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討教育家精神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理論維度、時代意蘊及其應用探索。通過解析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價值和時代特征,結合歷史典籍,提出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用思路,從而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更好地把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教育家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維度;時代意蘊
引言
2023年9月,“教育家精神”首次被概括提出,即: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chuàng)新的躬耕態(tài)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豐富了指引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精神譜系。
深入研究關于教育家精神的文獻,對于全面理解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豐富內涵、戰(zhàn)略定位,弘揚和傳承中國人的精神譜系,扎實推進當代中國教育質量發(fā)展的實踐進程,具有重大意義[2]。新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深入學習教育家精神有關理論,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從而進一步把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從深化理論學習、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注重實踐創(chuàng)新、強化道德修養(yǎng)、教育評價改革等方面弘揚貫徹教育家精神,以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事業(yè),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提升教育質量做出貢獻。
一、教育家精神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維度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價值蘊含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精神要求和行為準則的高度概括。教育家精神體系包括“理想信念與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與躬耕態(tài)度、仁愛之心與弘道追求”3個理論維度,深刻詮釋了“小我融大我、心智共諧和、敬業(yè)育英才”的核心價值蘊含。
(一)價值之維:小我融大我
“教育家精神”是在中華傳統(tǒng)師道文化沃土中,自本、自根、自覺生長出來的,展現了中國教師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教育的特有價值、思維和文化內涵[3]?!墩撜Z·泰伯》中孔子的教誨,強調了“禮”的核心地位,指出即便具備恭敬、謹慎、勇敢、直率等美德,若缺乏禮的約束,同樣可能走向極端、引發(fā)混亂;《大學》所闡述的由內及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更是明確了個人修養(yǎng)是實現社會穩(wěn)定與國家治理的基礎。這些歷久彌新的教誨,不僅為教育者提供了職業(yè)上的箴言,也為世人提供了行走世間的警句,彰顯了個人道德修養(yǎng)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根本作用。教育家精神強調,教育工作者應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意味著教育者應以身作則,將個人的追求與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以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4]。因此,“理想信念與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價值之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堅信教育的力量和價值,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學生,還應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則、行為世范,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和激勵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二)實踐之維:心智共諧和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育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優(yōu)化其教育方法。教育理論突出了教育在推動社會發(fā)展和促進個人成長中的關鍵角色,以及教師在其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皢l(fā)智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反映了“轉識為智”的教育原則,為教師提供了教育方法論。這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能力的提升和個性的塑造,在教育實踐中持續(xù)探索和創(chuàng)新,以滿足教育發(fā)展的新趨勢和學生的實際需求;教育家精神還鼓勵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將專業(yè)知識與道德教育相融合,不僅要求教師精通自己的學科領域,還要求他們在道德修養(yǎng)上作出表率,致力于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指導者和榜樣。因此,“育人智慧與躬耕態(tài)度”是教育家精神的實踐之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應具備深厚的育人智慧,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還應具有躬耕的態(tài)度,勤于實踐、勇于探索,不斷改進教育方法,從而提高教育質量。
(三)使命之維:悉心育英才
教師的角色遠不止于知識的傳遞者,他們還是學生思想道德發(fā)展的引導者。教師的責任在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及集體主義觀念。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利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多樣化手段來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教師應以仁愛之心來指導學生,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適應教育領域的新趨勢;教師還應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引導他們成為具有開放視野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現代公民。通過這樣的教育實踐,教師能夠為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社會的發(fā)展作出積極的貢獻。因此,“仁愛之心與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使命之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應具有仁愛之心,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支持和幫助,還應具有弘道追求,致力于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教育家精神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意蘊
教育家精神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職業(yè)生涯發(fā)展中的精神圖騰,還是培育能擔時代重任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者的總體方針,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教育家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僅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也提升了其實踐效果,對于培養(yǎng)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教師層面:職業(yè)生涯的精神圖騰
教育家精神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至關重要,它指導教師在職業(yè)理想、道德修養(yǎng)、教育實踐等方面不斷進步。教師需堅定理想信念,以身作則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對社會變革,教師應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更新教育方法,適應新時代需求;教師應勤勉敬業(yè)、奉獻社會,關心每位學生的成長,尊重個性差異,以愛心引導學生;教育家精神還要求教師具有前瞻性,關注學生終身發(fā)展和國家長遠利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有用之才。
(二)學生層面:時代新人的培育方針
教育家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新人的關鍵途徑。教育家精神中的愛國情感、道德修養(yǎng)和對學生全面成長的關注,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教師通過具體化、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從而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教育內容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和內化,有效促進學生的積極社會心態(tài)和良好道德觀念的形成。
(三)社會層面: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
教育家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對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它不僅促進了積極的價值觀傳播和社會道德共識的形成,推動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多樣性的和諧共存;通過因材施教和教育機會均等化的實踐,還能夠促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教育家精神也激勵著教師創(chuàng)新,促進了科技進步和社會創(chuàng)新;同時倡導教師堅持仁愛與奉獻,以促進和諧的師生和社會關系的生成;教育家精神鼓勵教師堅持終身學習,幫助其不斷進步的同時,亦共同構建學習型良好社會氛圍。
三、教育家精神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用探索
教育家精神作為一種深刻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精神,對于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不僅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也為具體的教育實踐提供了行動指南。從教育家精神的內涵出發(fā),可從提升教師素質能力、提高社會支持認可、豐富工作評價體系等方面做好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能力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應更專業(yè)、規(guī)范、高效,以適應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為了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能力提升,可考慮從以下六方面著手:(1)教育家精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樹立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崇高職業(yè)理想,通過組織學習教育家精神的相關內容,激發(fā)工作隊伍的職業(yè)榮譽感和使命感;(2)教育家精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個人品德和職業(yè)道德上作表率,應通過師德培訓、師德評議等方式,不斷提升隊伍的道德修養(yǎng)和職業(yè)操守;(3)思想政治教育家精神鼓勵教育工作者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可以通過定期的業(yè)務培訓、學術研討、教學競賽等活動,促進工作隊伍的專業(yè)成長;(4)教育家精神鼓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應鼓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實踐教學研究,提高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5)教育家精神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關愛每一位學生,關注他們的全面發(fā)展。應通過樹立先進典型、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方式,培養(yǎng)工作隊伍的奉獻精神;(6)教育家精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中發(fā)揮作用。例如,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參與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的相關培訓,提升其文化傳播應用能力。
(二)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社會支持認可
為進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在社會層面增加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可以從以下五方面著手:(1)通過媒體、社交平臺和教育活動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教育家精神的內涵和價值,提高公眾對教育家精神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對教師職業(yè)的尊重和支持;(2)挖掘并表彰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優(yōu)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他們的先進事跡,展示這一職業(yè)的崇高和偉大,激發(fā)社會對這一群體的敬意和尊崇;(3)推動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改善工作條件、提供專業(yè)發(fā)展機會等,以實際行動體現對該群體的尊重和重視;(4)鼓勵學校與社會建立緊密聯系,通過社會演講、公開講座、教育咨詢等形式,增進社會公民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共同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5)結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美德,通過文化活動和主題教育,讓尊師重教的理念深入人心。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教育家精神的社會認可度,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尊重和支持的工作環(huán)境,進一步推動教育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三)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側工作評價體系的理論依據
教育家精神的內涵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側的評價提供了理論依據,該論述體系不僅能夠全面反映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表現,還能夠激勵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地踐行教育家精神,從而提升教育工作的整體質量和效果。通過對教育家精神體系的進一步解構,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評價體系可考慮包含以下具體內容,見表1。
結語
教育家精神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具有深刻的現實指導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深刻理解其在價值、實踐和使命層面的理論維度,領悟其在新時代下的應用價值,并通過對教育家精神體系的解構,從教師能力提升、社會支持認可、評價體系構建3個層面努力探索教育家精神的實踐映照。
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輔導員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機制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4JDSZ304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N].人民日報,2023-09-10(1).
[2]張志勇,史新茹.“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演進邏輯、本質內涵和時代價值[J].中國教育學刊,2023,(11):1-6+96.
[3]陶倩,李云.教育家精神的時代意涵、結構要素與實踐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2024,(03):100-105.
[4]王文靜,曾榕清.教育家精神:中華傳統(tǒng)師道的時代傳承[J].人民教育,2023,(21):48-51.
(作者單位: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