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科學探究學習是一個“猜測—驗證—解釋”的實證研究過程。然而,現(xiàn)階段學生的探究學習仍屬于淺層次學習,存在著“知識儲備有限,探究浮于表面”、不能進行高效深層次探究的現(xiàn)象。本文結合實證研究的理念,提出“猜測—驗證—解釋”的探究實證研究路徑,幫助學生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形成敢于猜測、大膽驗證、尊重證據(jù)的科學態(tài)度。
〔關鍵詞〕" 小學科學;“猜測—驗證—解釋”;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9" " 0031-03
一、問題的提出
小學科學教育除了要讓學生獲得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茖W思維是基于事實證據(jù)和科學推理對不同觀點和結論提出疑問、批判,進而提出創(chuàng)造性見解的能力。要培養(yǎng)科學思維能力,離不開實證意識的培養(yǎng)。而“實證意識”又是探究實踐中較有難度的部分,具體問題如下。
(一)實證意識不足
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單一地指向獲得“科學結論”,在交流研討中只要獲得了期待的答案就直接總結出實驗結論,課堂交流便戛然而止,可能存在的特殊數(shù)據(jù)、異常數(shù)據(jù)就被無視、被過濾掉了。這讓學生的認知沖突得不到充分發(fā)散,學生的實驗證據(jù)不支持假設。
部分學生習慣于隨波逐流,服從教師、同學的意見,缺乏獨立探究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自己的實驗數(shù)據(jù)或現(xiàn)象與同學有差異,就經(jīng)常認為是自己的實驗出錯。為了與大部分小組一致,甚至抄襲、更改自己小組的數(shù)據(jù),不尊重證據(jù)的情況對實證研究學習造成很大困擾。
(二)探究時長不足
受課堂時間與教學壓力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預留給學生探究的時間過短。學生因無法充分地進行探究實驗,導致缺乏大膽猜測、尊重證據(jù)的學習自信;學生不重視實驗記錄,不做記錄或隨意應對,導致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不科學、不規(guī)范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科學思維得不到充分發(fā)展,科學素養(yǎng)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交流研討不充分
交流研討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主要途徑之一。雖然大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都安排學生交流研討,但因課堂時間限制等原因,交流研討只能局限于部分學生或小組。大部分學生還是沒有機會真正地經(jīng)歷交流研討、提出疑問、分享見解,進而促進深層次的思維碰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制約了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師應高度重視這些問題,采取優(yōu)化教學設計、增加探究時間、強化實證訓練以及促進課堂交流等方式,努力提升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進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實施策略
要嘗試讓學生通過“猜測—驗證—解釋”的方式,有充分的依據(jù)進行猜測,用實驗方法與科學數(shù)據(jù)加以驗證,用實驗證據(jù)與結論解釋科學問題,將探究思維模式貫穿于整個課堂,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實證意識。
(一)基于猜測——指明方向
猜測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能力。猜測可促進學生對前概念意識產生認知沖突,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和學習基礎,而猜測可以有效地暴露學生的前概念。通過前概念調查,可以讓全班學生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猜測往證據(jù)方向引導,指明證據(jù)的方向。
1.前概念調查。前概念調查是一種常用的教學策略,旨在了解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科學概念已有的認知和理解。這種調查不僅有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還能為有效地設計教學活動提供重要依據(jù)。
【案例1】
師:同學們,你認為土壤里有什么?
生1:養(yǎng)分。
師:其他同學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2:土壤是黑乎乎的,很濕,里面有水分。
師:還有其他猜想嗎?
生3:土壤是石頭變的。
師:是的,土壤的形成過程比這個更復雜一些。
生4:土壤里有蟲子,還有很多小動物在里面生活,里面有空氣。
通過簡短的交流,教師對學生的前概念有了充分了解,但對于土壤內部的具體構成,學生仍顯得較為模糊。為此,教師進行了前概念調查,明確了本節(jié)課需要重點攻克的知識點??梢杂嗅槍π缘卦O計問題與實驗,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土壤的內部世界,幫助他們清晰地認識土壤的成分、結構及其重要性,從而加深對土壤科學的理解。
2.問卷設計:土壤中有什么。在課前,通過對學生前概念的調查,教師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并以此為依據(jù)展開教學設計與重難點教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對學生前概念的調查,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他們思考自己與別人不同的猜測是否正確,如何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實驗注意事項是什么,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說明哪一種猜測是正確的。要讓學生自主思考、觀察和收集資料,通過實踐操作加深對土壤科學的理解.教師也可以關注大部分學生掌握不到位的知識點,加強實驗探究與交流研討,旨在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和探究精神。
(二)探究驗證——尋找證據(jù)
沒有對“宇宙是永恒不變的”觀念的挑戰(zhàn),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便難以問世。沒有對“重物比輕物下落快”觀點的質疑,伽利略就不會發(fā)現(xiàn)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探究實驗就是一個實證的過程,科學結論需要通過實驗或推理論證以及反復多次的驗證。
1.感官觀察。學生首先用眼睛觀察,然后用手觸摸和借助工具接觸土壤,感受其顆粒大小、濕度和粗糙度;接著,用鼻子嗅聞,分辨土壤是否有異味,比如雨后泥土的清新或是干燥土壤的淡淡塵土味。之后,他們仔細觀察土壤的顏色,從淺棕色到深褐色,不一而足。最后,他們用耳朵傾聽,雖然土壤本身無聲,但在翻動時產生的細微沙礫碰撞聲也是觀察的一部分。通過這些感官體驗,學生對土壤有了更直觀、更全面的認識。
【案例2】
生:通過肉眼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土壤里面有小石子和大小不同的顆粒,干燥與潮濕土壤的顏色也不同,潮濕的土壤里面有水分。
師:其他同學有補充嗎?
生:我們用牙簽撥動土壤,發(fā)現(xiàn)它是有點柔軟的,里面還有小動物尸體和一些枯枝爛葉,還有小螞蟻在動。
師:你觀察得非常仔細。還有其他發(fā)現(xiàn)嗎?
生:我們用手捏,發(fā)現(xiàn)有的土壤顆粒還能變得更細更小,用放大鏡觀察,可發(fā)現(xiàn)顆粒大小不同;聞起來,感覺泥土的氣味中帶了一點腐爛的味道。
通過感官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土壤里面含有水分,小石子、大小不同的土壤顆粒,以及枯枝爛葉、小動物及其尸體等。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驗證了猜想是正確的,讓實證意識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潛移默化地提升了科學素養(yǎng)。
2.實驗觀察。學生將干燥的土塊倒入水中攪拌并靜置,觀察土壤顆粒的分層現(xiàn)象,借助大小不同篩孔的篩子篩土,可以推斷出土壤中黏土、沙等顆粒的大小和分布。這些方法簡單易行,能夠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土壤的成分和結構,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
【案例3】
生:干燥的土塊放入水里后,冒了很多氣泡,土塊慢慢變小,水也得變渾濁了。用攪拌棒攪拌后,水完全渾濁;靜置一段時間后,表面有了漂浮物,上層水也變得有一點清澈。我們認為土壤里還有氧氣,水面飄的雜質是一些植物枯枝爛葉、根,以及動物排泄物、尸體等。它們還有腐爛的氣味,應該是腐殖質。
師:其他小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我認為說是空氣更合適,因為植物、動物呼吸需要氧氣和二氧化碳,所以最少有兩種氣體。
師:好,請坐。還有沒有其他要分享的?
生:我們通過把干燥的土壤用大小不同孔的篩子篩,發(fā)現(xiàn)土壤大致被分成3層大小不同的顆粒,跟瓶子里面的土壤分層差不多。
師:這是老師靜止3天的土壤沉積實驗,大家仔細觀察一下。
生:土壤顆粒由上至下,越來越大。因為大顆粒比較重,所以先沉下來;小顆粒比較輕,后沉下來。
師:你還有其他發(fā)現(xiàn)嗎?
師:你們篩子怎么放的,有什么技巧嗎?
生:我把大篩孔的篩子放在上面,小篩孔的篩子放在了下面,這樣可以準確地把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顆粒準確分出來。
通過這種探究式的驗證方法和親身經(jīng)歷,學生用事實驗證了土壤里面含有空氣、大小不同的顆粒和腐殖質。這樣做不僅呵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強化了他們的思維探究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尊重事實、尊重科學觀察結果的實證意識。
3.查閱資料。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深化對土壤的理解。除了課堂上的觀察和實驗,學生還可以在課后通過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等途徑查閱資料,這些資料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信息,幫助學生獲得更深入的見解。此外,查閱資料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
【案例4】
師:請大家取出資料卡,閱讀資料卡后,你對土壤有什么新的認識?
生:我發(fā)現(xiàn)土壤按照顆粒大小分成4種,由大到小分別是:沙礫、沙、粉粒、黏粒。
師:還有補充嗎?
生:土壤里面還有我們沒觀察到的小動物、礦物質、真菌、細菌等。
學生通過細致的觀察和研究,深入了解了土壤的成分和概念:土壤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復雜混合物。這次觀察活動不僅讓他們對土壤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還培養(yǎng)了其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為他們今后在探索中進行實證思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科學解釋——培養(yǎng)思維
科學解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維的啟迪與拓展。通過詳細的科學解釋,學生能夠逐步建立起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跳出常規(guī)思維框架,勇于提出假設,并通過實驗和觀察驗證自己的想法。它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案例5】
師:老師這里有幾份顆粒大小不同的土壤和一些其他材料,你能幫老師“造”一份土壤嗎?要求:符合土壤成分結構。
生:把大顆粒倒在下面;然后倒一些較大顆粒;再加入一些水;倒一些腐殖質進去;再倒入較小的土壤顆粒;將小顆粒土壤放在最上面。
師:其他同學認同他的操作嗎?你認為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生:在這個過程中,水要適量,每種土壤層要符合正確的比例,操作完以后要適當?shù)財嚢?,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也經(jīng)常有翻動土壤的情況。
通過“制造”土壤的實踐,學生深入了解了土壤的構成與生態(tài)功能。他們不僅學會了識別土壤成分、分析土壤質地,還提升了動手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這一活動顯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培養(yǎng)了他們的實證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此外,該活動對實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它為學生提供了從實踐中學習科學知識的途徑,有助于他們形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方法論,為未來深入研究自然科學領域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結語
本研究基于“猜測—驗證—解釋”的實證研究,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真正的探索是完美的。這一教學主題不僅能讓學生近距離接觸自然,還能激發(fā)他們對環(huán)境科學的興趣,促進觀察力、思考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復雜問題,還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動他們不斷探索未知領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婁立新.“巖石與土壤”單元解讀與教學建議[J].科教導刊,202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