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以“有趣”為基礎,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以“有理”為過程,把握數學的本質,弄清數學新知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以“有效”為目的,實現(xiàn)既定的學習目標,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構建“有趣·有理·有效”的數學課堂,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教學語言、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機智面對課堂的生成,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善于課堂總結和延伸。
【關鍵詞】小學數學 核心素養(yǎng) 有趣·有理·有效 自然構建
在現(xiàn)實的數學課堂中,往往因數學理性和抽象的特性,以及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緣故,造成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這就需要教師用充滿趣味的教學語言、教學理念或教學方法營造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產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數學學習中積極的情感體驗固然重要,然而數學畢竟是一門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嚴謹性、邏輯性等特征,學好數學離不開理性思維的介入,這又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將結論和結果展示給學生,更要理順邏輯、講清數理,讓學生深入理解概念與知識產生、形成、發(fā)展的全過程。此外,衡量一堂課是否成功應始終關注是否實現(xiàn)了預期目標,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進行有效的評價。因此,應構建“有趣·有理·有效”三位一體的數學課堂。教師不能將“有趣”“有理”“有效”三者獨立分割存在,課堂教學中需將三者融為一體、整體推進。
一、在激情和幽默的語言中自然建構
“有趣·有理·有效”三位一體的數學課堂應保證學生能以積極的情感、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數學課堂的學習中,它要求教師應以“趣”字打頭,運用一些激勵性和幽默的語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輕松愉悅地走進數學課堂,從而愛上數學。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下“雞兔同籠”一課時,為瞬間吸引學生注意力,課伊始,教師出示《周髀算經》中雞兔同籠的古文,用趣味性的語言導入課程:“古文也數學!大家是不是充滿了好奇和期待?有沒有想過這個古文背后隱藏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和知識呢?”課中,為了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假設法,教師運用幽默的語言總結:“假設籠子里全是雞,就像一群小雞在開派對??赏蝗话l(fā)現(xiàn)雞腿的數量不對啦,原來有幾只調皮的兔子混進去了,兔子的腿比雞多,每多兩條腿,就說明有一只兔子在冒充小雞。我們得把這些‘偽裝者’找出來,這就是雞兔同籠的小秘密,像不像當偵探呀?”這些有趣的語言把“雞兔同籠”的原理進行形象的表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獲得學習體驗,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益。
二、在真實的情境中自然建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注重發(fā)揮情境設計與問題提出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在活動中逐步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密切數學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在真實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習過程貼近現(xiàn)實且有意義,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現(xiàn)實世界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數學廣角——集合”一課時,若按照原教材的情境教學,有可能出現(xiàn)學生對教材中三(1)班的陌生學生參加跳繩、踢毽比賽的情境無法產生共鳴,對集合圖的產生以及各部分表示的含義難以理解。筆者改變了教學情境,上課時出示了5道口算加法題和4道口算乘法題,以叫座位號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現(xiàn)場口算(其中有2人既口算加法,也口算乘法),隨后學生搶答參加口算的共有幾位同學,學生大部分回答9人,并列式5+4=9(人),少部分人發(fā)現(xiàn)有重復現(xiàn)象。為了解真相,筆者請參加口算加法和口算乘法的同學分別站在講臺的兩側,卻發(fā)現(xiàn)有2位同學(既口算加法也口算乘法)不知應該站哪一側,最終聽從班上同學的建議站在講臺的中間。接著,筆者讓講臺上的學生根據自己站的位置將各自的座位號寫在黑板上。學生歸位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并讓學生用提取畫圈的方法,在黑板上圈出口算加法、口算乘法并提問:“中間兩圈交叉處表示什么?還能從圖中其他部分得到什么信息?”通過真實情境解決真問題,讓學生對集合圖各部分的含義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在自主探究中自然建構
數學的學習離不開學生自主探究,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引領他們自發(fā)且深入探尋數學知識的本質,促使學生實現(xiàn)有理、有效的學習。但是,學生若不借助原有的知識與經驗難以順利地開展自主探究,這就需要教師立足于新知,了解新知的產生和來源、未來和走向,讓新舊知識建立聯(lián)系,形成結構化的數學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上“圓的周長”一課時,為能引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教學初始,教師先讓學生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什么有關?有怎樣的關系?學生經過回憶,構建舊知體系,并在觀察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時,發(fā)現(xiàn)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都用一個常數乘與之相關的量。接著,教師通過甩小球演示(用不同的半徑距離甩球),讓學生一眼看出圓的周長與半徑(直徑)有關。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生聯(lián)系舊知,提出問題:圓的周長等于直徑的幾倍?并運用卷尺或滾圈測量周長,進而計算得出圓的周長等于直徑的3倍多一些。最后,教師介紹我國著名數學家祖沖之和圓周率,使學生的探究得以驗證,即圓的周長等于直徑的π倍,半徑的2π倍。這一教學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在建構結構化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習自然發(fā)生,讓課堂有理、有效。
四、在有效生成中自然構建
在新知的學習過程中,預設生成是指教師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情境、問題、任務等介質,引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教師所期待的、為推動進一步深入探究的新問題和新任務。盡管精心預設可以得到預期的生成,但教師面對的是眾多稟賦不一的學生,經常會有超出教師預設方案的新問題、新情況,面對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情況,教師須應用自己的教學智慧,面對無利于教學的生成及時堵截和舍棄,但應合理、有效地利用有利于教學進展的生成,讓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例如,筆者教學“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學生在計算[38]+[18]時,班上絕大部分學生都說是[48],卻有一位學生答案是[416]。筆者突然靈機一動,同意了這位學生的答案,但班上大部分學生反對,筆者借機讓大家說一說為什么不是[416]?學生的生成有“[416]比[38]還小,難道兩個數有越加越小的道理?” “3個[18]加上1個[18]等于4個[18]得到[48],不可能是[416]”等。本來一節(jié)普通的課,卻因一個生成改變自己的教學思路,讓課堂高潮迭起,其他學生的回答讓大家對知識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得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
五、在總結和延伸中自然建構
形成 “有趣·有理·有效”三位一體的數學課堂,離不開課堂的總結和延伸。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內容、結論總結獲取的新知,從過程、方法總結活動的經驗。同時要關注學習的可持續(xù)性,課末提倡讓學生提出新的困惑、問題與需求,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為進一步學好數學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泰縣實驗小學)
信息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課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構建‘有趣·有理·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ZX23-34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