、采取一定策略來完成的活動都屬于外顯學習;另一種就是內隱學習模式。在內隱學習中,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控制他們行為的規(guī)則是什么,但卻學會了這種規(guī)則。
眾多研究報告概括出內隱學習具有自動性、抽象性、理解性、抗干擾性特征。
自動性特征,即內隱知識自動地產生,無需有意識地去發(fā)現(xiàn)任務操作中的外顯規(guī)則,這一特征揭示了內隱學習不同于外顯學習的獨特本質,從而確立了它應有的地位。
抽象性特征,體現(xiàn)在內隱學習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屬性,所獲得的知識不依賴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內隱學習的遷移現(xiàn)象很好地證明了其抽象性特征,因為如果內在規(guī)則不變而只是表面符號變化的情況下發(fā)生了學習遷移,那么就足以表明學習者學到了表面特征之外的其他的抽象東西,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學習都會獲得抽象知識。
理解性特征,即內隱知識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識到。郭秀艷等采用間接測量方式對內隱學習理解性的操作定義進行了探討,發(fā)現(xiàn)隨著學習的推進,內隱組與外顯組被試的成績都是逐漸上升的,由此證明了內隱學習具有理解性。
抗干擾性或低變異性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強健性(不易受到機能障礙和機能失調的影響)、年齡和IQ獨立性(不受年齡和IQ的影響)、平均性(個體差異小、群體差異小)、過程的普遍性(內隱學習的內部機制具有跨物種的普遍性)。
二、內隱學習理論為鋼琴教學帶來的思考
已有研究證明,內隱學習理論不僅對語文、外語、數(shù)學、體育教學極具意義,對其他學科同樣具有啟發(fā)意義。那么內隱學習為鋼琴教學帶來了怎樣的思考呢?
眾所周知,鋼琴這種藝術類型的作品,需二度創(chuàng)造才能讓人欣賞。彈奏技能的學習是基礎,是表現(xiàn)音樂內涵的重要條件,技術占有關鍵性、前提性的地位,這是不可否認的。但鋼琴藝術是在音樂藝術創(chuàng)作中一個具有獨立創(chuàng)造性的情感體驗和表現(xiàn)的過程,演奏者不僅局限于對樂譜音符的認識以及彈奏技巧的分析,還通過運用生理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以及心理的直覺,對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及情感進行最初的審美感知和整體把握,然后不斷反復練習和思考,然后在此基礎上將自己的理解和體驗融入彈奏中,將彈奏技巧和審美感受高度統(tǒng)一,使彈奏呈現(xiàn)出真實、充滿感情的形象性的音響效果,欣賞者才能感受到作品所表現(xiàn)的藝術性。由此可見,鋼琴學習的復雜性表現(xiàn)在它不僅僅只涉及讓學生通過單純技術動作的反復訓練,以獲得技術能力的提高這一單方面學習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的情感體驗、感知和審美以及表現(xiàn)作品內涵的能力,即通常所說的—樂感。在鋼琴教學中,學生時常遇到“同樣的曲子,別人彈起來好聽,怎么我彈起來一點沒感覺呢?”這樣的問題,這就是由于樂感能力各有不同而造成的差異性結果。
在傳統(tǒng)鋼琴教學中,存在著重顯性、輕隱性,重技術、輕美感的不足,在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美的感知能力方面的有意識訓練相對比較缺乏。鋼琴彈奏是一種不確定性的聽覺藝術,樂曲雖然通過規(guī)則嚴格的音符排列來表達感情,但這種感情實質上是非邏輯性和不確定性的,因為作曲家的思想和感情不是遵循任何嚴格的規(guī)則、邏輯思維和推理形式來傳送,而是直接通過聽者的心靈體驗來傳達的。對于鋼琴彈奏者來說,這種體驗并表現(xiàn)音樂所傳遞的情感的能力是一種具有復雜技能特征的能力,單純依靠外顯學習的方式是無法獲得的,此時,作為在具有復雜技能特征的學習上具有優(yōu)勢內隱學習方式,就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達到這一教學目的的有效途徑。這種學習反映在樂感能力的培養(yǎng)上,是學生在感覺層面上直接生成音樂作品的能力,即彈奏并表現(xiàn)音樂美的能力。在對學生進行樂感能力的培養(yǎng)中,通過外顯的方式對作用于所彈奏音樂作品的反應能力—識譜的能力,和以內隱的方式生成音樂作品的能力—彈奏和表現(xiàn)的能力,二者都是直接從實踐層面進入學習訓練的過程,以實踐為主,由實踐中感悟內在的規(guī)則知識,而這種內在的規(guī)則知識在相當程度上是不可言傳的。一旦這種對旋律美的感知和審美的能力得到不斷強化,就逐漸沉淀為緘默知識,在今后彈奏任何形式的旋律時,學生都能將這種知識無意識地、有效地進行遷移利用,從而為正確理解、感知及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在鋼琴教學中,以樂感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的教學理論就是內隱學習理論在實際鋼琴教學中的體現(xiàn)。如果在以外顯學習為主的技能訓練基礎上,加入以內隱學習為主的樂感能力的培養(yǎng)及訓練,相信就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能夠感知、體驗、理解音樂,并通過熟練、高超的技巧去表現(xiàn)音樂中的美的能力。因此,在傳統(tǒng)教學中長期以來被忽視的這種隱性學習能力,需要教師更新教育理念,采用更為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培養(yǎng),從而使鋼琴教學真正體現(xiàn)美育的教育目的和意義。
三、結語
在鋼琴教學中,結合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將進行技能訓練的外顯學習方式與進行樂感能力訓練的內隱學習方式有效結合,有針對性地探索、制定相關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更為愉快、高效地進行學習,是教師需要積極探索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A. S. Reber.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7,(5):855-863.
[2]郭秀艷.內隱學習:一種不知不覺的學習.教育科學,2003,19(6):41-44.
[3]郭秀艷.內隱學習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和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4,(7):22-27.
[4]郭秀艷.內隱學習對技能類教學的啟示.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1):87-91.
[5]周曉梅.鋼琴彈奏——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造過程.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