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超 楊紅琳 徐耀勇 王菊榮 王厚兵
[摘要]高職院校貧困生問題日益突出,國家、社會、學校在物質方面給予了極大的幫助,但資助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受資助后思想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從管理學、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貧困生的現狀和思想教育,著力分析其原因,在資助管理、心理教育、受資助后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等方面探討解決方法,從而使貧困生在物質、心理上雙脫貧,使貧困生的管理真正做到規(guī)范化和人性化。
[關鍵詞]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感恩情結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738(2009)05-0007-03
“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中明確提出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已經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越來越多的學生跨入了高等學府的大門,貧困生比例也隨之提高。如何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進而走向工作崗位已成為職業(yè)技術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將結合當前國家對大學生資助的狀況,立足實際,嘗試性的探討高校資助貧困生的管理。
一、國家資助貧困生的政策
“對普通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設立國家助學獎學金,實施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對中等職業(yè)學校……”這是我國在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之后,促進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好事。
為貫徹黨的十六大三中、六中全會精神,切實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 2007年5月13日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該意見明確指出“要統(tǒng)籌政府、社會等不同資助渠道,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采取獎、貸、助、補、減等多元混合資助的方式進行資助”①。
二、目前資助貧困生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黨和政府對貧困生高度關注,資助工作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貧困生這一特殊群體特點日漸多樣化、復雜化,資助工作也還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
(一)資助結構需進一步完善
我國現行資助體系中,仍有較大比重的“補、減、免、助”等無償資助方式,部分學生到校之前就“備好”了各種貧困證明資料,等著學校減免學費和給予困難補助,促成了學生的“等、靠、要”思想。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自立自強。
(二)管理模式需創(chuàng)新
當前還有許多高校對貧困大學生的管理仍采用舊的管理模式——以校方的管理制度為主,學生被動地遵守,缺乏主動性和靈活性,不利于他們主動、積極地適應生活與錘煉自己。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這一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高校的多元化發(fā)展。因而,順應這一發(fā)展潮流,應調動貧困生自己的主動性,通過建立三位一體的互動模式,由政府出資、社會資助,學校對象化管理,貧困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方式來改善對貧困生的管理[2]。
(三)貧困生管理中個性塑造需加強
高校在貧困生管理工作上的重點是為其爭取更多的資源以減輕更多貧困生的經濟壓力,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yè)。然而,高校對貧困生管理中還必須注意到部分貧困生在得到資助后,其日常表現、思想品行、責任感、感恩、回報社會的意識淡薄。個別貧困生在步入社會后,由于貧困留下的陰影,為追求個人利益不擇手段,而高校僅僅是通過“四課”的學習來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還遠遠不夠,“四課”的學習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認定固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貧困大學生這一群體有其特殊性,因而需要結合自己貧困生的具體特點來編排適合貧困生的思想教育體系[3]。
(四)貧困生管理中組織化、系統(tǒng)化的情感支持缺失
首先,對于青年階段的大學生,同輩群體是最重要的社會支持。個體大學生必須在班級以外的空間尋求與同輩群體的聯系,例如寢室聯誼、社團活動等。而受到經濟條件的約束,與普通學生相比,貧困生只能減少甚至完全回避這些活動,這一點對貧困生的人際關系發(fā)展有明顯的負作用。其次,家庭仍然是大學生重要的情感支持。但是通常情況下,貧困家庭的成員或是文化水平有限,或是身體健康狀況欠佳,很難為貧困生提供有效的幫助。
(五)部分授課教師和管理人員對貧困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通過心理健康調查分析,大部分貧困生容易滋生以下幾種心理障礙:
1.焦慮。主要表現在對就業(yè)問題十分敏感、緊張,對自己的未來極為憂心,擔心“畢業(yè)即失業(yè)”。
2.自卑。主要表現在生活、學識上的自卑,對未來工作信心的不足。
3.抑郁。主要表現在愧疚(覺得辜負親人的期望),學習動力不足,情緒低落,認為自己“百無一用”。
4.自我封閉。主要表現在不愿或害怕與人交流、溝通,不合群。
5.輕度精神分裂。主要表現在耽于幻想,特別是就業(yè)幻想;對現實不滿、偏激,喜歡怨天尤人[4]。
基于上述貧困生容易產生的心理障礙,教師和管理人員有責任培養(yǎng)其自信、自立、自強、自尊的意識。指導他們正確地面對客觀現實,勇敢地去接受挑戰(zhàn)。物質生活的好與壞并不是評價個人的標準。貧困是人生的一種磨難,是暫時的,樹立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至關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長處。當人們在痛罵馬加爵是個“殺人狂”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馬加爵在父母、鄰居眼里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為了上學費用,他利用暑假當過搬運工。因此正確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發(fā)現自身閃光點,確立自信,正確應對困難,創(chuàng)造幸福人生是教育之根本所在。
三、科學強化資助貧困生的管理
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大學生管理問題,就必須建立起政府、社會、學校等多位一體的合力機制,加強相互間的溝通與合作。
(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貧困生雖經歷的挫折較多,成熟較快,但他們畢竟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對社會生活中許多復雜的問題尚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應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樹立遠大的目標和理想。教育他們正確認識目前短暫的貧窮不是自己的責任,僅僅是因為他們生在貧困的家庭,不代表自身沒有能力,更不是他們的錯;而將來的貧窮才是自己不可推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走出金錢的小圈子,正確處理眼前困難與人生發(fā)展的關系。要通過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在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的同時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
(二)健全保障制度,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1.設立統(tǒng)一的貧困生資助專項基金,對社會資助資金進行專門管理
目前社會上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種類很多,往往都是短期行為。一些優(yōu)秀的貧困大學生由于未及時得到信息而失去了獲資助上學的機會。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社會貧困大學生資助基金管理委員會,對該項資金進行統(tǒng)一管理。凡需要資助的特困生可通過本人申請,管理機構審核批準,即可獲得資助。而熱心資助事業(yè)的企事業(yè)單位及社會各界人士則可通過捐助渠道向貧困生提供資助,從而達到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5]。
2.加強貧困生動態(tài)管理,努力提高公信度
在資助過程中,應將經濟資助與自立、自強相結合,思想品質與日常行為緊密結合,必要時適當調整,增強民主化和公信度。同時,學校還要與熱心教育事業(yè)的企事業(yè)單位加強聯系,爭取多方面的支持,設立更多的社會獎學金項目。
(三)加強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將心理咨詢工作納入必修的教學體系,經常開設心理咨詢課程和講座,開展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了解心理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掌握心理調試以及消除心理障礙有效方法,完善個人品質,提高承受挫折和適應環(huán)境能力。
貧困生心理問題,應該施以特殊方式進行引導。一是培養(yǎng)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調解能力,鼓勵他們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二是以坦然豁達的心態(tài)在競爭中發(fā)展自己,克服自卑。三是鼓勵他們與人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四是引導貧困學生盡力去理解、幫助他人,在互助中體會自身價值。五是多給貧困生傾訴宣泄機會,排解壓力和苦悶[6]。
(四)拓寬渠道、加強溝通
1.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要多關心貧困大學生實際生活,加強他們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其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一是要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培養(yǎng)其樂觀豁達的人格魅力。二是加強貧困生的自我修養(yǎng),增進其人際吸引力。三是幫助貧困生提高人際溝通的技能。四是鼓勵貧困生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五是鼓勵他們經常參加社團活動,密切與他人的關系,并獲得學習與發(fā)展的機會。六是要引導貧困生盡自己所能去理解人、幫助人,只有在互動的過程中才能體會自身的價值。七是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發(fā)揮班、團組織和輔導員、班主任的作用,在活動中給貧困生進行適當的分工分配任務,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的能力被重視和肯定,以助他們以后更積極地參與活動、表現自己,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增強自信心,在無拘無束的活動中克服消極心理,進而增進相互理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2.積極開展勤工助學活動
《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已經規(guī)定,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每小時工資標準原則上不低于8元人民幣,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自助的機會。對此,學校應積極組織貧困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在獲得報酬解決生活困難的同時,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勤工助學中逐步將勤工助學與所學專業(yè)、興趣愛好緊密結合起來,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技術水平和綜合能力。并在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的過程中磨煉信心、耐心和信念。 要引導學生學會調整心態(tài)、疏導情緒,適應社會,達到減輕心理壓力、消除焦慮和保持心理健康的目的。
3.加強貧困生信息系統(tǒng)建設
建設以貧困生為主體的學校信息網,便于老師掌握情況,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加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重視人文關懷,強化人本性,體現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尊重貧困大學生的尊嚴與人格。
(五)提升素質、完善人格
貧困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優(yōu)劣,是他們以后就業(yè)競爭取勝的基礎和前提,也是高校貧困大學生管理工作的著眼點。一是開展心理測評,將管理工作建立在科學測量的基礎之上。學校應對貧困大學生進行以人格、氣質、性格為主的心理測試,并在此基礎上為他們量身定做個性化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計劃。二是注重科學知識的學習和人際交往的運用,提升貧困大學生親和力。三是培養(yǎng)貧困大學生的自強意識和自立能力,增強就業(yè)自信心。四是提供貧困大學生自我創(chuàng)造的能力,鼓勵他們做兼職來豐富自己的閱歷和增補生活費用等方式。五是倡議企業(yè)、社會團體等積極主動地與學校建立貧困生的“對口支援”關系,這不僅可以保障部分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yè),還可以為企業(yè)培養(yǎng)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貧困生的就業(yè)問題,推動貧困大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另外,在貧困生中每學年、每月進行動態(tài)管理,實行日常行為和資助、評優(yōu)、推優(yōu)緊密結合,根據貧困生家庭經濟情況的變化和個人日常行為表現、測評適時地進行調整,不斷激勵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建立多層次、多途徑資助體系,形成合力,才能引導貧困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周三多,陳明傳,等.管理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
[2] 余欣欣,方艷嬌 ,黎玉蘭.把握貧困生心理特點 增強心理教育有效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2):52-54.
[3] 黃希庭,鄭勇.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
[4] 許科紅.高校特困生心理困擾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9(2):22-26.
[5] 趙紅,代艷麗.對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現狀及對策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