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的語言不僅傳遞信息,還承載著情感和價值觀,與孩子的自我認知、自控能力、道德觀和成長型思維建立密切相關。父母的積極語言能激發(fā)孩子的內在潛能,而消極語言可能導致孩子形成不配得感和自卑感。父母應反思自己的語言,為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家庭語言環(huán)境,讓孩子在肥沃的家庭“土壤”中茁壯成長,培養(yǎng)出信心、勇氣和能力。
關鍵詞:父母的語言;語言環(huán)境;性格塑造;人格養(yǎng)成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07-0079-02
語言是人類社會溝通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是孩子接觸最早、影響最持久的生活環(huán)境。在家庭中,父母的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孩子認識世界、發(fā)展情感的重要渠道。
作為一名心理教師,我在與有著各種各樣心理困擾的學生和家長打交道時發(fā)現(xiàn),父母的語言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并且這種思維方式影響了孩子未來的發(fā)展。
小A在高一下學期前來尋求心理輔導,他自述心情低落、壓抑、自卑、苦悶,成績沒有起色,生活也看不到希望。在與他共同探討問題的根源時,他打開了話匣子,話題全都集中在父母身上。原來,他有一個特別愛訴苦的媽媽。小A的父母經(jīng)常吵架,每次吵架之后,小A媽媽都會在小A面前抱怨小A爸爸懦弱無能,把他在單位如何不受重用、被同事排擠等事情扒個底朝天。她還經(jīng)常向小A訴苦,抱怨自己社區(qū)基層工作的瑣碎辛苦,一不小心就被投訴、被領導批評;生活中跟婆婆關系不好,沒有人幫襯,小A爸爸爛泥扶不上墻……有時候小A讓媽媽不要說了,媽媽卻說“一個男孩子,從小就要知道家庭的不容易,學會分擔,不然長大就會像你爸一樣窩囊、沒本事。”
小A說:“每次我媽跟我說這些事時,我都感到特別難過和無助,我想為她分擔一些,但現(xiàn)在除了學習,我什么都做不了?!毙的成績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都很好,然而,高中的學習內容讓他感到吃力,成績每況愈下。每次成績出來,媽媽都會失望地說:“兒子,媽吃了那么多苦都能忍,可是,你沒出息,媽真是活得一點意思都沒有?!边@些話讓小A更加自責,仿佛媽媽所有的艱辛都是因為他不夠努力。
小B是心理社團的成員,最初見到他時記得他個頭不高,黝黑的臉上帶著燦爛的笑容,開會時主動幫助大家整理桌椅板凳,是一個勤快的少年。在后來的團體沙盤游戲中,我了解到他的父母沒有固定工作,在小區(qū)門口擺攤賣早點,新冠疫情那兩年,日子過得很艱難,但小B身上卻看不到任何自卑的表現(xiàn)。
原來,小B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從農(nóng)村來到城市。為了照顧孩子,父母不再外出打工,選擇在本地擺攤賣早點。盡管早起晚睡,風吹日曬,但他們在孩子面前總是樂呵呵,經(jīng)常說:“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吃苦受累都不怕。”在疫情管控期間,小B父親還想出了無接觸配送的辦法,讓生意得以繼續(xù)。雖然家庭不富足,但一家人其樂融融。小B受到父母的影響,心態(tài)積極樂觀,假期里還能幫父母干活。他相信,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未來一定可以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按照現(xiàn)實條件考量,小A的父母有體面且穩(wěn)定的工作,而小B的父母工作不穩(wěn)定,家庭條件較差。然而,小B樂觀自信,小A卻自卑壓抑。這種反差背后,父母的語言起到了關鍵作用。
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接觸世界的一種方式。它不僅傳遞信息,更承載著情感和價值觀。孩子通過父母的語言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并逐漸建立起對周圍世界的認知框架。父母的語言營造了家庭的氛圍,是孩子認知、情感和社會行為發(fā)展的重要土壤。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達娜·薩斯金德等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指出,科學研究表明,孩子早期接觸的語言數(shù)量對其大腦構造和發(fā)展會產(chǎn)生深遠影響,這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性格塑造及學習能力差異[1]。兒童每天使用詞匯的86%~98%都與父母一致,父母的每一句話,漸漸變成了孩子未來的模樣。
研究還發(fā)現(xiàn),孩子早期的語言環(huán)境,即父母提供的語言環(huán)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先天潛能的發(fā)揮。孩子經(jīng)常聽到的語言,會在其大腦里形成持久的腦回路。比如,父母經(jīng)常說臟話,孩子也會說臟話。此外,父母的語言與孩子的自控能力、道德觀、成長型思維等發(fā)展密切相關。
由此,不難理解小A和小B兩位同學的巨大反差。小A的父母雖然工作穩(wěn)定,但他們看待世界的態(tài)度悲觀消極,家庭中的語言充滿了抱怨。小A從小在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生活,耳濡目染地習得了消極看待世界的方式。他是戴著灰色濾鏡看待世界的,從小到大受家庭氛圍和語言環(huán)境影響形成的自我認知告訴他,努力也看不到希望。因此,他在面臨困境的時候,不會主動想辦法解決,而是消極被動地陷入抑郁無助的情緒中。
反觀小B,雖然父母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只能打工或做點小生意養(yǎng)家糊口,但父母樂觀堅強,家庭中的語言環(huán)境積極向上。小B從父母做事情的努力、對周圍人的態(tài)度中習得了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這種語言環(huán)境在小B成長過程中,形成了持久的積極腦回路,塑造了他的認知、情感、價值觀。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他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會主動靈活地想辦法解決,認為困難都是暫時的、可以克服的,從而形成了積極樂觀的性格底色。
父母的語言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通過語言傳遞的信息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以及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而這些對于孩子一生的發(fā)展甚至是命運都至關重要[2]。父母的積極語言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積極影響,而消極語言則會對孩子產(chǎn)生消極影響,且消極語言的頻率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最大[3]。自信和自卑等性格特質都會在家庭教育的語言環(huán)境中形成,如果在人格養(yǎng)成階段,孩子沒有擁有好的家庭語言環(huán)境,他們在家庭中可能會形成不配得感和自卑感,影響一生的發(fā)展[4]。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株植物,家庭中父母語言營造的家庭氛圍就像孩子賴以生存的土壤。在肥沃的土壤中,孩子會得到更多滋養(yǎng),也會成長得更茁壯;而在貧瘠或是“有毒”的土壤中成長,孩子可能會營養(yǎng)不良或過早凋零。父母應時常反思自己的語言是帶給孩子積極向上的力量,還是讓孩子背負沉重的負擔,過早澆滅孩子對未來的希望。
真誠地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豐饒肥沃的土壤里茁壯成長,不必戴著家庭的鐐銬起舞。這沃土能讓孩子生長出前進的信心、勇氣和力量,這些他們受用一生的心理品質,正來源于父母的語言。
參考文獻
[1]達娜·薩斯金德,貝絲·薩斯金德,萊斯利·勒萬特·薩斯金德,等. 父母的語言:3000 萬詞匯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M]. 任憶,譯.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7.
[2]葉慎花. 父母語言對孩子的影響及建議[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32):70-73.
[3]詹芳香. 家長語言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4]王曉燕. 中國家庭教育中父母語言的功能探析[J]. 大連大學學報,2024,45(4):134-139.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李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