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提高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質量,文章深入剖析了當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首先分析了學生寫作興趣低迷、教學模式單一化、素材積累匱乏以及思維深度不足等現(xiàn)狀,隨后提出了旨在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深化教材內容理解、緊密結合生活實際以及強化縱向思維訓練的教學策略。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文章詳細闡述了這些策略的具體實施方法,力求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切實可行的教學指導,從而全面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語文教育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作為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當前這一領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和學生寫作能力的飛躍。鑒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深入剖析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并探索其背后的深層原因,進而提出一系列具有實踐意義的改進策略。通過全面而系統(tǒng)的研究,期望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寶貴的教學參考,助力作文教學的革新,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與能力,為他們的長遠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理論基礎
語文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其核心目標在于培育學生的書面表達技巧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簡而言之,作文教學是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指導與訓練活動,助力學生掌握書面表達的基本功,進而提升其語言運用與思維能力的教育過程。其教學宗旨涵蓋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拓展思維深度、增強溝通交流技巧,以及激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等多個維度。
在探討作文教學的實踐路徑時,必須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依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約7至11歲),這一階段的學生雖已初具邏輯思維能力,但其思維仍高度依賴于具體事物。他們能夠進行簡單的分類、排序及邏輯推理,但在抽象思維方面尚顯稚嫩。因此,小學作文教學應緊扣具體、形象的內容,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同樣為小學作文教學提供了重要啟示。教師應精準把握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水平與潛在發(fā)展能力之間的差距,并據(jù)此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與任務,以有效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構建“腳手架”,如提供寫作框架、關鍵詞提示等輔助手段,幫助學生逐步攀登寫作的高峰。
此外,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也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與探索性。在作文教學的實踐中,教師應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通過觀察生活、深入思考及親身實踐來掌握寫作技巧,而非僅僅停留于模仿與記憶的層面。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新能力。
二、現(xiàn)階段小學作文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學生寫作興趣與積極性低迷
當前,小學作文教學正遭遇學生寫作興趣與積極性不足的嚴峻挑戰(zhàn)。這一問題的成因復雜多樣,涵蓋寫作題材與學生生活的脫節(jié)、評價標準的單一化、過大的寫作壓力、缺乏有效的寫作指導、數(shù)字媒體的沖擊,以及語言積累的匱乏等多個方面。研究表明,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寫作題材更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然而現(xiàn)實中,許多作文題目往往顯得過于抽象或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難以觸動學生的內心,引發(fā)共鳴。同時,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過于側重字數(shù)、格式等表面形式,忽略了學生的創(chuàng)意與個性表達,致使學生在寫作時更多地關注這些外在的約束,而非內容的真諦。頻繁的作文考試與嚴苛的評分標準,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使寫作從一種表達的樂趣轉變?yōu)榱艘环N負擔。此外,部分教師在作文指導中過分強調結果導向,忽視了對學生寫作過程的引導與思維拓展,導致學生在面對寫作任務時感到茫然無措。
(二)教學模式的僵化與單一
教學模式的僵化與單一,同樣是當前小學作文教學面臨的一大難題。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模式往往遵循“講解—范文—練習”的固定流程,缺乏應有的創(chuàng)新性與靈活性。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與興趣偏好,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研究指出,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削弱學習效果。同時,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在課堂上過分強調寫作技巧與格式規(guī)范,卻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個性化表達的鼓勵。此外,缺乏互動性與實踐性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難以將所學的寫作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種教學模式的僵化,不僅制約了學生寫作能力的發(fā)展,也影響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與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
(三)素材積累的匱乏
素材積累的匱乏是影響小學生作文水平提升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生活經驗相對有限,許多小學生在寫作時常常陷入“無米之炊”的困境。研究表明,豐富的生活素材與語言積累是提升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石。然而,當前許多小學生的閱讀量明顯不足,導致詞匯量匱乏、表達能力欠佳。同時,學生對生活的觀察不夠細致入微,缺乏主動記錄與積累的習慣,使得在寫作時難以找到貼切的素材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此外,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對素材積累的指導也顯得力不從心,未能有效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與素材。一些學校過于追求應試教育的成績,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知識儲備與生活體驗的匱乏。
(四)學生思維深度的欠缺
許多小學生雖然能夠描述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但在深入分析、綜合歸納以及創(chuàng)新思考方面卻力不從心。這種思維深度的欠缺,直接影響了作文的內容質量與表達深度。研究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對提升作文水平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往往被邊緣化,過分注重寫作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思維訓練的重要性。這導致學生在面對需要深度剖析的寫作題目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難以駕馭。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成為當前小學作文教學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
(一)增強作文認知,激發(fā)寫作熱情
作文不僅是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還是學生抒發(fā)情感、展現(xiàn)思想的重要平臺。然而,現(xiàn)實中不少學生對作文持冷漠態(tài)度,視其為枯燥乏味的負擔。為扭轉這一局面,教師應采取多元化策略,提升學生對作文的認同感,并激發(fā)其寫作熱情。具體而言,可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組織熱烈討論、展示優(yōu)秀作文等舉措,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寫作的價值與魅力。同時,教師還需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與感受力,引導他們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挖掘寫作素材,從而領略寫作帶來的樂趣。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花之歌》為例,教師可精心設計如下教學流程:課前,布置觀察任務,讓學生親近自然,捕捉花朵的倩影,或以簡筆畫形式記錄。課堂上,先展示一系列精美的花卉圖片,引領學生領略花的絢爛多彩。隨后,邀請學生分享各自觀察到的花朵特征,交流心得感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體會作者對花的深情描繪與贊美。教師可適時提問,如“作者如何描繪花?”“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為何將花比作‘大地的微笑’?”通過這些問題,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還能習得描寫花卉的技法。最后,鼓勵學生運用所學,創(chuàng)作一篇贊美花的短文,并在寫作過程中給予適時的指導與鼓勵。作品完成后,組織展示與交流,讓學生在分享中感受寫作的成就感與喜悅。這種融合觀察、閱讀、思考、討論與寫作的教學模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提升其對作文的重視程度。
(二)深化教材內涵,錘煉寫作技巧
作文教學不應拘泥于教材本身,而應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與延伸。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興趣愛好,設計豐富多彩的寫作活動,助力學生掌握多樣化的寫作技巧。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與表達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習作《讓生活更美好》為例,教師可設計如下教學方案: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何為美好生活?”及“如何讓生活更美好?”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激發(fā)思考火花。接著,播放關于環(huán)保、助人為樂、社區(qū)服務等主題的短視頻,拓寬學生視野,啟發(fā)寫作思路。隨后,教授具體的寫作技巧,如具體描寫、細節(jié)刻畫、對比手法等,并提供范文供學生借鑒。在此基礎上,組織小組討論,選定主題,探討如何運用所學技巧進行創(chuàng)作。寫作過程中,教師需巡回指導,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難題。初稿完成后,組織互評,提出修改建議。教師也可選取典型作品進行點評,指出優(yōu)缺點,幫助學生完善作品。最后,鼓勵學生將寫作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為生活增添美好。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還能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的雙重提升。
(三)貼近生活實際,汲取寫作靈感
寫作根植于生活,又超越生活。要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必須引導他們關注生活,從日常點滴中汲取寫作素材。教師應鼓勵學生細心觀察周圍的人與事,培養(yǎng)敏銳的洞察力與豐富的想象力。同時,還需指導學生如何將生活體驗轉化為文字表達,抒發(fā)真實感受與獨特見解。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習作《筆尖流出的故事》為例,教師可設計“生活探索”活動。首先,讓學生化身“小記者”,走出教室,探索校園或社區(qū)的有趣之處。無論是歷經滄桑的古樹、蘊含文化的雕塑,還是性格獨特的居民,都是觀察的對象。學生需用心觀察,記錄所見所感。這種親身體驗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觀察力?;匦:?,組織分享會,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同一事物在不同視角下的多樣面貌。借此機會,教師引入“視角”概念,鼓勵學生以獨特視角審視生活。接下來,教授如何將觀察轉化為故事,包括選擇切入點、設置懸念、細節(jié)描寫、加入個人思考等。教師可選取學生觀察記錄作為案例,全班共同討論如何發(fā)展為完整故事。在寫作環(huán)節(jié),給予學生充足時間構思與創(chuàng)作,并鼓勵隨時交流求解。初稿完成后,組織小組討論修改。最后,展示優(yōu)秀作品,并鼓勵學生制作成冊或電子書分享。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深刻理解“生活即寫作”的真諦,培養(yǎng)觀察與體驗生活的習慣,為寫作積累豐富素材。
(四)強化縱向思維,提升寫作水準
在寫作實踐中,學生往往容易陷入“隨想隨寫”的困境,導致文章架構渙散,邏輯脈絡混沌。因此,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縱向思維能力尤為關鍵??v向思維,即圍繞核心主題展開深入且系統(tǒng)的思考,使文章條理清晰、內涵豐富。教師應依托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與練習,助力學生掌握這一思維方式,進而提升其寫作水平。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習作例文《爸爸的計劃》為教學載體,教師可精心設計一系列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首先,引領學生細致研讀文章,剖析其結構與內容,并嘗試繪制思維導圖,以直觀展現(xiàn)文章主旨及邏輯關聯(lián)。此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明晰作者如何緊扣“爸爸的計劃”這一主題展開敘述。其次,教師可組織“細節(jié)深挖”活動,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每組聚焦文章中的特定場景或細節(jié),如“爸爸規(guī)劃計劃時的神態(tài)舉止”“全家執(zhí)行計劃時的生動情景”等,進行深入探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進一步豐富這一細節(jié)?此活動旨在錘煉學生的觀察力與想象力,并使其領悟細節(jié)描繪的至關重要性。隨后,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縱向思考的方法。在寫作實訓環(huán)節(jié),可讓學生選取自身熟知的話題,諸如“我的一次勇敢嘗試”“難忘的假期時光”等,運用縱向思維進行創(chuàng)作。寫作前,鼓勵學生先擬定大綱,理清思路;寫作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及時指導,助力學生深化內容、豐富細節(jié)。最后在作品完成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互評,圍繞文章結構是否明晰、內容是否深入、邏輯是否嚴謹?shù)确矫嬲归_評價。同時,教師可甄選幾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進行點評,突出其中縱向思維運用的亮點。通過這一系列教學活動,學生能夠逐步掌握縱向思維的方法論,學會如何圍繞主題進行深度思考與寫作。這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還能培養(yǎng)其邏輯思維能力與分析能力。
四、結語
作文教學改革之路漫長且充滿挑戰(zhàn),未來的研究仍需聚焦以下幾個關鍵方向:如何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融入作文教學之中,以科技賦能教育;如何構建一個科學、全面且客觀的作文評價體系,確保評價的公正性與準確性;以及如何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與需求,個性化地設計教學策略,實現(xiàn)因材施教。唯有持續(xù)深化研究,不斷探索與實踐,方能推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不斷前行,實現(xiàn)質的飛躍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羅生玉.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困境及對策探討[J]. 課程教育研究,2019(34):148-149.
[2] 張永熙.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困境及對策探討[J]. 學周刊,2021(03):101-102.
[3] 王效美.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困境及對策分析[J]. 中國校外教育,2017(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