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推行,非書面作業(yè)的重要性顯得更加突出。教師需要通過設計有效的非書面作業(yè)來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復習和鞏固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理解復雜概念的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低年級;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yè)
作者簡介:郁亞紅(1981—),女,江蘇省啟東市祖杰小學。
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不僅可以檢測教師的教學效果,還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1]。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可以深入了解現有的教材,并將教學內容進行簡化,把一些比較復雜的知識點通過非書面作業(yè)的形式簡單地展現出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分析并解決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綜合能力,為學生后續(xù)學習更加復雜的數學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游戲類非書面作業(yè),激發(fā)學習興趣
游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活動之一。將數學知識游戲化,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思考,鞏固課堂知識。教師在布置游戲類非書面作業(yè)時,需要將數學知識點和游戲有效融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生活中的位置”的教學為例。這一部分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關系,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空間概念。在課堂上,教師發(fā)現學生相對容易理解前后和上下,但是對左右位置的認知比較欠缺。為了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了解左和右,教師設計“我說你做”的互動類親子游戲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后和家長一起玩游戲。家長要說出帶有方向的動作指令,如“閉上雙眼,然后睜開左眼”“用左手比個贊”“抬起右腳,用手摸右耳”等。在家長發(fā)出指令后,學生要根據指令快速做出相應的動作。幾輪游戲之后,家長要增加指令的難度,如“用左手捂住右耳”“用右手摸左眼”等。在學生逐漸熟練后,家長還要繼續(xù)增加難度,讓學生根據指令做出相反的動作,如家長發(fā)出“抬起左手”的指令,學生要做出相反的動作,即抬起自己的右手;家長發(fā)出“用右手摸左臉”的指令,學生要做出相反的動作,即用左手摸右臉。在家長逐漸增加指令難度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左右位置的認知也在不斷深化。通過這一游戲,學生還能夠鍛煉注意力和反應能力。
教師通過游戲類作業(yè),將數學知識有效融入游戲,不僅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過程中鞏固數學知識,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概念,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表述類非書面作業(yè),培養(yǎng)數學思維
語言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關鍵。低年級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此時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表達欲。教師設計表述類非書面作業(yè),讓學生口頭表述自己的主觀體驗、思維過程,能夠在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以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1~5”的教學為例。教師為學生設計口語表述類非書面作業(yè),讓學生在放學途中仔細觀察周邊事物,并嘗試用數字1~5向大家分享自己的體驗,從而引導學生將數字的含義表述清楚。學生可以簡單記錄在放學途中的所見所聞,如放學經過紅綠燈的數量、經過商店的數量、商店櫥窗的商品數量等,并以行動為線索組織語言,如“今天放學,媽媽先帶我去了一間書店,書店門口停了5輛汽車,媽媽給我買了3本書。然后,媽媽帶我過了2個紅綠燈,去了一家文具店,在文具店買了2支鉛筆和1本練習本?;氐叫^(qū)后,媽媽帶我坐電梯,電梯里面一共有5個人”。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記憶,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后續(xù)學習更多數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擴大觀察范圍,用更多的數字表述觀察到的事物,還可以讓學生比較不同數字之間的關系,加深對數字的理解。
教師設計表述類非書面作業(yè),讓學生把實際生活和所學數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并學習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身邊的事物,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觀察類非書面作業(yè),構建數學模型
觀察類非書面作業(yè)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幫助他們通過直接感知獲取數學知識,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2]。學生可以在實際活動中通過觀察和體驗獲取數學知識,感受數學的新奇與樂趣,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構建數學模型。
以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圖形的初步認識(一)”的教學為例。學生要初步認識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體,并發(fā)展空間思維。教師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設計觀察類非書面作業(yè),讓學生觀察自己家里各種物體的形狀,找出身邊的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體,并思考它們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易拉罐、杯子是圓柱體,乒乓球、足球是球體,洗衣機、冰箱、微波爐、鞋盒是長方體,魔方是正方體。學生通過觸摸這些物體,了解它們的不同特性,如長方體和正方體有棱角,而球體和圓柱體比較圓滑;長方體和正方體由6個面組成,圓柱體由3個面組成,球體只有一個面。在學生對這些物體有初步的了解后,教師讓學生試著簡單地把這些物體的形狀畫出來,了解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教師設計觀察類非書面作業(yè),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物體,用簡單的方式理解較為復雜的數學知識,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還能夠幫助他們構建數學模型。
四、探究類非書面作業(yè),強化分析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而推動其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3]。教師可以設計探究類非書面作業(yè),讓學生自主觀察、探究、理解數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以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的教學為例。學生要通過觀察和比較了解在不同的位置看到同一物體的樣子是不同的,并要學會根據物體不同的樣子分辨觀察者所在的位置。教師為學生設計探究類作業(yè),給每個學生分發(fā)一只兔子玩偶,并讓學生在課后和家長一起完成作業(yè)。家長要畫出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兔子玩偶的基本形狀,并讓學生猜一猜不同的形狀是從哪個位置看到的。學生可以仔細觀察兔子玩偶,找出正確答案。如從兔子玩偶的正面看,可以看到眼睛、鼻子、嘴巴;從兔子玩偶的背面看,可以看到尾巴;從兔子玩偶的側面看,只能看到一只眼睛和一只耳朵。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fā)現,原來從不同的位置看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進行比較、分析,能夠發(fā)展空間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設計探究類非書面作業(yè),讓學生觀察和思考,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五、操作類非書面作業(yè),提高動手能力
數學學習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數學知識,還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對數學知識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教師可以設計操作類非書面作業(yè),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知數學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提高動手能力。
以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厘米和米”的教學為例。教師為學生設計操作類非書面作業(yè),幫助學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讓學生學會估算常見物體的長度。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知道自己爸爸媽媽的身高嗎?”學生回答:“不知道?!苯處熇^續(xù)提問:“你們知道通過什么方法可以測量爸爸媽媽的身高嗎?”學生回答:“可以用尺測量?!苯處熃o予肯定:“說得很對?!苯處熥寣W生回家用卷尺量一量爸爸媽媽的身高、肩寬、胸圍、腰圍,量一量自己的課本、鉛筆盒、鉛筆的長度和寬度,再量一量家里的桌子、椅子、冰箱的長度和高度,并記錄下來。如媽媽的身高是1.6米,肩寬是35厘米,胸圍是80厘米;課本的長度是21厘米,寬度是15厘米;桌子的長度是1.2米,高度是90厘米。學生在測量的過程中,知道1厘米和1米大概的長度,了解100厘米=1米,對厘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有更加直觀具體的認知。
教師設計操作類非書面作業(yè),將數學知識和實際操作相結合,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更加直觀地理解數學知識,實現在做中學,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六、實踐類非書面作業(yè),培養(yǎng)應用意識
學生天生具有探索的熱情和求知欲。通過實踐學習,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內在驅動力,并點燃他們深入學習的熱情[4]。教師可以設計實踐類非書面作業(yè),在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構建橋梁,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探究數學知識,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
以蘇教版數學(舊版)一年級下冊“元、角、分”的教學為例。學生要認識人民幣,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教師設計以“我是采購員”為主題的實踐類非書面作業(yè),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教師讓學生列一個購物清單,并在家長的陪同下逛商場、超市、書店,購買清單所列的物品。學生在購買物品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各類物品的定價。在結賬前,學生要自己核算所購物品的總價,并去收銀臺進行支付找零。學生A的購物清單包括鮮奶、養(yǎng)樂多、餅干、西瓜。他在家長的陪同下去超市購買清單上面的物品并記錄價格:鮮奶19.8元/盒、養(yǎng)樂多13.5元/排、餅干4.8元/袋、西瓜2.89元/斤。他們購買了1盒鮮奶、1排養(yǎng)樂多、2袋餅干和5斤西瓜,總共需要支付57.35元。學生拿出100元給收銀員,找零42.65元。學生在觀察和記錄物品價格的過程中了解價格標簽小數點后兩位分別代表角和分;在計算物品總價的過程中應用10分=1角、10角=1元等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在找零的過程中應用小數的減法。
教師設計實踐類非書面作業(yè),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在實踐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設計多種充滿趣味性和貼近學生生活的非書面作業(yè),既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又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非書面作業(yè)的設計進行深入研究,提升作業(yè)的教學效果,真正幫助學生實現“減負增效”。
【參考文獻】
[1]李秀文.“雙減”政策下的小學低年級數學非書面作業(yè)探討[J].新課程研究,2022(16):105-107.
[2]董文文.“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低年級非書面作業(yè)設計實踐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4(8):128-130.
[3]郭琳瑩.貼近生活設計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yè)[J].讀·寫·算,2023(21):22-24.
[4]葉凱紅.“雙減”背景下小學低年級數學非書面作業(yè)設計與評價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4(13):72-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