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理解高等教育市場化態(tài)度與實踐的差異

        2025-03-24 00:00:00鄭潤廷徐艷茹劉繼安
        江蘇高教 2025年2期
        關鍵詞:教育公平高等教育

        【摘 要】 在不同的國家中,社會對于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態(tài)度以及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實踐存在差異?,F(xiàn)有研究指出,這些差異既受到高等教育基本屬性的影響,也受到社會態(tài)度影響,還受到政府、市場主體行為的影響。文章借助思想實驗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屬性,得出高等教育需要堅守的三條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文章選取中國高等教育市場化極具張力的轉型歷程為分析對象,提出“期望”“韌性”是影響人們對高等教育市場化態(tài)度的因素,“政府”“市場”“社會”是影響高等教育市場化實踐的因素。并進一步構建解釋框架,用于說明關于高等教育市場化態(tài)度與實踐的差異緣由。基于此,文章對高等教育的三條基本原則進行了擴展,形成了三條推論,以期為高等教育市場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等教育;教育市場;教育公平;思想實驗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5)02-0013-09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5.02.002

        【作者簡介】 鄭潤廷(1997—),男,山東淄博人,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徐艷茹(1991—),女,河南許昌人,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劉繼安(1968—),女,北京人,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

        一、引言

        “高等教育市場化”是指將市場機制引入高等教育系統(tǒng)[1,其主要表現(xiàn)是高校越發(fā)重視市場、采用市場化的管理模式、自負盈虧、課程設置面向市場、重視院校創(chuàng)收、推動內部競爭、強調效益。同時,還伴隨著政府作為高等教育供給方的角色與功能的弱化2。高等教育系統(tǒng)在市場化過程中以成本分擔、績效考核等形式為社會提供了高效且多樣化的高等教育,但這一過程并非沒有代價。高等教育系統(tǒng)自身也被市場機制改造,大學內部運轉的邏輯越發(fā)地與資本市場的邏輯相似[3。比如,高校學生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他們不再被視為學習者,而被視為顧客,他們希望得到與教育投入相比“物有所值”的教育回報4[5[6。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績效考核制度和問責制度的引入使兼職教師職位增加而終身教師職位減少7[8,他們不再被視為學者,而被視為憑借出版物競爭上崗的雇員。同時,高校自身的角色也發(fā)生了變化,高校在學生培養(yǎng)方面越來越關注與未來就業(yè)職業(yè)的相關性9,以謀求顧客(學生)的滿意。

        雖然幾乎所有國家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都發(fā)生了市場化轉型,但在不同的國家中,人們對高等教育市場化轉型的態(tài)度以及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實踐并不相同。在許多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中,人們質疑國家繼續(xù)壟斷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提倡“小政府、大市場”,認為政府需要放松對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控制,高等教育走向市場化的進程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其中還摻雜著一些對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批評聲音,比如批評大學參與排名游戲、實行越發(fā)嚴苛的非升即走制度等[10[11[12,但這些批評基本是在認同高等教育市場化必要性的前提下提出的,是對高等教育市場化缺陷的修補。而在以中國為代表的奉行社會主義的國家中,人們提倡“大政府、小市場”,對高等教育走向市場化改革的態(tài)度極為審慎。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才開始在經濟領域中引入市場工具,在此之前,中國學習蘇聯(lián)建立了一整套以計劃為中心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市場工具的引入給高等教育系統(tǒng)帶來了思想上的巨大沖擊,甚至就是否引入市場改造高等教育系統(tǒng),在中國還有一系列爭論[13[14。差異化的態(tài)度決定了差異化的實踐,以私立(民辦)高校作為觀測點,在美國、英國等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中,私立(民辦)高校蓬勃發(fā)展,頂尖高校多是私立(民辦)的。與之相對,中國私立(民辦)高校的數(shù)量逐步萎縮[15[16,私立(民辦)高校則幾乎是低質量的代名詞。

        基于上述內容,本文希望探討如下三個研究問題:①什么因素導致了不同國家對高等教育市場化態(tài)度的差異?②對市場化態(tài)度的差異是如何影響實踐進程的?③我們能從中得出什么樣的關于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新認識?

        現(xiàn)有研究指出,人們對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態(tài)度以及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實踐進程受到許多因素影響。首先,受高等教育基本屬性的影響,高等教育是私人物品還是公共物品,是知識的生產活動[17還是培養(yǎng)人的實踐活動18,不同的基本屬性會影響其發(fā)展路向。其次,受到社會態(tài)度的影響,新自由主義和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有效推動了大學的法人化、多元化與個性化的改革,以及自由擇校制度、學券制度等多種制度的建立19。此外,受到政府、市場等主體行為的影響,面對財政壓力,“小而美”的政府改革取向將更多的高等教育責任交給市場,政府全面減少對高校的“統(tǒng)、包、管”20,高校轉而從教育市場、研究市場和資本市場獲得競爭性的經費21。這些研究揭示了影響高等教育市場化態(tài)度和實踐的一些具體因素,但卻不夠系統(tǒng),社會態(tài)度緣何產生差異,差異化的態(tài)度又如何影響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實踐等問題,尚沒有得到很好的說明。

        本文利用“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s)作為研究方法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思想實驗能夠創(chuàng)設理想的情景,并對理想狀態(tài)下會發(fā)生什么進行判斷[22。這使得它具備超越現(xiàn)實條件、創(chuàng)造新的理論和批判現(xiàn)有理論的功能23[24。本文內容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第一是對高等教育的基本屬性和原則進行理想層面的分析,作為后續(xù)分析的基礎。第二,在上述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基于實際案例,探討影響不同國家對高等教育市場化態(tài)度與高等教育市場化實踐的若干因素(回答研究問題①②)。第三,基于上述分析內容進一步得出新的認識(回答研究問題③)。

        二、研究方法

        思想實驗是對想象狀態(tài)下會發(fā)生什么的判斷方法[25。由于思想實驗能夠超越現(xiàn)實條件開展,這使得它具備創(chuàng)造新理論和批判現(xiàn)有理論的功能26[27。思想實驗這一研究方法有悠久的歷史,并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慣性定律、薛定諤的貓,《物種起源》《正義論》等,均是依賴思想實驗這一研究方法而形成的[28[29。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思想實驗往往建立在較為可信的實驗或觀察的基礎之上,比如伽利略是在大量觀察和實驗之后才大膽推斷,提出了慣性定律30。相比之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思想實驗則建立在一定的假設前提基礎之上,并且,基于不同的假設前提,思想實驗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這使它的有效性受到了一些質疑,如德沃金曾指出,羅爾斯基于思想實驗得出的結論“與我們目前日常政治情境下的正當性難題無直接聯(lián)系”31。

        那么,應該如何構建一個更具有效性的思想實驗呢?Campbell提出了內部有效和外部有效兩個條件[32,思想實驗的有效性可以根據這兩個方面來進行檢驗:思想實驗的過程是不是嚴謹?shù)?,即它是否在邏輯上成立,這說明了其內部有效性;思想實驗得出的結論能否被推廣,即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這說明了其外部有效性?;谶@一觀點,本文采取思想實驗的方法開展研究,但在此基礎之上增加了一個反思的過程。這個過程如下所述,第一,進行一場理論層面的思想實驗,得出關于高等教育基本屬性和原則的認識。第二,引入可能影響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現(xiàn)實層面因素,回答研究問題①②,同時對基本原則進行擴展,形成基于基本原則的推論,回答研究問題③(推論和基本原則是蘊含關系,如果推論成立,那么原則必然成立),這一階段的分析應當是在邏輯上成立的,從而保證其內部有效性。第三,推論的提出要與現(xiàn)實情況相互印證,以實踐檢驗推論,進而保證其外部有效性。這三部分內容從抽象推展到現(xiàn)實,再從現(xiàn)實回應抽象,最終達成一個“反思的平衡”,以增強思想實驗的有效性。

        三、純粹理想的層面:高等教育基本假設和原則

        高等教育是一個不斷與外界發(fā)生著物質和信息交換的領域,它的屬性很大意義上取決于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國別不同乃至地區(qū)不同都有可能影響高等教育的發(fā)展[33。但在這一步的討論中,要暫時擱置這些與高等教育產生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社會背景,以深入探討高等教育的基本屬性及原則。在此,本文借鑒羅爾斯的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假設,探討獨立于社會之外的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基本假設

        思想實驗建立在一定的假設前提基礎之上,本文立足于:高等教育是一種益品;(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是稀缺的;人們總是遵循著最大最小值原則進行群體決策,提出高等教育的三條基本原則。這三個基本假設說明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屬性以及人類社會如何分配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是一種益品。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自覺地有目的地促進人的發(fā)展的活動”[34,高等教育是教育的形態(tài)之一,它的出現(xiàn)滿足了人們對于自我發(fā)展與實現(xiàn)的需要。源于“自覺”和“自我實現(xiàn)”,高等教育首先應該被認為是一種向好的追求,是一種基本善(Primary good),是“一個理性的人無論他想要別的什么都需要的東西”[35。因此,每一單位新增的高等教育的效用都是正值,人們或多或少地相信,接受了高等教育,自然就比那些未曾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擁有某種相對優(yōu)勢。在關于高等教育是公共物品還是非公共物品抑或準公共物品的討論之前,首先確定的便是:高等教育是一種益品,它是所有人不存在任何前提的本質追求。

        2.(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是稀缺的。 雖然在這一部分論述中暫時擱置了國別、區(qū)位、政府或市場等因素對于高等教育的影響,但資源的豐度卻是一個必須考量的問題,因為它直接決定了高等教育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決定了高等教育作為公共物品的純度,并影響了人們的態(tài)度。對于私人物品來說,人們首先關注是否擁有,其次才是擁有的質量。而對于公共物品來說,是否擁有的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其質量成為人們更為關注的內容。資源的稀缺性是幾乎所有學科觀點的立論前提,如哈特最低限度自然法中“有限的資源”[36的觀點。教育亦是如此,“生產力的發(fā)展制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速度”37。雖然各級各類教育所依托的資源都是稀缺的,但從教育財政投入來說,低層次的教育是優(yōu)先的保障,許多國家也將基礎教育作為公共物品進行供給,但高等教育的成本則需要由個人全部或部分承擔。由此可見,高等教育與義務教育存在著顯著的不同,如果說義務教育是公共物品,那(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就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間的存在,可以被認為是準公共物品。它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要,需要通過一定程度的競爭取得。

        3.人們總是遵循著最大最小值原則進行群體決策。 人們選取何種決策原則,主要是功利主義和平等主義兩種社會正義觀念的具象化表達[38,在功利主義或平等主義看來,兩種取向帶來的結果都有可能是帕累托最優(yōu)的。但“僅僅效率原則本身不能成為一種正義觀”39,它還必須考慮人們包含公平等因素在內的價值判斷。

        本文認為,人們總是遵循著最大最小值原則進行群體決策。這意味著人們必須考慮自己落入最不利境地的情況,“按照可選項的最壞后果來對它們(可供選擇的分配方式)進行排序”,最終,選擇一個“最壞結果優(yōu)于其他對象的最壞結果”的選項[40。通過普遍模仿的原則可以對最大最小值原則的合理性進行檢驗,“如果一個行為或者制度策略是經得起普遍模仿的,那么它就是普遍有效的,這意味著在規(guī)則被普遍遵循后,沒有人會處于被歧視地位,沒有人面臨自取其禍、玩火自焚的可能性”41。關于公共利益的群體決策通常遵循多數(shù)裁決或一致同意規(guī)則,這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最大最小值原則的實現(xiàn)。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則

        上述三條基本假設說明了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質以及人類社會如何分配高等教育。以此為基礎,本文進一步提出高等教育的三條基本原則。

        1.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帶有階級偏好。 無知之幕阻礙了所有人對于自身的認知,沒有人知道他在社會中的地位——無論是階級地位還是社會出身,也沒有人知道他在先天的資質、能力、智力、體力等方面的稟賦[42。個人的社會地位只有在無知之幕揭開后才見分曉,這使得人們在確立高等教育準入規(guī)則時,必須考慮到即便自己落入社會最劣勢地位時,也能擁有接受(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的機會。這使得他們雖然是從自身出發(fā),卻也是從社會各個階層出發(fā)去看待高等教育,無意中反映了一種包含社會平等、社會團結意義在內的“博愛”理念[43。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接受高等教育不應該是某種階級的特權,而是各個社會階層普遍擁有的權利。

        2.當代的人們應該擁有均等的接受同等質量高等教育的機會。 雖然無知之幕隔絕了個人對于自我的認知,但人們清晰地知道個人之間在資質、能力、智力、體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性這個客觀事實,與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存在對階級的偏好一樣,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不存在對特征的偏好。盡管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在無知之幕揭開后,會因為各種各樣預先設定好的具體細則而不適用于某些特定的社會成員(比如某些專業(yè)不招收色弱學生),但在無知之幕后,社會各個階層將就這一基本原則達成共識。這是因為,高等教育不存在對個人特征的偏好是機制型程序正義的表現(xiàn),而程序正義是結果正義的前提[44。

        3.因為代際累積的高等教育機會差距應該通過一定的程序予以限制和彌合。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通常更重視孩子的教育,這意味著人力資本將沿著代際傳遞下去,這是受教育水平在代際之間的復制[45。在尼采看來,人力資本的不斷積累是塑造“超人”46的路徑之一,但放任這樣的差距擴大違背了先前的兩個原則。人們愿意出讓一部分利益,是因為出讓的這部分利益可以在可預見的將來得到更大的補償,放任高等教育機會差距的代際傳遞違背了這樣的補償規(guī)則。因為代際積累造成的高等教育機會鴻溝需要有一種事先訂立的程序加以限制和彌合。

        四、 態(tài)度與實踐的影響因素:基于中國高等教育市場化轉型的歸納

        理想層面得出的高等教育基本性質和原則是其他分析開展的基點,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實踐還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響。現(xiàn)有研究指出,高等教育面向市場的轉型是一個由以政府和市場為代表的因素推動的實踐過程[47。一個真實發(fā)生的轉型案例有助于我們準確識別其中的影響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在其中發(fā)揮的動態(tài)作用。

        中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從高度的計劃經濟向兼容市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轉型過程,在此過程中高等教育系統(tǒng)經歷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的快速發(fā)展過程。在這一個極具張力的轉型過程中,推動和阻礙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影響因素產生了充分的對撞,回顧這一過程有助于我們識別高等教育市場化過程中的關鍵影響因素。不可否認,中國高等教育市場化轉型具有特殊性,中國高等教育的市場化轉型是在政府有意地放松管制和刻意地引導下形成的,是一種有著明確限度的轉型。但正如伯頓·克拉克提出的三角協(xié)調模型那樣,政府、市場等因素在各個國家(即便是國家力量發(fā)揮支配作用的蘇聯(lián))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都發(fā)揮著作用,中國的特殊性體現(xiàn)為影響因素的占比和作用方式的不同,這并不妨礙對于影響因素的本質上的識別。

        (一)中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的市場化改革發(fā)軔于20世紀70年代末,最早從經濟領域開始,如農村集貿市場和個體經濟的發(fā)展、經濟特區(qū)的設立等[48,隨后逐漸向著各個領域延伸。1985年是中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元年,這一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印發(fā),以“教育成本分擔”為代表的多項改革舉措開始施行,拉開了教育體制改革的序幕。與此同時,一批學者意識到無論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個人對教育需求的總量超過了青年受教育的可能,還往往超過現(xiàn)階段教育制度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可能條件”[49。此后,以周蕖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有意識地對美蘇高等教育進行比較,提出“突破框框,廣開學路,采取多種形式發(fā)展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建議50。以潘毅生為代表的一批學者討論“經濟體制改革”舉措移植入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可能性與必要性[51

        20世紀90年代中期,對中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的討論出現(xiàn)了一個短暫的高潮,圍繞著高等教育能否市場化以及如何市場化等問題,學界展開了大討論[52。討論的核心圍繞著高等教育能否作為商品展開。觀點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類。反對者認為高等教育不能僅僅是用于交換的商品,它還有著政治、文化、道德等多種功能;高等教育沒有交換這一市場環(huán)節(jié);學生與教師、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也不存在交換行為;高校的辦學投入是分配得到的,而非交換得到的53[54;而支持者認為教育“與現(xiàn)代社會大生產及現(xiàn)代化的統(tǒng)一市場和市場體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具有生產性、商品性的特點”“等價交換規(guī)律使教育成為現(xiàn)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5[56,這使得商品化成為可能。

        盡管觀點相持不下,但社會需求和客觀經濟形勢驅動的高等教育市場化實踐卻在實實在在地開展著。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不斷獲得從中央部門下放的資源統(tǒng)籌權和規(guī)劃權[57,有越來越大的空間探索自主性的改革,在這個背景下,高校也越來越積極地參與排名、人才等的競爭。市場化的管理方式在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越來越多地被引入,這重塑了大學的角色[58。績效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機制使得教師開展學術研究,發(fā)表論文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甚至擠壓了教師的教學工作59,這重塑了教師的角色。高等教育全面實行教育成本分擔制度,學生及其家庭必須承擔一部分教育成本,并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必須考慮為工作競爭做準備,這重塑了學生的角色。在此過程中,高等教育市場化和去市場化的進程幾乎是同步進行的,獨立學院的開辦與停辦,校辦產業(yè)的發(fā)展與整頓均是其中的縮影。

        (二)影響高等教育市場化態(tài)度與實踐的因素

        中國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市場化轉型過程說明人們的期望和韌性是影響人們對于高等教育市場化態(tài)度的因素。期望代表了理想狀態(tài),而韌性代表了能夠接受的限度。進一步地,人們的期望和韌性影響了政府、市場的行動,最終推動了高等教育市場化實踐的變化。

        1.影響人們對高等教育市場化態(tài)度的因素。 中國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發(fā)生了從計劃到市場、從追求公平到追求效率、兼顧公平[60的轉型。這個轉型的關鍵是人們開始意識到了市場工具能夠發(fā)揮的作用,并逐步明確了市場工具移植進入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可行性。學者的討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會公眾對于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態(tài)度,人們信賴政府,但又希望引入市場,人們追求公平,但同時也呼吁兼顧效率。當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期望”高于現(xiàn)實的高等教育供給時,市場這一工具將在效率的提升中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邁向更深程度的市場化。市場化程度呈現(xiàn)出與期望和現(xiàn)實差額的正相關關系,差額的數(shù)值即為人們期望通過市場化取得的效益補償,差額越大,對市場工具介入高等教育供給的呼聲則越強烈。 同時,人們的行為并不是只有逆來順受和揭竿而起兩種狀態(tài),而是存在一個中間狀態(tài)[61,本文稱之為“韌性”。人們對于高等教育的韌性主要表現(xiàn)在對于以公平和效率、規(guī)模與質量等為代表的矛盾的忍耐限度。更為具體的表達是,人們希望一定質量的高等教育不至于距離自己太遙遠,在理性地權衡成本和收益后選擇放棄機會。

        2.影響高等教育市場化實踐的因素。什么影響著高等教育的實踐?伯頓·R.克拉克認為是學術權威、國家權力、市場[62;Etzkowitz,H.與此觀點類似,認為是大學、政府、產業(yè)[63;Carayannis,E.G.認為高等教育還需要回應社會的關切,并進一步引入了基于媒體和文化的公眾[64。基于這些研究和中國高等教育市場化和去市場化同步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本文將影響高等教育市場化的主體歸納為政府、市場和社會。 雖然市場和政府并不是反義詞,但他們在高等教育市場化過程中卻總是發(fā)揮著相反的功能,前者被寄希望于產出更多的效率,后者則被寄希望于產出更多的公平。由人構成的社會對期望和現(xiàn)實的差距感到不滿,從而希望市場和政府在高等教育供給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多數(shù)裁決和一致同意的政治制度使個人組成的社會能夠借助政府和市場來實現(xiàn)其目的,政府與市場的組合成為推動高等教育供給從韌性限度到期望水平的實現(xiàn)工具(獨立學院的開辦與停辦,校辦產業(yè)的發(fā)展與整頓說明了這一點)。

        本文基于上述分析得出現(xiàn)實層面的因素,形成關于高等教育市場化態(tài)度與實踐的解釋框架,并在下文進行詳細論述。

        五、現(xiàn)實的層面:高等教育市場化的解釋

        框架及其引發(fā)的推論

        在本文構建的解釋框架中,社會基于期望和韌性對高等教育的市場化程度進行價值評判,并呼吁對偏離期望的活動進行糾正。隨后,政府基于社會糾偏的呼吁做出行動,從而改變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實踐。解釋框架在說明高等教育市場化轉型過程的同時,也進一步揭示了政府和市場互動可能對高等教育基本原則產生的一系列影響。

        (一)高等教育市場化的近現(xiàn)實的解釋框架

        在高等教育中引入市場機制意味著政府放棄對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責任。但這樣的放棄并不是沒有底線的,如果市場影響的高等教育無法回應社會的需要,那么它將失去“它之所以能稱為大學的東西”[65。當高等教育的供給處于較低的水平時,人們希望政府無為而治,讓權于市場,讓市場成為供給效率的主要推動者之一。而當市場影響高等教育偏離社會包含效率與公平、質量與規(guī)模的效益平衡點時,社會會產生抵消這種傾向的意愿,而當意愿被政府接收以后,回應社會期望的政府就需要做出切實的糾偏行動。因此,通過政府議程出臺的政策在我們的視角中一直按照矯枉過正、繼續(xù)矯枉過正的方向發(fā)展。

        為便于理解,本文在此提出高等教育市場化態(tài)度與實踐的解釋框架,見圖1。市場總是帶有自發(fā)的傾向,推動著高等教育不斷走向市場化,而高等教育市場化往往在效率提升的同時又帶來了公平等方面的問題,這被社會察覺并促使著政府介入高等教育系統(tǒng)。政府政策的干預力度具有決定性,即便是最為擁護“無形手”的自由主義者,也不能否認“有形手”在宏觀調控方面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在兩股力量此強彼弱的作用下,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程度總是在人們的韌性上限和韌性下限之間波動。

        上述解釋框架可以用于解釋不同國家高等教育市場化差異化的態(tài)度與實踐。比如在中國,社會主義長期建設過程之中強調社會公平與平等,政府出資建設重點高校,而民辦高校僅僅在其中扮演輔助性的角色[66。歷史的慣性影響社會對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態(tài)度,社會希望政府發(fā)揮主要作用,提供優(yōu)質而均衡的高等教育。再比如在美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塑造了以私立(民辦)高校為塔尖的多樣化高等教育系統(tǒng),創(chuàng)設了與市場聯(lián)系活躍的創(chuàng)新型大學、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社會寬容市場對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改造限度。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qū)中,不同期望和韌性的社會對政府和市場扮演的角色抱以不同的期待,因而塑造了不同的高等教育市場化實踐。

        (二)基于高等教育基本原則的進一步推論

        基于上述解釋框架,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則可以得到進一步擴展,形成推論,推論是關于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新認識。

        1.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帶有階級偏好,但政府與市場的互動使高等教育成為所有階級永恒的追求。 在無知之幕下,高等教育的階級屬性被消除,但政府和市場在有限資源下的互動使得高等教育對所有階級而言,都是一種永恒的追求。這是因為,當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甚至全民化時,接受高等教育的學歷證書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信號效應也在不斷減弱。為了識別和選用人才,新的教育層次必須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這種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將不再是第三級別(tertiary)的教育,而是第四級別的。而它也為高等教育走向市場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研究指出,“當超過15%的符合年齡的社會成員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時,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將接受高等教育視為擁有某些正式資格的人的權利”,而“當該國進入某種形式的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接近50%時,接受高等教育越來越被視為一種義務”[67。高等教育從特權向著義務轉型,其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凸顯,這是其階級特征逐漸褪去的表現(xiàn)。研究還指出,學歷信號的不斷貶值和通往更高層次學歷道路的擴展是政府和市場共同推動的,隨著社會整體受教育程度的增長,個人已獲取學位的社會獨特性及其在職業(yè)市場上的價值將會下降,這反過來又擴大了對更高教育水平的需求68。與此同時,通向更高學位的道路正前所未有地擴展。1981年,中國博士研究生招生起步,新的高等教育層次生成,爾后便快速擴展,招生人數(shù)從1998年的14962人[69增長到了2023年的15.33萬人[70,與此同時,博士學位也在快速貶值,在如今的科研機構中,“博士后”似乎已經成為處于博士之上的一種新的“學位”層次。

        2.當代的人們應該擁有均等的接受同等質量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機會的絕對值大小受到人們對于高等教育價值判斷的影響,這又導致了不同程度的高等教育市場化。 盡管高等教育被視為所有人追求的益品,但人們對它的態(tài)度也在不同地區(qū)體現(xiàn)出了差異性,期望和韌性的差異是態(tài)度差異的主要原因,它決定了高等教育適宜的規(guī)模與市場化的程度。在一個高等教育資源稀缺的社會中,接受高等教育仍被視為一種帶有階級烙印的特權,不能被所有人擁有,因此人們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可能沒有那么迫切,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社會中,接受高等教育被視為人人皆有的權利,社會的呼聲促使高等教育通過市場化的改革提高供給效率。供給社會成員均等地接受同等質量高等教育的機會至關重要。在芬蘭,最富有的學生能夠支付高昂的學費、聘請私人輔導,以增加獲得更加優(yōu)質學習資源的機會。而其他人必須接受無法進入或進入較低層次高等教育的事實[71。進入機會的不平等違背了人們在無知之幕后確定的基本原則,因而人們對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呼聲也越發(fā)強烈。此外,合理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取決于人們的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決定了國家財政投入高等教育的金額,決定了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策略[72,法國的高等教育投入和管理模式體現(xiàn)出明確的政府主導、中央集權特征,相比之下,美國的高等教育投入和管理模式體現(xiàn)出明確的市場主導、權力分散的特征,這造就了兩國差異明顯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與市場化程度。

        3.因為代際累積的高等教育機會差距必須通過一定的程序予以限制和彌合,而這樣的彌合機制應當傾向于補償最弱者。 人們韌性和期望的不滿可以通過給予補償?shù)某兄Z來予以緩和,這是因為人們明白,人是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的結合體,而不必苛求當下所得。補償最弱者的高等教育差距彌合機制有助于將高等教育始終維持在韌性限度之內。 現(xiàn)有研究指出,接受高等教育對個體在勞動力市場中的活動有著顯著的積極影響[73,優(yōu)勢階級積聚的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能夠使其后輩越來越容易進入高等教育,而弱勢階級會越來越難以進入高等教育,這損害了高等教育的準入機會平等。沒能接受高等教育或接受較低質量的高等教育只是以后生活中更不平等的開始。教育不平等會導致收入不平等,而收入不平等將進一步加劇教育不平等。關于智利的研究指出,最弱者缺乏選擇優(yōu)質高等教育的機會,1990年,智利人口中最富有(占總人口的1/10)的學生中有54.7%在沒有補貼的私立學校(被認為質量較高)接受教育,這一比例在2015年上升到66%,而他們在公立學校的入學率從20.5%下降到7.8%。學校的選擇是不同階級社會資本積累的結果,是社會地位與教育地位的再生產[74。因此,有效識別最弱者,并對最弱者給予補償,是限制和彌合高等教育代際差距的必然選擇。

        六、結論和討論

        本文基于思想實驗的研究方法,提出關于高等教育的三條基本假設,并進一步提出高等教育的三條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本文以中國高等教育市場化進程為案例,歸納出導致不同國家對高等教育市場化態(tài)度差異的影響因素——社會的期望和韌性,以及不同國家高等教育市場化實踐差異的影響因素——政府、市場和社會的行動,并提出一個關于高等教育市場化態(tài)度和實踐差異的解釋框架,用于回答前文中提出的三個問題。

        關于中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實證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質量存在階層不均衡(這與推論1相矛盾),“教育機會不平等并不會隨著教育擴張而縮小”(這與推論2相矛盾),“雖然教育機會的飽和最終會降低教育機會不平等,但這只是把教育不平等向下一教育階段進行了推遲”(這與推論3相矛盾)[75。相關的研究還指出,“教育市場化水平越高的地方,教育機會不平等程度越高”[76,不斷行進的市場化進程還將進一步加劇上述不平等。其結果是,在接受高等教育中處于劣勢的群體,必須在后面更加竭盡全力以獲得同等經濟回報或社會地位,“就像蜂鳥,必須高頻度地振蕩翅膀,把自己浮在空中”77。 不可否認,市場化帶來了高等教育的多樣化與普及化,在高等教育規(guī)模擴張和效率提升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確實帶來了諸如高等教育不公平等一系列問題。在高等教育市場化還將繼續(xù)深化的當下,我們很難判斷高等教育市場化還將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也難以進一步去測算這些影響。而以上三個原則及其推論是我們?yōu)閿?shù)不多確信的內容,它為我們在復雜變化的當下提供了所需要的確定性。

        【參考文獻】

        [1]OECD.Redefining Tertiary Education[M].Organis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Development,1998:121.

        [2][47]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等.高等教育市場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42,142.

        [3][4]Komljenovic, J., Robertson, S. L. The Dynamics of ‘Market-making’ in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16,31(05):622-636.

        [5]Gibbs, P. Higher Education Marketing-does Inducing Anxiety Facilitate Critical Thinking or More Consumerism?[J].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2018(01):1-11.

        [6]?yvind Helgesen.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A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pproach[J].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2008,18(01):50-78.

        [7][9][10]Natale, S.M., Doran, C. Marketization of Education: An Ethical Dilemma[J].Joural of Bus Ethics,2012,105(02):187-196.

        [8]Audhesh K.Paswan, Gopala Ganesh.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J].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2009,19(01):65-84.

        [11]Song, S.Y.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the 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South Korea and Hong Kong[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2021,41(02):266-280.

        [12]Mahon, .Towards a Higher Education: Contemplation, Compassion, and the Ethics of Slowing Down[J].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21,53(05):448-458.

        [13][55]周紹森,杜偵.現(xiàn)代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與對策[J].江蘇高教,1993(03):3-7.

        [14][53]王宗臺.高等教育不能市場化[J].高校理論戰(zhàn)線,1995(03):65.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2012-03-21)[2022-10-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203/t20120321_132634.html.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基本情況[EB/OL].(2023-03-23)[2023-05-1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sfcl/202303/t20230323_1052203.html.

        [17]展立新,陳學飛.理性的視角:走出高等教育“適應論”的歷史誤區(qū)[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11(01):95-125+192.

        [18]楊德廣.高等教育“適應論”是歷史的誤區(qū)嗎——與展立新、陳學飛商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11(03):135-148.

        [19]鄭雪松.西方教育市場化觀點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雞西大學學報,2010,10(03):5-6.

        [20]楊德廣.楊德廣八十自述自選[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0:260.

        [21]金子元久,劉文君,鐘周.高等教育市場化:趨勢、問題與前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03):9-18.

        [22][24][25][27][29]Kornberger, M., Mantere, S. Thought Experiments and Philosoph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J]. Organization Theory,2020,1(03):1-19.

        [23][26][30]Sartori, L. Putting the ‘Experiment’back into the‘Thought Experiment’[J].Synthese,2023,201(02):34.

        [28]Asikainen, M.A., Hirvonen, P.E. Thought Experiments in Science and in Science Education[M]//Matthews, M.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eaching. Springer,Dordrecht,2014.

        [31](美)羅納德·德沃金.法律帝國[M].許楊勇,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6:153.

        [32]Campbell, D. T. Factors Relevant to the Validity of Experiments in Social Setting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57,54(04):297-312.

        [33][62](美)伯頓·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等譯.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159,159.

        [34][37]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5,51.

        [35][39][40][42][43](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71,55,119,10,80.

        [36](英)哈特.法律的概念(第三版)[M].許家馨,等譯.北京: 法律出版社,2018:263.

        [38]丁利.社會正義理論:豪爾紹尼與羅爾斯的比較[J].思想戰(zhàn)線,2006(02):14-20.

        [41]趙汀陽.民主的最小傷害原則和最大兼容原則[J].哲學研究,2008(06):64-71+128.

        [44]孫銳.對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之沖突關系的質疑[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01):177-180.

        [45]Kirchsteiger, G.,Sebald, A. Investments into Education—Doing as the parents did[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0,54(04):501-516.

        [46](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張紅玉,譯.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8:7.

        [48]李曉西.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及其若干思考[J].改革,2008(04):5-14.

        [49]雅奴什·古爾斯基,陳希蓮.世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趨勢[J].教育論叢,1983(01):95-100.

        [50]周蕖.美蘇高等教育經驗與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J].中國社會科學,1984(03):3-20.

        [51]潘毅生.淺談我國高教體制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學習《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體會[J].高教探索,1985(04):6-11.

        [52]王旭輝.高等教育市場化研究述評與研究展望[J].復旦教育論壇,2016,14(02):58-64.

        [54]臧月范.高等教育不能市場化[J].教育與經濟,1994(01):26-27.

        [56]楊德廣.關于建立教育市場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1994(03):46-52.

        [57]林榮日.制度變遷中的權力博弈——以轉型期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為研究對象[D].上海:復旦大學,2006.

        [58]陳勇,鄭潤廷.零和博弈與囚徒困境:對大學參與排名的重新審思[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09):35-41.

        [59]吳洪富,等.制度與實踐:一流研究型大學科教融合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00-201.

        [60]樓繼偉.關于效率、公平、公正相互關系的若干思考[EB/OL].(2006-07-18)[2024-02-13].http://www.npc.gov.cn/npc/c2/c189/c222/201905/t20190522_24591.html.

        [61](美)艾伯特·O.赫希曼.退出、呼吁與忠誠——對企業(yè)、組織和國家衰退的回應[M].盧昌崇,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21.

        [63]Etzkowitz,H.Research Groups as ‘Quasi-firms’: The Inven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J].Research Policy,2003,32:109-121.

        [64]Carayannis, E.G.,Campbell, D.F.J.‘Mode 3’and‘Quadruple Helix’:Toward a 21st Century Fractal Innovation Eco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9,46(3/4):201-234.

        [65](美)大衛(wèi)·科伯.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底線[M].曉征,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19.

        [66]鄔大光,盧彩晨.艱難的復興 廣闊的前景——我國民辦高等教育30年回顧與前瞻[J].中國高教研究,2008(10):12-16.

        [67]Trow, M.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Access:Forms and" Pha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ies Since WWII[M]// James J.F. Forest and Philip G. Altbach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Berlin:Springer,2007:243-280.

        [68]Collins, R. Credential Inflation and 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M]// Brint S. G. (Ed.).The Future of the City of Intellect: The Changing American University.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23-46.

        [6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98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1999-05-01)[2022-10-17].http://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t1_842.html.

        [7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guī)模4763.19萬人[EB/OL].(2024-03-01)[2024-12-1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mtbd/202403/t20240301_1117760.html.

        [71]Isopahkala-Bouret, U. Troublesome Access: Non-Admission Experiences in the Competitive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J].Social Sciences,2019,8(11):302-315.

        [72]周偉.法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及其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7,30(07):22-26.

        [73]WooRam, P.Essays on the Returns to Higher Education[D].Columbia University,2013.

        [74]Bellei, C.,Orellana,V.,Canales,M.Elección de Escuela en la Clase Alta Chilena. Comunidad, Identidad y Cierre Social[J].Archivos Analíticos de Políticas Educativas, 2020,28(05):1-27.

        [75]朱斌.教育擴張、社會轉型與教育機會不平等的變遷[J].復旦教育論壇,2019,17(04):80-87.

        [76]李春玲.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高校擴招的平等化效應考查[J].社會學研究,2010,25(03):82-113+244.

        [77]項飚:中國人像蜂鳥,振動翅膀懸在空中[EB/OL].(2014-12-19)[2022-03-25].http://www.pku.org.cn/people/rzhw/84490.htm.

        基金項目: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高校有組織科研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研究”。

        Understanding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towards the 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Zheng Runting, Xu Yanru, Liu Ji'an

        Abstract: Worldwide, there exist discrepancies in societal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towards the 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xisting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se discrepancies are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es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by societal attitudes, as well as the behaviors of governments and market entities. This paper, through thought experiments, analyzes the basic attribut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n derives thre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hat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o uphold.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drawing on the marketiza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s the specific analytical case, given its highly tens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her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expectations\" and \"resilience\" are factors influencing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the 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hile \"government\", \"market\", and \"society\" ar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actices of 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t further constructs an explanatory framework to illustrate the reasons for the global discrepancies between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towards the 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extends the thre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to three inference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equity; thought experiment

        (責任編輯 馬慶敏)

        猜你喜歡
        教育公平高等教育
        教育公平視角下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31:35
        對特殊學生的全納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視角的少數(shù)民族義務教育發(fā)展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22:25
        大數(shù)據對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推動研究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51:57
        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問題研究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18:07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的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4:33:08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xiàn)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43:27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视频| 大香视频伊人精品75|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无码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看片| 丰满少妇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亚洲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美女狂喷白浆网站视频在线观看| 老熟妇乱子交视频一区| 少妇做爰免费视频网站|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乱子| 久久免费看视频少妇高潮|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电影天堂男人的天堂| 久久亚洲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日韩精品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性刺激的大陆三级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极品美女尤物嫩模啪啪|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影片 | 亚洲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 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色两性网欧美| 男子把美女裙子脱了摸她内裤| 二区三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亚洲成在人线电影天堂色| 蜜桃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vm|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中国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