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在“學習內容”的理解與選用上存在諸多問題。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與學習內容之間界限不明確,導致學習內容內涵不清;教師往往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材內容安排教學,缺少從教材的角度整合單元學習內容;缺乏課程視野,沒有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緊密相連。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和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也限制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鑒于此,本文從“新生活語文”理念出發(fā),試圖通過重新界定語文學習內容的四個關鍵概念,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統(tǒng)整策略,以解決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推動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的深度融合。
新生活語文關于“學習內容”的內涵界定
首先,對四個概念進行梳理。一是課程內容。借鑒王榮生先生的觀點,語文課程內容主要面對“教什么”的問題,從大的方面看,主要包括兩點:第一點是構成人文素養(yǎng)確切所指的文學、文化經典作品(定篇)以及對它們的闡釋,第二點是包括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tài)度在內的語文知識。
二是教材內容。其核心問題在于“用什么去教”——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效理解既定的課程內容,語文教材編制者提供了“通??梢杂檬裁慈ソ獭钡闹笇б庖?。
三是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包含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利用現(xiàn)成教材內容,第二部分是通過教師“重構”教材內容——這意味著對課程資源的解構重組、調適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增補。同時,這個過程還涉及遵守課程標準的規(guī)范化執(zhí)行,也需要老師們在新授課過程中對課程內容進行創(chuàng)生。
四是學習內容。語文學習內容要立足學生視角,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往往圍繞特定學習主題,開展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關聯(lián)的語文學習活動。
其次,新生活語文對學習內容界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主題和載體形式”“組織和呈現(xiàn)方式”兩個維度對課程內容做出了新規(guī)定,使“語文教什么”的問題得到了較為清晰的回應。從課程內容到教學內容,需要兩次創(chuàng)造性的轉換。一是教材編寫者需要構建語文知識和能力框架,編寫合適的學習材料,有機地把課程內容落實到教材的編排中。二是教師需要根據(jù)學情和各類教學資源,把教材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落實到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中,把教科書內容轉換成教學內容。
基于此,新生活語文立足于編者視角、教材視角和學生視角,致力于語文生活化與生活語文化的雙向融通。它以學生學習力的提升為終極目標,以教科書單元內的學習內容和教科書單元外的學習內容為基本學習內容,系統(tǒng)規(guī)劃學生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活動。從單元語文要素、助學系統(tǒng)、文本內容思想價值和語言表達特色等角度對文本進行去粗存精,凸顯核心人物、核心情節(jié)、核心語言、核心段落等核心內容,構建語文生活化與生活語文化雙向融通的學習常態(tài),引領學生將課堂所學遷移應用至生活運用中,促進學生在體驗言語實踐樂趣中生長智慧,走向創(chuàng)造。
換言之,新生活語文倡導對單元語文學習內容進行梳理、整合、再建構?;诮滩木帉懱攸c,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梳理;緊扣核心目標,完成對學習內容的統(tǒng)整;融合課內外資源,優(yōu)化學習內容,以助于培養(yǎng)學生面對實際生活、運用語文能力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習內容”的統(tǒng)整策略
系統(tǒng)梳理:把握雙線組元,確定學習內容。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利用雙線組元的方式展現(xiàn)出了良好的教學內容結構化特性。教師可在教材原有的單元結構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梳理和深度解讀。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一個習作單元,編者圍繞“留心觀察”這一人文主題編排了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以及“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等內容。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旨在落實單元閱讀要素“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和習作要素“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結合單元閱讀與寫作要素,將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梳理如下。
借助表格可以看出,在單元內容的各個板塊間呈現(xiàn)相互促進的關系,整個單元旨在通過讀寫活動,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培養(yǎng)學生主動觀察、善于觀察的習慣,提升習作能力。因此,在整理單元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精確掌握習作單元的編排規(guī)則和特性,將單元導語、深精讀課文、交流平臺、習作示例等有效地融合,構建一個整體與部分、統(tǒng)一多樣的關系框架,從而有效地實施人文主題和語文元素。
全面整合:緊扣核心目標,調整學習內容。核心目標是學生開展單元學習的著力點。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核心目標為“仔細觀察,運用觀察方法把觀察所得寫下來”,為增強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習慣,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需要以核心目標為引領,探尋單元內部不同教學內容之間的共性特征,將從屬于同一屬性的內容整合起來,引導學生在集中感知核心內容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經驗、習得觀察方法,將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遷移、運用、再創(chuàng)造。
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時,教師可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交流平臺”
和“初試身手寫動物”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一:感知作者觀察小動物的路徑,運用梳理的觀察法寫身邊的動物。帶領學生體會細致觀察的好處,實現(xiàn)觀察能力的初次提升與觀察方法的遷移運用。然后,老師可以把第二篇精讀文章《金色的草地》和第二篇習作例文《我愛家鄉(xiāng)的楊梅》及“初試身手:寫植物”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完成任務二:感受植物變化的過程與特點,并借助多種感覺器官來仔細觀察。指導學生運用習得的觀察之法,練習描寫身邊植物,促使學生達成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再次提升。最后,在學生全面理解觀察方法后,可指導學生完成任務三:觀察大創(chuàng)作。指導學生鞏固運用多種方法寫好觀察發(fā)現(xiàn),修改彌補之前練寫的不足,完成本單元最終的核心任務——習作。
通過緊扣單元核心目標,整合單元學習內容,梳理核心的觀察方法,學生定能深度理解單元學習內容,在遷移運用中再創(chuàng)造。
完整建構:著眼生活實踐,優(yōu)化學習內容?!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等相關經驗,增強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比A中師范大學周洪宇教授倡導“生活·實踐”教育,他認為教育需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活動、生活經驗、自然環(huán)境,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參與、體驗,進而獲得完整充分的認識與理解,發(fā)現(xiàn)實踐問題和解決實踐問題,在真實的活動探究中得到發(fā)展、創(chuàng)造與提升。新生活語文倡導拓寬學習內容的邊界,通過融合課內外知識優(yōu)化學習內容,系統(tǒng)構建多維實踐場域,倡導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展開實踐拓展活動,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積累經驗、豐富知識、收獲靈感,以實現(xiàn)語文生活化和生活語文化的雙向融通,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
同樣以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立足教材與課程的學習內容,基于學生的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緊密聯(lián)系的基礎,教師可以設計豐富的生活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去,在小區(qū)、周邊公園、武漢市各區(qū)的生態(tài)種植園或花鳥市場中與草莓、百香果、葡萄等植物進行親密接觸;或是自己在家水培綠豆芽、綠蘿或水仙花等,對它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變化等展開細致觀察,并借助圖式、表格等記錄下各種數(shù)據(jù),以小報等形式圖文并茂地記錄自已的觀察所得,以供之后的總結與表達。
總之,教師需要把握學習內容的精準性,落實核心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習內容的統(tǒng)整性,指向核心目標的達成;倡導學習內容的豐富性,體現(xiàn)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結。指導學生將學習過程融入日常生活,構建一種新型的教育環(huán)境,將教育過程重塑為日常生活過程,把教育場景再造為生活場景,將教學行為還原為兒童的生命體驗。
通過雙線組元的教材解讀、核心目標的精準聚焦以及生活實踐的深度融合,新生活語文不僅幫助學生將課堂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還激發(fā)了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的創(chuàng)造力與智慧。未來,語文教學應進一步打破課堂與生活的界限,加強與生活的融合,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體驗語文的魅力,真正實現(xiàn)語文與生活的雙向互動,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4年度重點課題“基于‘生活·實踐’理念的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yè)設計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2024GA115)
責任編輯/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