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b)-0053-05
On the Yongjia School's Thought of \"Balancing Profit and Righteousness\" and Its Moral Education Value
YU Dian
(SchoolofMarxism,WenzhouUniversity,WenzhouZhejiang,325O35,China)
Abstract:TheConfuciandoctrineofrighteousnessand profiabilityhasdeprotsandisanimportantsourcefortheforationof thecurentvaluefghteousessandprofitability.UnliketeSouthernSongDyastyhichmphasisedrighteousnessoverrofit,te Yongiascholwastefirsttobreakthecageoftalkingaboutbenevolenceandrighteousnessandputforwardtheideaof\"balancing profitandrighteousnes\".ThisideawasperfectedandputintopracticebyXueJixuan,ChenFuliang,YeShiandothers,anditwas separatedfromtheCheng-Zhuschoolofreasoning.Itsmainmanifestationisthatitemphasisestheutilityofmerit,andmeasuresrig teousnessandprofitabilitybytheprinciplethat\"actionisasednbenevolenceandrighteousness,utmeritissenipracticalat ters\".TheYongjiascholstrips,splitsandcombinesthemultiplerelationshipsbetweenmoralityandprofit,publicandprivateterests,andfinallyivesioatiesighsialecticofralityowdgeandationndgoundself.Isvusofaing materialandspiialpursuitsitsemphasisoeforforalpractice,issenseofommunityithpublicnterestandghteous ness,nditsoraldvocacyofthkingofatisightandhatisrongproviderchisightsformoraleducationinCinanowadays.
Keywords:TheYongjiaSchol;Thedistinctionbetweenrighteousnessandprofit;Balancingprofitandrighteousness;Righ teousness and profit; The collective good; 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鑄魂育人的核心工作,強調“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德資源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源泉??鬃犹岢鲋厝柿x的道德價值理念,孟子進一步闡述了“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主張。在“義利之辨\"這場哲學思潮中,永嘉學派基于經史形成獨具一格的義利思想,后被冠以事功的字眼。針對恥于言利的不良風氣,永嘉學派提出了新的見解,即“以利和義”?!坝兰螌W派的出現是儒學內部相異于經學傳統(tǒng)的一場批判與思想啟蒙運動\",其思想內涵要素“義利并舉\"“以利和義”“見利思義\"是浙學的瑰寶之一,深刻影響了浙東南地區(qū)的學術風貌,是當代道德理念培養(yǎng)的重要參照。
1永嘉學派“以利和義\"思想的演進脈絡
義利問題一直是儒學領域內各流派所必須探討的重要議題。自孔孟起,義利成為表達個體對自我、他人及社會關系深邃思考的媒介,是思想家們闡述其哲學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永嘉學派的義利觀念獨樹一幟,展現了鮮明的創(chuàng)新性。其中,薛季宣、陳傅良、葉適等永嘉學者持有一脈相承而各具特色的義利思辨思想,最終成就了永嘉學派的事功之名。
薛季宣的事功思想將內圣與外王聯系起來,提及當時因倡導內圣論而被忽略的外王途徑,即經世致用,重視建功立業(yè)。二程理學認為義利不能共存,而朱熹則主張“以義生利”,言“惟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也\"。他將天理與人欲對立起來,追求動機上的至純無瑕,對道義的推崇達到了極致。由此,朱熹批判浙學:“江西之學只是禪,浙學卻專是功利。若功利,則學者習之便可見效,此意甚可憂。\"朱熹顯然不茍同永嘉學派的主張,但“便可見效”表明其無法否認功利的重要性及其在世俗的效用。事功并非朱熹所言的唯功利是圖,而是強調了利對于義的作用,以糾正朱熹之學所引起的空談義理的不良風氣。薛季宣也推崇儒家傳統(tǒng)“利后義先\"的價值觀,只不過宋朝過分強調道德仁義的時代背景,反而忽視了“利\"對于社會的推動作用。薛季宣言:“財者,利之所在,人之所必爭也?!背姓J人們在逐利的同時,強調錢財的客觀屬性,其好壞取決于人們如何利用。生財之道需要知禮義,而非唯利是圖,與當時盛行的“空無之學\"并無相類?!皟仁"需要人們磨煉自身,而\"外王\"需要實打實的功業(yè)去“格物”,最終要\"利者為義之和”,從而凸顯了先義后利的本末傾向?!袄鸤"是為“義\"服務的,“利”與“義”二者辯證統(tǒng)一,即“利義之和”。薛季宣“以義為本、利義之和\"的義利觀在永嘉學派的義利觀上起引領作用,點明了“義\"的主觀能動與道德約束作用,以及“利\"的客觀價值與實用意義。
薛季宣的弟子陳傅良主張“六經之義,兢業(yè)為本”,要求學以致用,關注實際。在此主張下,內圣外王論、經制的解讀等都與朱熹等道學家有不同的意見。例如,在《周禮》的“格物致知\"的解釋基礎上,朱熹提出對事物的接觸最終要通過修身養(yǎng)性來理解天理,最終道德圓滿;而陳傅良則認為通過觀察才能獲得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朱熹的內圣論存在道德要求過高的傾向,其以“天理\"為終極價值依據,雖在道德層面確立了明確準則,卻缺乏解決具體問題的實踐路徑。所以陳傅良也曾進諫“腐儒空談,祇亂人聽,豈惟人主厭此,雖稍知務書生,固自厭此,陛下不與共事,其誰念之哉!”他認為皇帝應該把國家的重心放在處理政務上,并非談論道德仁義,而是要將其與現實結合起來?!八F于儒者,謂其能通世物務,以其所學,見之事功。\"談及實際,并予以解決方法是永嘉學者解決宋朝內憂外患的共識。此外,面對“功成則有德,事濟則有理”的陳亮之說與朱熹“功有適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濟,何必有理\"的觀點,陳傅良均以“圣賢枉作工夫\"駁之,可見陳傅良承認德功之間存在必然與偶然的因素。人的德性無法外顯,可以通過實事來表現,實事自然會展露人的道德。
葉適的義利取向更加融通成熟,這得益于陳傅良等人的教導與自我積淀。續(xù)接陳傅良,他認為功利是道德的前提,道德價值的實現依賴于功利的結果。葉適肯定了人欲的存在。正是人的欲望產生了各種社會關系,最終符合多數人利益的便形成了道德。在葉適的視角里,道德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與社會實踐不可分割。“篤行而不合于大義,雖高無益也;立志而不存于憂世,雖仁無益也。\"葉適主張“以利和義”,更加強調“務切實用”,以正確方向為前提,以現實弊病為指向。此外,符合規(guī)律的義必定會有襯托的利,因此兩者相輔相成,“以義抑利”是不存在的。凡是有利于百姓的行為本身就含有道義;凡是有害于公利的,都是不道德的行為。由于當時的儒者多不談及獲利,更無法重視相關行為約束,使得公利無法得到保證,小人倒是愈發(fā)富裕,私利泛濫。所以葉適倡導“理財\"這一概念,讓天下人理天下財。
永嘉學派諸學者在學術觀點上幾乎趨于一致,尤其在公利和私利的深人探討中,為時代構建起“以利和義\"的道德價值取向,又一次審視傳統(tǒng)儒學的道德原則。
2永嘉學派\"以利和義\"思想的核心要義
永嘉學派的義利觀并沒有脫離儒家傳統(tǒng)義利觀,而是儒學內部義利并舉思想的延伸,其包含了積極治世的理念。雖然“以利和義\"之說無法在對象面、方法論等領域形成較宏遠、系統(tǒng)的看法,具有時代局限,但是永嘉學派對“義利之辨”的辯證闡釋,至今仍具有歷久彌新的當代價值,它與如今社會主義所提倡的義利觀有耦合之處,因此將兩者進行比較,對于培養(yǎng)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義深長。
就義利地位來說,永嘉學派遵循儒家一以貫之的重義思想。薛季宣讀《詩》時論財德關系,便言“不務建德而急于財用,民不知德則惟財之靳”,以此明確“后利先義\"為旨要。不過,不同于朱熹主張的只要掌握義而利自來,永嘉學派認為義利二者的關系是互相成就、形影不分的。從立場上看,永嘉學派堅持唯物論,薛季宣曾指明道器不相分離,道離不開器,必須依據器而存在,所以在道與器孰先敦后辨析上,他指出器是道的基礎,先有器然后有道。葉適也以道作為形而上的極致象征,卻必須以器物作為倚靠,言“物不驗不為理”“物之所在,道則在焉,物有止,道無止也”。延伸到義利領域則表現為,義和利具有一致性,義要通過利來體現,利是實現義的必經途徑。葉適以為“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爾”,進一步否認先驗性質的道義存在,從而本質上與朱陸思想區(qū)分開來。
就利之良否,永嘉學者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在義利的抉擇上反對“以義抑利”,并且不排斥“因利成義”。正是因為“義利交相乘”,所以趨利避害作為人的本性,不應一味抑制,正常的逐利行為不能一概而論,全盤否定。換言之,它在主觀動機上反對假借仁義之名而忽視個人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利益,主張通過功利、公共利益來成就內王。葉適綜合古往今來片面利義觀的看法,以“雖和義猶不害其為純義也;雖廢利猶不害其為專利也,此古今之分也\"為引,對朱熹“何必曰利\"進行否定,提出“和義之利”,肯定了義利相和的道理。和義的行為也是正義的,而廢除利益的行為也可能是一己之私。此時的財利更具有客觀性,而人的主體性也得以凸顯。在義理上對傳統(tǒng)儒學的突破,實則是對重農抑商的封建統(tǒng)治模式的審視,如葉適就欲以“四民觀\"提升商業(yè)地位,重振經濟活力。
永嘉學派并沒有走向狹隘的功利主義,而是用公利的標準衡量不義之利。對于如何衡量“和義之力”,永嘉學派將國家與百姓的利益作為謀求的目標,將相關的公共利益作為義的體現。就如葉適所述,圣人之所以是圣人,蓋因為其“不自居其功”,讓利與民。若人持有“欲利之心”,乃至“專利\"的程度,則必然百害生。然而,天下共之是儒學謂之大同的追求。永嘉學者顯著之處在于事功的實現方式。黃宗羲所言“永嘉之學,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著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8并非誤解,而是永嘉學派講求務實的修行方式來激發(fā)人從善成德的心性,將克己復禮作為個人致知的行為準則,講求以外物證道,通過“經濟生民\"來“以器求道”
“以利和義”的外在邏輯之下隱藏著實踐指向,貫穿以民為本的中心思想。曾子以為孔子“一以貫之\"之道為“忠恕”,而葉適認為這一看法只關注個人學習感悟,排除了實踐的部分,因而主張“習\"與“學”來成仁。朱熹也強調“修身\"與“窮理\"的作用,更多追求通過自身的修行來明悟天理?!拔锔裰羂"的治學方法雖對儒學修身進學大有裨益,但其知識論取向未必適用于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薛季宣言“物至則良知見也”,與朱子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引用《尚書·洪范》來解釋何謂格物,以最高法則作為格物的參照?!盎式ㄆ溆袠O,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治國安邦需統(tǒng)治者掌握“五福\"行事,營造喜好美德的風氣,讓有才能的人各盡其能,同時不能胡亂褒獎,褒獎無德之人反倒會帶來災難?!渡袝ず榉丁吠ㄟ^“五福\"來引導秩序的建立,恰恰符合永嘉學者對民利的期望,以格物來促進心性的修養(yǎng)。葉適和薛季宣等人明確表明“天子庶人之一是也”,求君王明德為本,拋棄君民對立,達到“古者民與君為一”,沿襲了儒家君貴民輕的思想脈絡。從現實意義上看,“以利和義”沖擊君本位的觀念,更符合封建王朝末年臃腫不堪的國情。
永嘉之學雖自葉適以后沒落,但其精神在重商環(huán)境下有復興之勢,貫穿于溫州人精神中。由此觀之,永嘉之學蘊含著符合現代理念的思想,在義利取向上與社會主義義利觀高度契合。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永嘉學派正是考慮到人有七情六欲,將道德問題和物質利益相勾連,并且把人的道德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作為評判標準,深刻探討“義”及其建立的經濟關系,具有前瞻性認識。
3永嘉學派“以利和義\"思想的德育價值
義利觀的發(fā)展離不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支撐。永嘉學派的義利觀涉及諸多方面,如物質與精神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利與義的關系等,這對于當今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參考與啟示作用,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因子。
3.1樹立價值觀念,緊守道德準則
義與利的討論內涵物質與精神誰為第一性的思維前提。義是由心而發(fā),體現了人的意識能動性,利則關乎人所處的現實世界。永嘉學派關于義與利的討論是對于內與外的討論,即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的關系問題。
道學的空談促成“以利和義\"思想對物質豐富的重視,反對專注精神理論而漠視現實利益的價值取向。當下,面對生活節(jié)奏過快等社會熱點問題,年輕一代感到無所適從的現象歸根結底是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的失衡,成為德育亟待解決的重點。精神追求的實現得益于物質的滿足,社會道義的實施得益于社會功利的成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夯實物質基礎的同時,亦致力于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積極構筑主流文化陣地,其間義利二者的平衡正是“以利和義”思想中所謀求的中庸辯證之道。在開展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的進程中,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在保障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注重滿足人的精神追求。而對于個人而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充分認識利益與道德的辯證關系,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適應經濟市場變化,努力實踐。
3.2培育道德主體性,注重實踐成效,反對空談
永嘉學派尤以事功著稱,貫徹著儒家教化知與行的遵循?!耙岳土x\"思想本質上要求言行合一,要以現實的功效作為個人認識的評價標準,注重道德的倫理實踐。
深受永嘉學派事功影響的溫州地區(qū)在開放中實現經濟的飛躍式發(fā)展,孕育出廣受認可的溫州模式。與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蘇南模式不同,溫州模式由群眾主導,以民間力量為推手,通過私有經濟的蓬勃發(fā)展極大地推動溫州全域、全領域的發(fā)展進步,所以也被普遍認為是自下而上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永嘉學派的道德取向轉化為溫州人崇實、重商、變通的精神,形成敢為人先的行事風格,“成為一種區(qū)域文化精神\"[0]。在技術革新、商品流通等關鍵領域,良好道德動機下的逐利行為不但可以激活人們的競爭意識,調動社會活力,更能引入一切積極因素反哺個體道德境界的發(fā)展,形成身心雙向反饋,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耙岳土x\"思想中的實踐因子及對人民有益的實踐有利于主體性道德人格培養(yǎng),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文化依據。
道德自覺體現在務實行動中,其間蘊藏創(chuàng)新意識?!案裎锟蔀榘?,舊說今難試。\"\"溫州模式\"的演進歷程本質上是一個緊密契合實際、持續(xù)自我更新的過程,在不斷變遷的環(huán)境中尋找平衡,確保自身與變化中的現實相適應。從來沒有固定的溫州模式,也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永嘉學派,這才是事功精髓在潮流中的閃爍光芒?!耙岳土x”思想既倡導深入探究實際問題,并致力于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策略,同時身體力行付諸實踐,又強調務必正視道德的規(guī)范力量,在堅持正確價值觀導向基礎上,彰顯求實的精神風貌。
3.3培養(yǎng)共同體意識,追求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和諧發(fā)展
永嘉學派將義利的研究引向公利與私利的領域,強調個人對他者的關注向面。肯定私利的合理性與探究公利的正義性,是集體主義價值觀得以成型的鋪墊之基,這一公私主張為新時代更好地發(fā)揮群體意識提供了文化源泉。
永嘉學派堅持儒學的政治方向一一以公為義,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在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價值取向。國家利益與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輔相成,是根植于廣泛社會實踐的深厚土壤之中,經過嚴謹驗證所得出的科學論斷。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能書寫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奇跡和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奇跡,很大程度歸功于集體主義意識的塑造與宣傳?!安灰悦窳?,不以民財,而以其民之心矣\"2]才是國家運行的正確道路。重視集體的道德觀是人民和社會之應然抉擇,明確界定了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間相輔相成之關系。集體利益得到保障方能促進個人更好發(fā)展。永嘉學派的思想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有助于集體主義的建設,也契合青少年的成長主題。積極培養(yǎng)共同體意識,重視集體、國家的利益,是個人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方面。
成長與價值。
3.4義利協同發(fā)展,在見利思義中成就健全德性 4結束語
永嘉學派肯定追求利益是人的私欲,但也強調這樣的行為需要加以引導,即見利思義。于個人而言,見利思義反映為理性人格的構建,防正落人顧此失彼的欲望窠白,在自我觀念中不斷更新與矯正。
市場經濟顯著特征是市場競爭的自由程度較高,倡導效率優(yōu)先,這不可避免造成功利思想的傳播,對傳統(tǒng)的集體主義思想產生巨大影響。見利思義的核心并非放棄自身的合理要求,而是對其行為加以規(guī)束,克己后得利。在與人交易時,要遵循心中的道德規(guī)范,切勿忘記立身之本。舍大義而得小利只能暫時受益,遵循道義的行為才能真正使一個人從無到有,事業(yè)穩(wěn)步前進。有義之利不僅能增加物質財富,還會合理調節(jié)人際行為規(guī)范,使社會信用更加穩(wěn)固,最終與社會發(fā)展偕行。
見利思義的另一層含義是鼓勵人們在有余力時主動追求社會道義。市場秩序的建立既依賴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也需要既得利益者轉變價值觀念,對自我進行道德要求,尋求更高質量發(fā)展。品質平庸的商品憑借低廉價格遠比高質商品受歡迎,長此以往,市場內部便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負面循環(huán)。民眾的生活質量下降的同時,還會削弱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抑制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育與發(fā)展,更不利于精益求精優(yōu)秀品質的傳承發(fā)揚。因此,道德教育倡導見利思義是不時之需,“崇利\"的目的是“養(yǎng)義”。為建設工業(yè)強國而倡言的工匠精神便契合見利思義的內涵。工匠精神是追求精雕細磨、精純專一、鼓勵揚棄的精神。工匠精神可以促成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為工業(yè)強國提供精神動力,也使人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揚,實現個人的
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中妥善處理義利關系是當前亟待深究的議題,而永嘉學派所闡述的理論作為文化源泉提供了一種寶貴的視角。但是,空談義利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難以構成有力的宣傳教育素材。在進行道德教育時,要遵循人的認知規(guī)律,緊密結合實踐中的現象與典型案例,激發(fā)個體認知的內在動力,進而促進思想觀念與實際行動的和諧統(tǒng)一,使人們能夠自覺接納并踐行美德,從更廣闊的視野把握并重視義之所在的利益價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朱紅,王緒琴.永嘉學派的學理轉向及其意義[J].哲學動態(tài),2020(1):61-68.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202.
[4]黎靖德.朱子語類:第八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2967.
[5]陳傅良.陳傅良先生文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460.
[6]葉適.葉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1:607.
[7]葉適.習學記言序目[M].北京:中華書局,1977:155.
[8]黃宗義,全祖望.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1696.
[9]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ざ鞲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10]陳安金.永嘉學派事功思想的建構與當代價值[J].浙江社會科學,2022(11):112-119,31,159.
[11]薛季宣.薛季宣集[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69.
[12]陳虬.陳虬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