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哲學家關于人的本質有不同的界定,馬克思以無產階級及全人類的解放為己任,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深入把握歷史現(xiàn)象的規(guī)律,對人在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實踐能力給予充分肯定。馬克思看到了現(xiàn)實中的個人,從社會關系中探尋人的存在意義,使對人的研究從“天國”回到“人間”,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武器。
一、西方哲學傳統(tǒng)關于人的本質理解
人的本質是指人特有的根本性質,屬于哲學范疇,從古至今人的本質一直是哲學家關注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直接的理論來源。德國哲學家黑格爾(Hegel),鮑威爾(Bauer)及費爾巴哈(Feuerbach)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馬克思人的本質觀提供了理論來源與基本內核。
(一)黑格爾對人的本質的理解
德國古典哲學首次對抽象的人的觀點形成突破。黑格爾提出的“絕對精神”是其哲學體系的核心范疇,他認為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的存在是通過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來定義的。人通過理性抽象出事物的普遍性和規(guī)律,從而掌握對方物的主動權;世界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否定與肯定,最終達到絕對理念的過程。黑格爾以抽象的精神為主體,將勞動看作人的本質,他同資產階級的國民經濟學家一樣,把異化勞動等同于勞動。在黑格爾的哲學理論中,人的本質是“自我意識\"的產物,自我意識等同于主體。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黑格爾詳細地闡述了人的意識發(fā)展的五個相繼階段:意識、自我意識、理性、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在自我意識形成之前,人的意識只是對對象的被動的、沉思的分析,這種沉思只能揭示客體,主體則\"消失\"在被認識的客體中。人的意識只有超越對客體的被動的沉思“返回自己”,才能揭示“自我”的存在,因此,黑格爾以一貫的唯心主義立場,在對人的本質的理解與探尋中顛倒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這種主客體關系之間的顛倒導致黑格爾哲學中的異化成為主客體在自我意識內部的對立,而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對立,最終他的哲學體系在解釋現(xiàn)實社會時顯得蒼白無力。
(二)鮑威爾對人的本質的理解
鮑威爾明確反對馬克思等人提出的“組織群眾”進行社會革命的觀點,提出了自我意識理論,認為歷史發(fā)展的動力是精神和自我意識,群眾是精神和歷史發(fā)展的敵人,是批判的對象而非依靠力量?!安剪斨Z·鮑威爾的‘自我意識是以人的有限的精神為載體的,它在根本上反對任何超越性的實體和無限者。人在自己有限的精神中獲得‘無限的自我意識或‘真正普遍的自我意識,就是達到了自由。”鮑威爾卻把自我意識和“實體”絕對對立起來,把自我意識看成不依賴感性世界的精神活動。鮑威爾雖然克服了黑格爾哲學中的“雙重不徹底性”,但是他把黑格爾的思辨唯心主義庸俗化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鮑威爾先生在一切領域中都貫徹自己同實體的對立。\"2鮑威爾片面地發(fā)展了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自我意識”概念,把純粹自我相關的“自我意識”推向極端,變成了獨立的絕對,代替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使之成為超越人之上的實體性主體。
(三)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理解
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理論以宗教批判為切入點,通過剖析宗教的起源與本質,揭示出“宗教的本質是人本質的對象化”,推動哲學研究從彼岸世界回歸此岸現(xiàn)實。他強調人的感性存在與對象性活動,批判黑格爾“將這個與思維本質相矛盾的感性活動轉變成為一種邏輯的或理論的活動,將對象的物質產物轉變成為概念的思辨產物\"3]。雖然費爾巴哈批判了宗教和唯心主義的荒唐,但是他陷入了另一種理論困境:將人視為純粹受動的自然存在物,以抽象的“類本質\"取代現(xiàn)實的個人。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理論未能理解實踐的革命意義,致使其哲學對人的本質的把握停留在形而上學的層面。費爾巴哈脫離社會關系理解人的本質,將愛與友情等情感關系抽象為觀念化的理想范疇,最終不可避免地滑向唯心主義。
二、馬克思人的本質觀的思想意蘊
本文在考察西方哲學傳統(tǒng)對人的本質的理解時發(fā)現(xiàn),西方哲學傳統(tǒng)極為重視對人的研究,人和人的本質問題始終是其核心議題,“認識人自己”更是具有重要價值的課題。然而,西方哲學家在人的本質觀上普遍陷入歷史唯心主義的誤區(qū),他們未能將人類個體置于歷史發(fā)展的總體進程中加以考察,而是把人類個體視為脫離歷史進程的孤立抽象存在,這就導致他們始終無法對人的本質作出完整且科學的闡釋。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鮑威爾和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思想的批判和揚棄,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再到辯證唯物主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思想體系,形成了關于人的本質的科學認識。
(一)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
馬克思圍繞勞動對人的重要價值進行了分析,認為勞動是人類生命活動的產物,是人類保持肉體生存的手段,也是人類作為一個種屬與動物相區(qū)別的重要特征,但是人的勞動本身也存在差異。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簡稱《手稿》)中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4在馬克思那里,勞動被視為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本質規(guī)定與類特性。
一方面,勞動是人類生命生產的形式。勞動的實質是人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自由自覺性是勞動的首要特性。動物的生命活動是無意識的純粹的本能活動,而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是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根本標志,動物與自身的生命活動不作區(qū)分,而人的生命活動卻有意識且自由自覺。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人體”“需要”與“勞動”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人體\"的生命存在具有“需要”,而“需要”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實現(xiàn),“勞動\"是人與自然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的特殊形式。
另一方面,勞動能夠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勞動實踐是人類的存在方式和發(fā)展基礎,人在勞動中改變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了自身。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人類物質生產勞動呈現(xiàn)自然關系與社會關系,工人在勞動的過程中發(fā)展了這兩個關系,如工人自身的勞動能力、智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在勞動過程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只是獲取剩余價值的一種手段,工人的發(fā)展是在被資本奴役下的片面發(fā)展,異化勞動使人與勞動的關系發(fā)生了顛倒,使人的本質變成維持生存的手段,使工人遭受更多苦難與痛苦。馬克思認為勞動不僅作為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應成為人自我實現(xiàn)的自的。
(二)人的本質的異化與復歸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異化與復歸理論源于對“他者化\"的深入思考。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系統(tǒng)闡述了“異化勞動”的四重定性:勞動者與勞動產品、勞動關系、類本質、人際關系的異化,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人性的摧殘。在資本邏輯統(tǒng)治下,勞動喪失自由自覺的本質,淪為強制束縛勞動者的異己力量,導致工人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奪走了人的無機的身體,即自然界。異化勞動把自主自由的活動貶低為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工人正是在這樣的手段下使自己的肉體和精神遭到損害。資本主義私有制剝奪了工人自由自覺地進行勞動的權利,使工人從事非人的活動,異化勞動已經從肉體、精神上使人變成“非人”,剝奪了人之所以為人所具有的特征,在這一方面,人的本質被異化了。異化使人的本質喪失,而擺脫異化的根本途徑就是消滅私有制,使社會從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的所有制中解放出來,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使勞動轉化為勞動者的自主活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xiàn)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人的本質才能真正得到復歸。
(三)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通過對市民社會的研究,認識到僅從類本質理解人是不充分的。馬克思意識到必須從社會性角度深人研究人的本質才能全面把握其內涵。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5]馬克思在批判抽象人性論的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指出人的本質是社會性與現(xiàn)實性的辯證統(tǒng)一,并從物質生產實踐中探尋人的本質,這是馬克思的重大哲學洞見?!霸谄洮F(xiàn)實性上\"表明了馬克思反對費爾巴哈將人的本質歸結為從單個的個人中抽象出來的永恒不變的共同性和抽象性,把人的本質歸結為神的本質。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并非像費爾巴哈所謂這些人一生下來就具備的抽象的東西,而應在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環(huán)境中認識人的本質。馬克思通過對費爾巴哈抽象人性觀的批判,闡發(fā)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即基于物質資料生產的實踐活動上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里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群體關系等。在唯物辯證法視角下,所謂“本質\"是事物固有的屬性,即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規(guī)定性?!叭说谋举|”是人而為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特質,其具有基于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不同的階級性,基于不同歷史與文化的民族性以及不同人生經歷和閱歷的個體差異性。從唯物辯證法看,人的本質作為區(qū)別于動物的內在規(guī)定性,始終是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唯有在社會關系的動態(tài)發(fā)展中才能獲得對人的本質的科學把握。
三、馬克思人的本質觀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從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在社會關系的總和中探尋人的本質,這一科學認識不僅超越了西方哲學傳統(tǒng)對人的抽象理解,更對當代社會發(fā)展具有多維度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從理論層面看,其突破了舊哲學將人視為孤立個體或精神產物的認知局限,確立了以社會關系為核心的本質論框架;從實踐維度看,該理論為正確認識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指導,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全球治理中具有顯著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為堅守人民立場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边@一原則彰顯了馬克思人的本質觀對當代中國實踐的深刻影響。站穩(wěn)人民立場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對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價值追求,其要求中國共產黨傾聽人民需求,圍繞民意制定政策,堅持將群眾路線融入發(fā)展全過程,提升為民服務水平,在推進高質量發(fā)展的同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研究基于對無產階級的深厚情感,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現(xiàn)無產階級與全人類解放為目標,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堅守人民立場。
(二)為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觀點,他指出當社會階層差異逐漸消失,生產活動由個人聯(lián)合體掌控時,公共權力的政治本質將消失殆盡,不再具有統(tǒng)治性與強制性?!按婺谴嬖陔A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包含“自由”與“全面”兩個方面,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其中,“自由”是指人類置身于自由人聯(lián)合體,能夠最大程度克服外在條件制約,獨立主動開發(fā)自己的腦力和體力;“全面”主要指人的各方面能力與品質的綜合培養(yǎng)與形成,是真正達到對人的本質的占有。只有在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的本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新階段,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并將實現(xiàn)人民幸福視為努力的方向。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要始終站在“人”自身的立場去落細落實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人民至上,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最重要的位置,在推動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協(xié)調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步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不斷開辟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三)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價值引領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經濟全球化時代應對人類共同難題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方案。當前人類面臨地區(qū)沖突、恐怖主義、難民潮、貧困、失業(yè)、收入差距拉大等全球性問題,國際關系中的多重赤字使全人類面臨嚴峻挑戰(zhàn)。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俄羅斯時提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與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當前全球性問題頻發(fā)表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主導下的治理模式已落后世界發(fā)展進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馬克思關于世界歷史與人的發(fā)展關系理論高度契合。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開拓雖然推動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但私有制下的異化狀態(tài)阻礙了人的解放,唯有通過生產力與交往的普遍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從“地域性個人\"到“世界歷史性個人\"的轉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意識,超越了資本主義的排他性邏輯,為解決全球治理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其理論根基正是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社會性與歷史性的科學認知。
四、結語
馬克思的人的本質觀是其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其對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本文通過對西方哲學傳統(tǒng)關于人的本質理解的剖析,揭示了黑格爾唯心主義、鮑威爾批判理論以及費爾巴哈抽象人道主義的局限性。馬克思從社會關系視角出發(fā),超越了抽象與形而上學人性論的藩籬,揭示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與歷史性,他不僅批判了黑格爾將人的意識等同于主體的唯心主義觀點,也揚棄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抽象類本質的片面理解,通過確立\"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科學命題,為人類認識自身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為我們堅持人民至上、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理論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們更應深入理解馬克思人的本質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貢獻中國智慧,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郝立新,臧峰宇.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第1卷—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立(1840—184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02.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5.
[3]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9:132.
[4][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6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二O二四年七月十八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N.人民日報,2024-07-22.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