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更好地探討高校信息類通識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問題,文章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從課程思政融入可行性分析,到全面深入挖掘教學模塊中所隱含的思政元素,再到思政元素多維度融合路徑的探討,系統(tǒng)地闡述了“課內外全方位一核心”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和實施舉措,以期遞進式讓學生的心靈和時代的召喚同頻共振,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達到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計算機基礎;高校;思政案例;多維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0,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23-0099-04
在高校信息類通識課程中,大學計算機基礎作為很多信息課的先行課,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是新時代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環(huán)。
本文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通過深度挖掘章節(jié)知識點中隱含的思政元素,探討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路徑和方法,全面地將課程思政教育過程和學生的成長過程相融合,于無形之中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一、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融入可行性分析
(一)課程地位重要,涵蓋面廣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普通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信息類通識課程[1-2],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旨在全面系統(tǒng)地傳授計算機相關知識和技術,鍛煉學生的信息技術實踐應用能力。該課程作為高校的信息類公共基礎課,涵蓋面廣,覆蓋了絕大多數大一新生,其獨特的優(yōu)勢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可行性。
(二)課程知識點多,模塊性強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概念多,基礎知識內容豐富,便于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其知識內容有較強的模塊性,便于多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其較強的應用性和動手能力的要求,有利于把理論學習和實際應用相結合,便于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融入適當的思政元素。
(三)學生特點和現狀
作為通識教育的公共基礎必修課,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大多在大一上學期開設,教學對象覆蓋了大部分理工科專業(yè)大一新生。大一新生充滿活力,喜歡探索新事物,勇于挑戰(zhàn),能夠勤奮學習和積極實踐。同時,對于中學時期相對簡單的成長和生活經歷來說,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思想和人格逐漸成熟、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進行思政教育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四)授課情況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側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和操作技能的練習,思政元素融入得較少或者融入得較為生硬,難以引起學生的心理共鳴。同時,傳統(tǒng)教材較少涉及思政內容,教師難以將思政元素同授課內容進行巧妙的銜接,以致弱化了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4-5]。針對以上情況,教師應深度挖掘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嘗試不同的教學模式,并將思政教育充分融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
二、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涵蓋了計算機的發(fā)展史和計算思維、計算機軟硬件、操作系統(tǒng)、計算機網絡、數據思維、算法和程序設計以及與時俱進的新興技術等相關知識。一方面,在引導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對后續(xù)專業(yè)課進行學習,并能將計算機技能與專業(yè)技能相結合,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引導學生從“我國計算機的發(fā)展史”章節(jié)中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銀河精神”,牢記使命、不懈探索,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和熱情。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特點、南京工程學院課程思政示范專業(yè)建設指標體系及總體建設目標,本文深挖和提煉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具體見圖1。
由圖1可知,在每個不同的知識模塊,都有不同的思政元素,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環(huán)節(jié)準確地把握引入思政元素的時機。如在講到“算法和程序設計”這一章節(jié)時,引入我國古代科學家祖沖之運用先賢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比歐洲早了約一千年的故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燦爛的中華文化,從而激發(fā)其民族情懷、增強其文化自信、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其科學探索精神,達到潤物無聲地啟迪學生心靈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思政元素多維度融合路徑的探討
本節(jié)主要從課內、課外兩個角度入手,圍繞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大綱完善、教材更新、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實踐開展、課程考核、心靈啟迪等方面對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徑進行探討,以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核心目標。
課堂教學是學生素質養(yǎng)成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從課程的規(guī)劃到課程的建設和實施,整個過程都要體現課程思政建設。從教學大綱的制定到教材建設,從授課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到授課過程的把握,從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到學習效果的評估,都需要將課程思政貫穿其中[6]。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整體方案如圖2所示。
(一)師資隊伍思政素養(yǎng)的提升
作為學生知識學習、思想提升的引路人,教師的政治態(tài)度、專業(yè)水平、人文修養(yǎng)在其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都會給學生帶來無形的影響[7]。因此,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在言傳身教之中給予學生啟迪、賦能學生成長。若想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職業(yè)操守,教師就需要有將授課內容和思政教育充分結合的能力,需要深入挖掘課程隱藏的思政元素,從而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例如在講解處理器知識時,教師可以“美國斷供華為芯片”為例,說明我國正在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以視頻、數據解說和圖片分享等形式,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闡述科技強國、自主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激勵學生從自身做起,立志為祖國的強大和中華民族的復興而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強化思政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個人的發(fā)展和抱負與國家、社會的發(fā)展同向同行,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yǎng)目標。
(二)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建設
課程教學大綱是教學的依據,如何將課程思政更好地引入其中是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時代教材建設的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教材建設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設什么樣的教材體系,核心教材傳授什么內容、倡導什么價值,體現國家意志,是國家事權?!盵8]由此可見,教材建設不僅事關知識的沿襲和傳承,更事關思想的導向和引領,如何在教材建設中貫穿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教材內容更新方面,以課程知識模塊為主線,以圖片、文字、二維碼鏈接視頻或延伸閱讀等多種信息化形式,將思政案例靈活地穿插在教材內容中,使靜態(tài)的教材動態(tài)化、生動化,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求知欲。如針對“計算機信息技術安全”章節(jié),可通過對掃描教材中嵌入的二維碼獲取加密技術的講解,讓學生看到事物的矛盾統(tǒng)一性:加密既可以保護數據,又可能成為攻擊者入侵和勒索的工具。這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機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數據安全、軍事安全、國家安全的發(fā)展安全觀,并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鋪設了有效的思政教育之路,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思政教育質量。
(三)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
思政元素的融入同樣需要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具體可以采用翻轉課堂、云課堂[9]等形式進行授課,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進取精神。
實踐環(huán)節(jié)是夯實學生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理論知識基礎、提升其動手實踐能力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綜合實訓、分組實踐、模塊實踐主要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精神;上機實驗在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鍛煉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幫助他們磨煉心性、克服畏難心理、提升操作技能;各種競賽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競技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升學生自我價值感、榮譽感和獲得感。以上各實踐過程均表明,學生在不同環(huán)節(jié)的練習中都能受到心靈的啟迪和思想價值的賦能,于無形中達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具體如圖3所示。
(四)課程考核模式改革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考核是評估學習成效、檢查思政教育是否落到實處的重要途徑。本課程依托“課內外全方位一核心”的教學思路,以傳授知識和塑造學生道德品質為主要目的,采取過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綜合性考核模式,具體實施如下。
過程性考核主要包含課前預習、平時表現(出勤率、課堂抬頭率、課堂提問參與度)、隨堂檢測(隨機課堂提問、自主回答、學號滾動式提問、小組討論、階段性練習)、課后作業(yè)、超星平臺任務點完成情況、音視頻觀看比例、實踐操作等方面。過程性考核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和個體發(fā)展差異,加強學生課內、外自主學習評價,能切實評估學生的道德品質塑造效果,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
期末考核依托萬維的考試平臺,采取考前簽到、隨機抽題的機考方式,不僅對所學知識進行考核,還對學生心態(tài)和誠信情況、考風考紀等進行考核。題庫中的部分試題內容圍繞思政元素制定,比如有關漢字錄入的試題可以涉及革命英雄事跡,考查學生操作能力的同時,使其自然地接受思想的洗禮,從而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經過實踐,學生的出勤率、課堂抬頭率、課堂參與度以及作業(yè)的完成質量在教學融入思政元素后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班級考核的平均成績和達優(yōu)率較往年也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見思政教育對學生自我價值感的提升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思政元素融入方案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結語
本文從思政案例融入的可行性到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多維度融合路徑的探討,闡述了“課內外全方位一核心”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和實施舉措,實踐證明了方案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但思政育人需要持續(xù)地探索和研究,要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力量,不僅需要教師自身有過硬的政治素養(yǎng),更需要多種教學模式的融合以及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過程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課內外全方位一核心”思政教育,保障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計算機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其勇于拼搏和探索的科學精神,維護國家安全和主權的法治精神,勇攀科學高峰、客觀科技強國的進取精神,進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 參 考 文 獻 ]
[1] 胡珂立,黃龍軍,馮晟,等.程序設計類課程思政資源池構建及教學實施方法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3(5):81-85.
[2] 呂海燕,周立軍,趙媛,等.以培養(yǎng)面向未來能力為主導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與實踐[J].大學教育,2023(15):43-46.
[3] 劉宣江,牛鳳燕,梁振英.課程思政融入通識課程理論分析與實踐探索[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6):96-101.
[4] 宗怡.“課程思政”語境下高校通識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21(10):64-66.
[5] 高謹.新時代環(huán)境下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和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15(16):142-144.
[6] 朱帥.通識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2(2):90-93.
[7] 顧曉英.教師是做好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J].中國高等教育,2020(6):19-21.
[8] 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1).
[9] 姚湛春,方大良,高燕.雨課堂環(huán)境下大學計算機基礎智慧課堂構建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13):50-53.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