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暖陽從教室后墻斜灑進來,給五年(3)班的獎狀展示欄鍍上一層金邊。雨桐小心翼翼地踮起腳尖,指尖輕輕撫過那些她再熟悉不過的名字。當視線掠過“張某然”三個清秀的字跡時,她猛地轉身,飛奔向走廊盡頭的衛(wèi)生間。水霧氤氳的鏡中,那雙眼眸里滿是晶瑩的淚花,耳邊仿佛仍回蕩著班主任宣布名單時的聲音:“本次優(yōu)秀學生評選,我們綜合考量了學習成績、班級活動參與度以及同學間的互助情況……”
那天傍晚,家長群的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如連珠炮般炸開。雨桐媽媽的三條長語音率先刷屏:“雨桐數(shù)學剛拿了滿分,怎么就落選了?這里面不會有其他問題吧?”她的話音剛落,群里質疑聲四起。有的家長質問評選標準是否公正透明,有的懷疑班干部是否享有特權,還有家長暗指評選過程存在主觀偏向。次日一早,雨桐媽媽帶著打印得整整齊齊的成績排名沖進校長室,手中攥著的不只是女兒的獎狀復印件,更有一顆被焦慮與不安灼燒得滾燙的心。她語調急促卻帶著哽咽:“為什么我女兒那么努力,最后卻輸給了一個成績平平的同學?我必須把這事弄個水落石出!”
面對家長的質疑,班主任取出厚厚的評選記錄,一頁頁翻開仔細解釋。雨桐成績優(yōu)異,然而日常里,她總是安靜地獨來獨往,課間休息時也很少與同學互動,班級活動更是鮮有參與。而競選成功的張某然,不僅成績達標,還是班級活動的積極策劃者,多次主動為同學答疑解惑,像個勤勞的小蜜蜂活躍在同學之間。然而,雨桐媽媽仍固執(zhí)地認為“分數(shù)才是硬道理”,堅稱老師的評價存在過多的主觀臆斷。這場風波持續(xù)數(shù)日,班級的正常教學秩序也被迫放慢。
雨桐家長的憤怒并非個例,事實上,在評獎評優(yōu)、班委選拔、分班排座等環(huán)節(jié)質疑教師“不公”的情況比比皆是,家長的“公平焦慮”往往會被無限放大,從而格外關注自家孩子的得失。作為教育工作者,我非常理解家長對于公平的追求本質上是對孩子滿滿的愛意,但如果這份愛被過度的焦慮裹挾,摻雜了太多對“絕對平均”的極致追求,那么反而會成為束縛孩子成長的枷鎖,也會讓家庭教育在無形中站在了學校教育對立面。針對上述情況,家長與老師該如何攜手共筑公平,家長又該如何理性看待學校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平衡”?怎樣才能以理性與共情,澆灌起家校合作的信任之花?
理解公平本質,要在平衡中解讀教育智慧
當家長為“黃金座位”據(jù)理力爭、為“獎狀為什么不花落我家”而憤怒時,我們需要共同理解教育系統(tǒng)之中的深層邏輯。許多家長往往認為“公平”等同于“平均”,認為所有機會都應該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學生,然而教育之中的公平并非只是簡單的“一刀切”,而是基于學生個體差異的“統(tǒng)籌規(guī)劃”與“因材施教”。
家長常常在分班或者排座位上質疑教師的公平性,但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分班時學校需要兼顧各個班級的整體生態(tài),讓不同特質的學生在同一個學習環(huán)境中取長補短、相互學習。舉例來說,有的家長認為不應該將自己家沉穩(wěn)內向的孩子分在氛圍活潑的班級中,但實踐表明,擅長表達的孩子卻往往更能夠激發(fā)內向學生的潛力。同樣,在排座位時,教師也需要考慮到學生的身高、視力、注意力以及課堂互動需求,在保障座位安排符合每一位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兼顧班級整體的公平與和諧。有的家長認為,把自己家孩子安排在講桌附近是一種“侮辱”,實際上,該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將其安排在講桌附近,并不是懲罰,而是老師為了更好地進行提醒和引導,就像熱帶雨林中的植物分層生長,每個位置都有獨特的生態(tài)價值。
同樣,當家長面對評獎評優(yōu)執(zhí)著于“為什么不是我家孩子”時,也需要從全面的角度出發(fā),理解教育的公平公正。就如上文中提到的三好學生評選,三好學生不等于“學優(yōu)生”,是知識評價體系中的一個組成維度,如果教師“唯成績論英雄”那才是真正的教育不公。不僅如此,如果家長僅以單一標準衡量成敗,易使孩子在成長中陷入“唯結果論”的誤區(qū),將自我價值與某項榮譽綁定。
由此可見,公平的本質在于“差異共榮”而不是“絕對平均”,教育公平既是推動班級整體前進的“平衡之術”,以班級整體的欣欣向榮推動個體的發(fā)展前進,又是實現(xiàn)個體全面成長的重要支持,促使孩子看到成績之外的綜合素養(yǎng)。
化解公平焦慮,從“爭一時得失”到“謀劃長遠成長”
家長對評選結果、排座、分班的過度關注,本質上是將自身對“成功”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不信任。這種焦慮與質疑會傳遞給孩子,不僅使其過早陷入競爭壓力,失去體驗過程、享受成長的機會,更容易導致其不再相信自己的老師,甚至在學習中與老師“對著干”。長此以往,“爭一時得失”會阻礙孩子的長遠成長,就好比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因此,面對看似不公的結果時,家長不妨先“等一等”,再“看一看”。
在一次教研中,一位班主任向我們分享了這樣的故事。新學期排座位時,她將一位性格內向的學生與班級中活潑好動的學生組成了同桌。前者的家長非常氣憤,認為班主任的決定會妨礙自己孩子的正常學習,甚至存在“讓孩子幫老師約束同學”的嫌疑。面對家長的質疑,班主任認真傾聽卻并沒有改變座位安排:“請您等一等,如果新座位真的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負面影響,我們再進行調整?!卑雮€月后,這位學生的家長主動找到班主任表示了感謝,原來,這位內向的學生在活潑同桌的帶動下交到了更多朋友,再也不會抱怨在班級之中孤單了。這位家長感慨:“我曾抱怨座位安排不合理、不公平,現(xiàn)在才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環(huán)境’,而是成長的機會?!?/p>
化解公平焦慮,往往需要結果來說話,而結果的呈現(xiàn)往往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正如案例中落選三好學生的雨桐,這次的失利能夠幫助她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為了爭取在下次評選中獲勝,她開始關注自身的全面發(fā)展。這對她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她這次評上三好學生,依然會我行我素,在日后的成長中只著眼于成績,而一次的榮耀并不能為她取得更長遠的進步。
構建家校共同體,從“對立博弈”到“雙向奔赴”
家校矛盾往往源于信息不對稱與溝通不暢。當家長與學校站在對立面時,孩子便會成為夾縫中的“犧牲品”;唯有雙方以信任為基、以合作為舟,才能為孩子更好地護航。當然,想要讓家長充分信任學校,愿意與學校攜手合作、雙向奔赴,學校需要給予孩子與家長真正的公平,以科學的策略讓教育公平看得到、摸得著,以獲得家長的信任。
首先,學校需要建立常態(tài)化溝通機制,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觀摩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同時,針對家長關心的分班、排座等問題,班主任需要進行明確的說明,讓家長知道“輪換座位”對學生合作能力、人際交往以及視力等方面的有益之處。不僅如此,學校還需要開通“家校信箱”或“校長熱線”,即時獲取家長的意見或建議,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活動中。
其次,學校決策要想公平公正,需要明確容易產生誤會的教育環(huán)節(jié),并且保障標準公開透明。例如,分班前召開說明會,向家長解釋分班的原則;針對排座位問題,教師需要定期公開座位輪換規(guī)則,并制作“座位輪換日歷”,明確標注每位學生的位置變化安排,避免家長因信息滯后產生誤解;針對評獎評優(yōu),教師需要公開評選細則,增加透明度,如評選前通過家長會、班級群公示評分標準,并邀請家長代表參與監(jiān)督。
最后,家長需要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心理引導,將教育公平的理念同樣傳遞給孩子。例如,當評選失敗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次落選不是否定你的優(yōu)秀,而是提醒你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p>
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場“零和博弈”。真正的公平,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土壤中生根發(fā)芽;真正的成功,是讓他們擁有直面挫折的勇氣與擁抱差異的胸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終堅信:當家長放下“必須贏”的執(zhí)念,學校敞開“共育共贏”的大門,我們便能共同為孩子搭建起一座通往未來的橋。這座橋上,沒有輸贏的標尺,只有成長的足跡;沒有焦慮的陰霾,只有信任的陽光。愿每一位家長都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定海神針”,讓他們明白——無論得與失,你的價值永遠閃耀在全力以赴的路上。
(作者系禮縣鹽官鎮(zhèn)新聯(lián)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