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堅 張寶根
作者簡介:A林堅(1964- ),男,江西宜豐人,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編輯部副編審、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哲學、文化學等;張寶根(1974- ),男,江西南昌人,南昌高等師范??茖W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教育。
摘 要:社會主義包括理想、學說、運動和制度等方面。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及實踐的重要問題。還要了解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傳播和被接受以及具體實踐的過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實踐,也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社會主義;傳播;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D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9)12-0047-05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理想,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精神想象;作為一種理論或學說,它是人類對社會發(fā)展的概括和展望,經歷了400多年歷史的探索;作為一種運動,它是在與資本主義的對立和沖突中發(fā)展起來的,是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工人運動;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已在部分國家成為現實。從理論上說,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就要搞清楚其理論內涵及發(fā)展過程。從實踐來看,社會主義有多種形態(tài)和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具體表現,也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的傳播
1917年,俄國爆發(fā)了十月革命,對中國產生了巨大而直接的影響,迅速引起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濃厚興趣和熱烈向往。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馬克思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得到傳播。
1918年3月,《東方雜志》十五卷三號發(fā)表題為《述俄國過激派領袖列寧》一文,第一次介紹了列寧的事跡,說他“排斥偏頗中產及妥協(xié)黨略,而倡導最激烈之純粹社會主義”?!秳趧印冯s志也發(fā)表了一些關于十月革命的文章,基本上具有無政府主義的傾向,認為十月革命的勝利是無政府共產主義的勝利。1918年7月,李大釗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認識到十月革命與法國革命的不同,認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社會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1]573,但還是停留在一種廣義的社會主義革命意義上。11月,他發(fā)表《庶民的勝利》的演講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的文章,認為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人道主義的勝利,是平和思想的勝利,是公理的勝利,是自由的勝利,是民主主義的勝利,是社會主義的勝利,是Bolshervism的勝利,是赤旗的勝利,是世界勞工階級的勝利,是二十世紀新潮流的勝利”[1]593。他指出,布爾什維黨“就是革命的社會黨。他們是奉德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家馬客士(即馬克思)為宗主的;他們的目的,在把現在社會主義的障礙的國家界限打破,把資本家獨占利益的生產制度打破”[1]598。他把十月革命與列寧、馬克思連在一起,對他后來研究并宣傳馬克思社會主義學說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李大釗與陳獨秀等創(chuàng)辦的《每周評論》與改版后的北京《晨報》副刊成為宣傳馬克思社會主義學說的重要陣地。1919年3月,《每周評論》發(fā)表《近世的社會主義與烏托邦社會主義的區(qū)別》一文。4月,發(fā)表署名為舍摘譯的《共產黨宣言》?!冻繄蟆犯笨B載了陳博賢以淵泉署名的《近世社會主義鼻祖馬克思之奮斗生涯》,指出文章“實有兩大用意”:一欲引起諸君“研究社會主義之興味”;一欲使諸君“知古來圣哲獻身求學之生涯”。同時,《晨報》副刊在1919年5月9日至6月1日以《勞動與資本》為題連載了馬克思的《工資、勞動與資本》的譯文。6月3日至11月11日的《馬克思研究》專欄中分183次連載了考茨基《馬克思經濟學說》(時譯為柯祖基:《馬氏資本論釋義》)一書的譯文。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的啟蒙運動,各種各樣的社會主義學說成為新知識分子討論的熱門話題,這個時期成為學術上百家爭鳴的時代。當時社會思潮的顯著特點和共同趨向是對中國向何處去,如何改造國家、社會的關心和討論,普遍帶有理想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色彩。1919年6月18、19日,李達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發(fā)表《什么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的》兩篇文章。1919年8月4日,毛澤東的《民眾的大聯合》在《湘江評論》上發(fā)表,為國內許多報刊相互轉載。毛澤東指出,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引起了其他許多國家的社會改革,并對中國的“五四”運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他認為,改造國家和社會的根本方法“就是民眾的大聯合”,而這種方法首先是由馬克思所提倡的。1919年12月,北京大學成立了“社會主義研究會”,其成員后來發(fā)生分化,各自成立了研究基爾特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工團主義等不同的組織。[2]
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發(fā)生了三次論戰(zhàn),一次是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論戰(zhàn),另兩次是馬克思主義者與社會改良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的論戰(zhàn)。馬克思主義者與社會改良主義者的論戰(zhàn)主要圍繞社會主義與中國的關系問題,或者說,中國應該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是革命救國還是實業(yè)救國而展開。1920年11月初,張東蓀在《時事新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由內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訓》的文章,由此拉開論戰(zhàn)的序幕。他主張實業(yè)救國和社會改良,李達、陳望道、邵力子、陳獨秀、李大釗等發(fā)表文章予以反擊。李大釗舉出了三個理由,說明中國不但今日能行社會主義,而且還非行不可;陳獨秀等從跨越論出發(fā),論證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要性。馬克思主義者還與無政府主義者、修正主義者進行了論戰(zhàn),社會主義的概念逐漸清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經過艱難的探索和奮斗,領導人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1949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毛澤東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毛澤東在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方面提出了許多寶貴思想,但也有一些失誤和經驗教訓。
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過程中,基本上是學習蘇聯的經驗,在實踐中形成了一種過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和過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強調指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我們要學習的是屬于基本原理的東西,并且學習一定要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如果每句話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對于蘇聯的經驗,也不能不加分析一概排斥,抑或一概照搬。以蘇聯為鑒戒,從中國國情出發(f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毛澤東堅持的方針。1960年,毛澤東在《十年總結》中說:前八年照搬外國的經驗,從1956年提出十大關系起,開始找到一條自己的適合中國的路線,開始反映中國客觀的經濟規(guī)律。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提出并初步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思想財富。
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毛澤東號召全黨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問題,尤其是“要聯系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經濟建設”去讀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社會》,以“使自己獲得一個清醒的頭腦,以利指導我們偉大的經濟工作”[3]。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就是指它“能夠容許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fā)展,因而生產不斷擴大,因而使人民不斷增長的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的這樣一種狀況”[4]。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和思考有許多閃光之處,如:實現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它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社會主義發(fā)展是有若干階段的;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要吸收和借鑒別國的成果,包括資本主義成果;保護和發(fā)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思想;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等等。這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在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開辟了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1.鄧小平理論
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針對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指出:“馬克思主義又叫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是,在社會主義階段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在共產主義階段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要物資的極大豐富,難道一個貧窮的社會主義能按需分配?共產主義能夠是貧窮的嗎?我們在總結這些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這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盵5]254-255鄧小平探討的是如何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進行科學理解的原則問題,它是實踐的指導和精神支柱。鄧小平說:“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fā)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fā)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盵5]382-383在這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內在統(tǒng)一的。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在實踐中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遵循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就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理解,就要以唯物史觀為基點。鄧小平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根據中國的實際,運用馬列主義原理,尋求自己革命的道路,包括方式?!盵6]鄧小平曾對匈牙利客人說:“第一,我們都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第二,我們都根據自己的特點,自己國家的情況,走自己的路。我們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更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yōu)越性。”[5]95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fā)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fā)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盵5]63“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盵5]3731982年中共十二大,鄧小平在開幕詞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概念,會議論述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5大要點。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系統(tǒng)地概括出12個主要觀點。鄧小平指出:“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fā)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fā),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guī)劃?!盵5]253這個初級階段是不發(fā)達的階段,就是指當時我們中國的現實社會。怎樣根據這個實際來建設社會主義呢?鄧小平講要“三步走”,又稱“三部曲”。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也就是和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相結合。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9個方面。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正式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1999年,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修改的憲法把鄧小平理論作為國家的指導思想。
鄧小平說:“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fā)展不起來。關起門有兩種,一種是對國外;還有一種是對國內,就是一個地區(qū)對另外一個地區(qū),一個部門對另外一個部門。兩種關門都不行?!盵5]64-65這就是鄧小平關于建立經濟特區(qū),引進外資,股票、證券都可以試等各種具體政策的指導理論,也就是改革開放的理論。鄧小平提出的建立“小康社會”明顯地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他用“小康”這個中國通俗的詞語來表述“中國式的現代化”。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三個代表”所指出的代表先進生產力、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際上涉及經濟、文化、政治幾個方面。2000年2月24日,江澤民在廣州主持召開的黨建工作座談會上,第一次明確而完整地提出“三個代表”概念及其思想;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標志性成果;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的體現。江澤民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實踐中能夠不斷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飛躍,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結果?!盵7]“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放到重要的地位。江澤民指出:“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不僅表現在經濟政治方面,表現在能夠創(chuàng)造高度的物質文明上,而且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現在能夠創(chuàng)造高度的精神文明上。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生活空虛,社會風氣敗壞,也不是社會主義?,F代化建設的實踐告訴我們,越是集中力量發(fā)展經濟,越是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就越是需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以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盵8]胡錦濤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共同意愿,體現了當今世界和中國發(fā)展的時代精神,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強大力量。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了一個重要論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們黨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新境界。”對“三大規(guī)律”的認識,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和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過程中通過總結提出的。
3.科學發(fā)展觀
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2003年10月中旬,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這標志著科學發(fā)展觀的正式確立。
科學發(fā)展觀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關于發(fā)展的思想。根據新世紀、新階段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在發(fā)展不平衡問題已成為全局性突出問題的背景下,理論上創(chuàng)新的結果就是提出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從根本上回答了為什么發(fā)展、為誰發(fā)展、發(fā)展的目的問題,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要求。社會發(fā)展,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遵循科學發(fā)展觀,就要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guī)律,探索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運行機制,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茖W發(fā)展觀是和諧文化在社會發(fā)展觀上的具體體現。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xù)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發(fā)展是一個進行中的過程,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完結。在新時代、新階段,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必須根據時代的發(fā)展,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中共十六大以后又提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
科學發(fā)展觀把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做社會主義發(fā)展進程的統(tǒng)一整體??茖W發(fā)展觀的根本目標是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茖W發(fā)展觀的科學性表現在它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對世界趨勢的準確了解,對中國國情的恰當把握,對發(fā)展機遇和前景的科學分析等方面。其中的“科學”概念不是從學科劃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意義上去理解,而是從注重符合規(guī)律、觀念正確、思想清晰、方針對頭、方法得當、具有可行性等方面去理解。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五個方面進行了新的科學規(guī)定。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9月19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負責人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提出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
這三次理論創(chuàng)新都是唯物史觀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對“三大規(guī)律”的內容、關系在認識上的不斷深化和創(chuàng)新。簡單地說,鄧小平理論是對“三大規(guī)律”特別是對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是一次界碑性的轉變,這個轉變?yōu)槔碚搫?chuàng)新開辟了新的境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踐基礎上,達到的是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認識為主要內容的一個新境界??茖W發(fā)展觀對發(fā)展的要求從整體上有了更加全面、系統(tǒng)、準確的認識,是又一次理論創(chuàng)新。以上理論創(chuàng)新各有所側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側重在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解和關系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側重在黨的建設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科學發(fā)展觀則是在社會發(fā)展實踐基礎上對“三大規(guī)律”涉及的理論和實踐眾多問題認識上的又一次理論創(chuàng)新。
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在于它對社會發(fā)展實踐中出現的“時代之聲”、要解的“歷史之謎”的回答。什么是這個發(fā)展階段上的“時代之聲”、“歷史之謎”呢?在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入世”之后,會面臨諸多問題,如能源與環(huán)境、城市與農村、工業(yè)與農業(yè)發(fā)展不平衡問題,城市工業(yè)體制改革與下崗人員的就業(yè)問題,特別是收入差別拉大的問題,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正確的答案就是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統(tǒng)領,處理好這些關系??茖W發(fā)展觀是把握“三大規(guī)律”的內在要求。關于科學發(fā)展觀,有兩點應特別指出,一個是“以人為本”,一個是“和諧”的原則。對人類社會發(fā)展一定階段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處理,都和對“三大規(guī)律”的理解有關系。而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以人為本”及“和諧”的原則,則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內在要求和原則??茖W發(fā)展觀正是基于實踐的要求而產生的理論創(chuàng)新。
根據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思想和總體性方法,同時,引入系統(tǒng)分析的科學方法,我們認為,應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建設和人力建設(六大建設),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和人的文明(六大文明),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一個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tài)良好、人全面發(fā)展(六大目標)的總體理想狀態(tài)。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fā)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參考文獻:
[1]李大釗.李大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周策縱.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336-337.
[3]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510.
[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155.
[7]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75.
[8]江澤民.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380.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