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構建醫(yī)學生本科實習階段科研思維模式并探索其實施及實踐效果,選取某市兩家三級甲等臨床教學醫(yī)院本科實習生214名,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7名,分別實施常規(guī)臨床帶教模式和融入科研能力訓練的臨床帶教模式,自制科研思維能力評價問卷,調查實習生實習期初和實習期末科研思維能力及培養(yǎng)實踐情況。至實習期結束時,觀察組的科研思維能力得分較對照組高,兩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科研思維能力和實踐探索能力提升較明顯。對本科實習生開展科研思維培養(yǎng)、與臨床相結合的科研能力實踐,整合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實習生的科研能力和實踐探索水平。
[關鍵詞] 醫(yī)學生;本科實習;科研能力;模式構建
[作者簡介] 魯川銥(2004—),女,山東青島人,福建醫(yī)科大學衛(wèi)生管理學院2022級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本科生,研究方向為公共事業(yè)管理;韓金鳳(1986—),女,山東沂水人,碩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九七一醫(yī)院衛(wèi)勤處主管護師(通信作者),主要從事科研管理、大中學創(chuàng)新教育培訓基地等帶教指導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5)07-0105-04 [收稿日期] 2024-01-29
全面落實實踐教育改革,是培養(yǎng)滿足現實需求的綜合型人才的根本保證[1]。臨床實習是每一名醫(yī)學生成為各專業(yè)技術骨干和專家不可或缺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教育實踐將直接影響醫(yī)學生將來的行醫(yī)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2]。隨著醫(yī)學科學的不斷發(fā)展,一名合格的臨床專業(yè)技術人員除了具備精湛的醫(yī)療技術外,一定的科學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也是自身應具備的必要素質[3]?,F行醫(yī)學生本科實習階段的大綱要求多限于醫(yī)學專業(yè)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實踐鍛煉和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科研思維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大多在研究生學習階段才開始培養(yǎng)和訓練,這與本科畢業(yè)生畢業(yè)后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本科醫(yī)學生科研思維實踐的鍛煉和能力的提升亟待研究探討。臨床實習階段在重視專業(yè)理論學習帶教的同時,更需要重視科研實踐教學的模式、方法與手段的不斷改進,幫助本科學生構建科研思維,提高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2023年4月—2024年2月,采用整體抽樣的方法,選取某醫(yī)學院校兩家三級甲等教學醫(yī)院本科實習生214名,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7名;其中男生98名,女生116名,年齡21~23歲,平均(22.6±0.7)歲。納入標準:(1)該醫(yī)學院校本科實習生;(2)專業(yè)為臨床醫(yī)學;(3)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本研究。排除標準:(1)時間不能滿足本調查研究;(2)不愿參加本研究。
(二)研究方法
對照組實習生按照大學教學醫(yī)院現行的《臨床本科實習生輪轉路徑方案(含理論、技能)》安排實習,科室分組帶教,每組帶教實習生7~9名,臨床帶教教師負責該科室輪轉期間的教學活動。臨床帶教教師遴選要求: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具備臨床工作經驗滿5年,無重大醫(yī)療事故發(fā)生,無違反上級及醫(yī)院規(guī)章制度記錄。實習重點內容按照如下實施:(1)制訂輪轉計劃;(2)學習臨床觀察和病史采集技巧;(3)鍛煉臨床診斷和治療技能;(4)鍛煉臨床操作技能;(5)參加帶教教師查房討論分析;(6)參加出科理論和技能考核測評。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實習計劃方案基礎上,按照兩輪德爾菲法專家函詢修改完善的《臨床本科實習生輪轉路徑方案(含理論、技能、科研)》實施。在實習帶教內容中增加科研相關內容,以科室臨床帶教組織實施為主,學校安排1名科研指導教師到醫(yī)院進行相關科研理論知識的輔導和授課答疑。在對照組臨床實習的基礎上,增加科研學習部分,按照如下實施:(1)學??蒲兄笇Ы處熞跃€上或線下方式每周授課1~2次,學習鞏固科研實踐知識,進行指導答疑。(2)實習生根據文獻檢索、學術期刊、臨床實踐等科研學術活動等,提出研究方向、內容和所要解決的問題。(3)臨床帶教教師與學生共同論證、篩選學生的研究方向,以實習組為單位分配研究題目,學生通過檢索、查閱相關資料和書籍,寫出研究進展(綜述)和開題報告,列出研究內容、實施方案、操作步驟和預期結果,細化時間安排,列出所需實驗儀器和材料的清單,提交學??蒲兄笇Ы處煂徍?。(4)實習生以課題組例會等形式,在每月出科考核時匯報課題研究進展、遇到的問題和科研體會,與教師討論并確定下一步的工作。(5)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研作風,對學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開展科研學術活動提出明確的要求。(6)培養(yǎng)學生“集中思維”和“擴散思維”的科研思維能力,構建科研工作必備的思維意識和能力素質?!凹兴季S”訓練:即輻合思維的訓練,注重鍛煉學生的求實性、嚴謹性、程序性思維。根據需要組織1~2次理論授課輔導后給出本組實習生一個科研論斷,要求學生從給出的材料中找出所有支撐材料;或給出某病人的臨床診斷,要求學生結合病例材料找出所有的診斷依據?!皵U散思維”訓練:即發(fā)散思維的訓練,重點是創(chuàng)新性、流暢性、變通性的思維鍛煉。帶教教師提前2~3天向學生預告“科研頭腦風暴”的議題、議程、時間,提出準備要求。會上,學生可自由發(fā)言,不限制形式、時間、觀點是否正確等,鼓勵學生研討和辯論,并產生最佳答案。(7)實習期末實習課題組提報研究報告總結,分析研究過程中的感悟和收獲,講評研究報告,組織結題分析。實習過程中,學生可依據研究方向調整科室輪轉順序和安排,讓學生帶著科研思維進入臨床實習實踐,讓興趣與學習實踐實現最優(yōu)搭配,達到雙促進的學習目的。
(三)評價指標
采用自制的科研思維能力評價問卷,調查兩組學生實習初和實習末科研能力及培養(yǎng)實踐情況,采用無記名方式回收。自制科研思維能力評價問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科研的目的、希望得到的幫助、對科研核心素養(yǎng)的了解、科學思維理解及構建方式等方面,第二部分包括專業(yè)知識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統計學方法與應用、學術研究方法、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關系等,共50個條目,采用百分制評分法,得分越高,說明對科研思維的構建效果越好。
(四)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所有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實習開始時,兩組學生科研能力及培養(yǎng)實踐情況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至實習結束時,觀察組學生情況得分(94.6±6.1)較對照組(78.8±7.1)高,兩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科研能力和實踐探索能力提升較明顯,見表1。
三、討論
第一,本研究提出的醫(yī)學生本科實習階段科研思維實踐的探索,是現階段本科實習教育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積極探索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方法和體系,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方向[4]。研究結果顯示,實習開始階段學生的科研能力及培養(yǎng)實踐水平為:對照組得分76.5±11.2,觀察組得分73.2±10.4,兩組基本一致(p>0.05)。經過實習期科研思維實踐的探索培養(yǎng),實習結束時,觀察組學生科研能力評分94.6±6.1,較前明顯提升,與傳統培養(yǎng)模式學生相比得分較高78.8±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實習是醫(yī)學教育的重要階段,其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醫(yī)學生今后的工作與發(fā)展[5]。醫(yī)學教育臨床實習一般要求達到兩個目標:一是醫(yī)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工作相結合,二是專業(yè)知識點相融合,重點是要提高醫(yī)學生的操作技能、動手實踐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這種實習教育模式是否能完全適應新時代醫(yī)療環(huán)境對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亟待研究和探討。目前,各大高校臨床本科生畢業(yè)后一部分人選擇攻讀碩士研究生繼續(xù)深造,另一部分選擇就業(yè),不論哪種選擇,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將是實現“本科畢業(yè)—攻讀碩士研究生”開展課題研究過渡的必要條件,亦是學生順利實現“本科畢業(yè)—臨床工作”,成為醫(yī)務工作者的整體素質要求(業(yè)務能力、評獎評優(yōu)、晉職晉稱等)的切實要求。
第二,挖潛教學醫(yī)院優(yōu)勢,搭建本科實習科研實踐平臺。教學醫(yī)院在教學能力、科研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特別是在師資帶教、臨床實踐、科學探索等方面具有較強的水平、優(yōu)勢和特色。本科實習生從學校進入教學醫(yī)院,受其對臨床病例、環(huán)境等的好奇心以及其較強可塑性的驅動,更容易把擴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結合,以一種融合思維的方式去思考問題。以此強化實習生的臨床教學科研,從而提高其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術實踐能力,使學生畢業(yè)時具備一定的科研思維與方法實踐,進一步提高臨床實習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第三,將研究生學習的科研訓練前移至本科實習階段,符合醫(yī)學生現實需求。我國學術研究的系統學習大多是在研究生階段開始,隨著醫(yī)學專業(yè)的建設發(fā)展,對醫(yī)學生的科研學術要求越來越高。在實踐教學體系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實踐技能,提高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設定基本教學目標和創(chuàng)新目標[6]。本研究將研究生期間接受科研訓練的時間窗前移至本科臨床實習的黃金時期,與教學醫(yī)院的帶教教師共同組成臨床本科實習生帶教團隊,有針對性地對實習生開展科研思維培養(yǎng),以及與臨床相結合的科研能力實踐,通過“理論—實踐—科研”的鍛煉,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第四,臨床帶教教師與學??蒲兄笇Ы處熾p導師模式下學習研究的雙促進作用。在確定科研方向后,學生按照研究方向組建相應的課題組,雙導師結合臨床學習實踐與學生興趣方向,輔助各課題組鍛煉實踐,研究調查論點提出、資料收集與積累、病歷分析與經驗探討等學習研究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及科研思路。這種模式的帶教培養(yǎng),讓本科實習生在實習階段即可接觸科學研究思維,將課上的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研究結合起來,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及時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科學研究。在加強理論知識記憶的同時,學生通過參與課題組研究學習,可以增強知識向實踐轉換的意識,使所學知識更具象化,并從認知上強化書本知識對實踐的重要性,從而提高科研思維的構建能力[7]。
第五,從集中思維和擴散思維的素質培養(yǎng)入手,構建形成科研工作必備的思維意識和能力素質。集中思維即輻合思維的訓練,是科研思維訓練,特別是鍛煉求實性、嚴謹性、程序性思維必不可少的。鍛煉學生的科研思維,不能固化在一個思維維度上,要注重雙向開發(fā),擴張思維能力,從而有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效率;擴散思維即發(fā)散思維的訓練,重點是創(chuàng)新性、流暢性、變通性的思維鍛煉,其目的是通過大家的“頭腦風暴”,達到思想認識及思維的共振,產生出更多的思路、方法,以利于形成最佳答案。實習生初涉臨床,對病例、臨床環(huán)境充滿好奇,易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容易培養(yǎng)形成一定的科研思維。將臨床本科實習生科研思維形成培養(yǎng)融入臨床實習教學的探索研究,為本科實習生提供一個熟識科研的機會,提供一個鍛煉科研能力的實踐平臺,對他們的臨床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結語
隨著高等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要全過程、全方位、全周期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對醫(yī)學生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本科是高等教育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思維最為活躍的階段,通過醫(yī)學生本科實習階段科研思維實踐的探索研究,在促進臨床和科研相融合培養(yǎng)的同時,積極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形成“以集中思維引導、以擴散思維養(yǎng)成”的科研思維體系,不僅為他們本科階段與研究生階段的銜接打下基礎,還為國家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建立了新的模式。
致謝
本次調查研究活動,非常感謝大學和實習醫(yī)院的支持及帶教老師的指導,調查中能得到學長的大力配合也讓我充滿信心?;仡櫩偨Y,受時間和掌握知識所限,對高等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的深層次要求還理解把握不夠到位,對課題研究思路的認識還有待于厘清和提高。期待今后進一步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張磊.高等院校實踐教學改革問題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3(22):62-65.
[2]陳靜.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發(fā)展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3]彭麗.醫(yī)學生醫(yī)患溝通課程教學模式研究[D].重慶: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
[4]張相蘇.醫(yī)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虛化問題及其破解[J].醫(yī)學與哲學,2022,32(1):51-54.
[5]邵劍耀.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專業(yè)社會化及其影響機制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2.
[6]盧書明.培養(yǎng)醫(yī)學生臨床崗位勝任力的實踐與思考[J].醫(yī)學與哲學,2018,36(6):61-63.
[7]鄧改改.多導師模式下的輪轉制度在藥學本科生科研思維體系構建中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8):171.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in Medical Students During the
Undergraduate Internship
LU Chuan-yi1, HAN Jin-feng2
(1. School of Health Management,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1, China;
2. Medical Service Department, Naval 971 Hospital of PLA,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China)
Abstract: To construc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mode of medical students in undergraduate practice and explore its implementation and practical effect, 214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107) and observation group(N=107). The routine clinical teaching mode and the clinical teaching mode wit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were carried out, and self-made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Ability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was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practice. At the end of practice period, the sco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abil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raining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practic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combined with clinical practice,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level.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undergraduate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odel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