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高校心理育人的主要渠道,在高校課程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其理論發(fā)展與實踐創(chuàng)新直接關聯(lián)課程內容質量和實際開展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xiàn)有課程內容涵蓋多個方面,任課教師師資力量充足,但實際授課中效益不佳。文章從教學前、中、后三階段分別分析了當下課程開展過程中的不足與其深度影響因素,結合目前各類課程開展的創(chuàng)新思路,針對三方面不足給出對應的探索思路,以求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質增效提供參考。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以學生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1.043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Practice of Student-centered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ZOU Xiangyu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0)
Abstract As the main channel for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ir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course content and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ation. The current course cont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vers multiple aspects, and the teaching staff is sufficient, but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is not effective.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shortcomings and deep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pre teaching, middle teaching, and post teaching stages, combined with innovative ideas in variou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ovided corresponding exploration ideas for the three shortcoming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Keyword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student-centered
主流觀點認為,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仍為空白,在此之后各地高校陸續(xù)開展了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并逐漸發(fā)展至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涵蓋大中小學全層次,人才隊伍培養(yǎng)選用達到高標準、嚴要求,教育教學活動成體系、有規(guī)劃。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課堂教學與交流為主要方式,在普及基本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能力、正確應對壓力與情緒、塑造自我人格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從課程設置和教學角度來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前未能脫離一般課程的共性問題,在學生積極性、課堂活躍度與課程評價體系等方面面臨不足,需要從課程設計和實踐方面進行新嘗試。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xiàn)狀
當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經(jīng)被全國各地高校列為通識教育的必修課,且在戀愛情感、人際交往、商業(yè)交流、情感表達等多方面拓展并開設了對應的選修課程。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群體中有了一定的普及度,使大學生明確了心理健康這一概念,并開始關注個人自身的心理健康安全,有意識地培養(yǎng)適應能力,較好地實現(xiàn)了心理健康課程的目標。
盡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取得了較好成效,但實際開展教學時,任課教師經(jīng)常遭遇各種不和諧因素。上課期間,學生常有抬頭率不高的狀態(tài),易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或上課玩手機的情況,這一現(xiàn)象在任課教師開放課堂線上互動時尤為突出,學生在完成互動后開始瀏覽短視頻、閱讀小說、玩手機游戲,極大影響了任課教師的積極性。在課堂交互過程中,學生互動積極性較弱,往往需要任課教師多次引導才能繼續(xù)開展互動。在當次課程結束或結課階段收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反饋時,部分學生表示無效果或效果有限。以上方面均說明,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大學生群體的心理普適狀態(tài)和思想環(huán)境對接不完全,改進與調整勢在必行。
2"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的因素
就目前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層面的研究成果與實踐層面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研究不均衡,在實際授課中的研究創(chuàng)新不夠[1]。具體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前有以下三個方面亟須優(yōu)化:
2.1" 教與學對接錯位
各地區(qū)、各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同時,對于課程教材也有不同的選用情況。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隊伍和資源支持方面投入較多,依托現(xiàn)有資源自主編寫教材,因其內容豐富、文字質量高,逐漸被周邊高校采納使用。在實際教學中,教材本身的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仍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方面有很好的作用,但是這種優(yōu)勢并不能彌補教材主題內容與學生需求契合度較低的劣勢。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重理論介紹,輕實踐操作,且相較于依靠網(wǎng)絡呈現(xiàn)爆炸式增長和無縫傳遞的信息量,當前的教學內容節(jié)奏已顯滯后,更多與大學生成長密切關聯(lián)的話題未能在課程中得以體現(xiàn),內容缺乏深度、缺少創(chuàng)新,不能達到學生的預期需求[2]。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留給學生的印象僅在于“講講大道理”“說說心里話”的淺層面,認為其對個人成長益處不大,對于其他研究深度更深、專業(yè)理論性更強、實踐和生活指導能力更強的心理系選修課程也附帶了負面看法,最終使得大批優(yōu)質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開課前就被拒之門外,無法達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觀念、培養(yǎng)良好社交能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初衷。
2.2" 講與問匹配有限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更多在于情緒層面的理解和概念上的普及,需要學生有理性思維和感性思考兩個層面的共同配合,這對任課教師的課堂講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以嚴謹?shù)膬热莺图氈碌姆治鱿驅W生傳授心理健康專業(yè)術語的概念,還需要通過豐富多樣的互動方式以營造真實的情境,幫助學生在情感層面獲取深刻體驗與實際練習。當前,有研究者使用了參與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作為課程展開與深入的方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并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一方式,對體驗式課程學習感到困難[3]。原因有三:首先,過往的學習方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一般在大一學年開設,此時學生群體尚未完全脫離高中“填鴨式”的學習記憶,教師也依舊采取應試教育思維,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對課程內容提不起興趣,增加了學生體驗式學習的難度。其次,應試教育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學生群體在經(jīng)歷了基礎教育的培養(yǎng)后,對高校當前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主要采用的知識講授模式、課程互動形式與問題交流方式均較為熟悉,依然采用初中、高中時的“公式化”記憶進行課堂反饋與互動參與,使得任課教師借助互動提問等方式促進學生理解情境、深析內涵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過往固有觀念所帶來的側面影響。我國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發(fā)展上層層遞進,完善優(yōu)化現(xiàn)有體系,在大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后,逐步在小學、中學陸續(xù)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在家長、老師以升學為主要目的的長期督促下,學生將更多精力和關注度集中于中考、高考等考試科目對應的課程,對于藝術、音樂、心理健康等素質拓展類、人文培養(yǎng)類課程的興趣被自身主動抑制或外界因素被動抑制,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了解不夠深入,認定課程價值不大。大部分學生尚未意識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基礎教育課程的不同,對課程保有過往的漠視態(tài)度,在課程學習上自然缺乏共識,也更難以達到任課教師期望的融入狀態(tài),最終課程對學生個人的引導作用微乎其微。
2.3" 評與析落實不足
由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三者綜合而成的評價體系,是任課教師了解學生課堂學習狀態(tài)、課程知識掌握情況的有效途徑,也是任課教師評估課程內容難度、課程教學深度的重要方式。根據(jù)評價反饋結果,任課教師有足夠的材料用于全面分析課程的實際開展情況。對于心理健康課程而言,任課教師還可以通過評價反饋準確識別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家庭、情緒、壓力等話題的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學生在對應方面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輔導員、班主任便可依靠談心談話或心理咨詢等方式組織安排心理幫扶,及時解決學生困擾。這一方式本意雖好,但是在實際考核操作中效果不佳。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方面,在當下的課堂過程中,課堂沉默現(xiàn)象屢見不鮮,其形成原因復雜多樣,涉及課程內容、教學水平、授課方式、課堂交流等多方面,在相同方面不同環(huán)境下也各有差別[4],這一類情況對于教師的課程學習評價和對學生心理狀態(tài)評估結果的影響極大,不利于任課教師選擇性開展一對一溝通、真正了解和幫助學生,也便無法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育人優(yōu)勢。終結性評價方面,常見的書面作業(yè)類考核評價多采用開放式小作文,學生出于應付心理常會用大量篇幅援引課程內容,自身感悟所占比例較少,甚至從不提及,此類“低質量”“低效率”的作業(yè)完成,對于課程回顧和改進效益不明顯,亟須借助創(chuàng)新方式改變學生觀念、提高學生參與度。
3"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和應用策略
當前,各類課程陸續(xù)進行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其核心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課程教授的重心由確保知識點的全面普及傳授逐漸轉向確保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接納認可,以求提高課程對學生辯證思維方式、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的引導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幫助學生塑造自我人格,提高自身社交能力與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重要作用,在課程改革上天然具有更高的感性需求和實際需要,其創(chuàng)新方式可從以下三方面探索推進。
3.1" 以調研促發(fā)展,實現(xiàn)教學內容優(yōu)化更新
促進課程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適應當下信息爆炸式增長、亞文化飛速創(chuàng)出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離不開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除卻傳統(tǒng)的集中式(以學院、班級為單位開展問卷調查)、廣撒網(wǎng)式(線上問卷調查、校內隨機采訪)的主動型調查研究和關注,高校還可通過各類渠道,針對不同的時興文化主題和熱點新聞,結合心理學內容發(fā)布微課短視頻或推文,將點擊量、評論數(shù)和評論內容作為參考,識別并分析學生群體關注的熱點背后所代表的心理需求。在課堂開展模式上,借助翻轉課堂這一學生自我教育的方式,讓學生自發(fā)選擇適合自身所在群體理解的網(wǎng)絡熱詞和新興文化熱點,在課程思政的基礎上為課程講述和表達拓展出新的發(fā)起點和延伸。教師對以上資料采用合理方式收集并定期整合匯總,經(jīng)過嚴格篩選分析共同點、相似點,據(jù)此在現(xiàn)有教學大綱基礎上完善或增添專題內容,做到教學內容常新常變。
3.2" 以體驗促理解,實現(xiàn)教學過程動態(tài)合作
心理健康課程作為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課程,如何營造趣味性、專業(yè)性、現(xiàn)實性兼具并存的課堂氛圍,對于任課教師合理高效開展課程教學極為重要。在課堂環(huán)境布置上,可以考慮設置專業(yè)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室或互動室,對現(xiàn)有的教室環(huán)境采用視覺色彩、采光調節(jié)等方式進行改進,給予學生平和的心理暗示,同時也為任課教師提供話題,幫助學生盡快融入課堂。課程教學方式上,引入數(shù)字化、信息化教學模式,提高軟硬件設施水平,增加彈幕式實時反饋,增強隨機性、加大互動頻率,提高學生參與度,消除因呆板教學引起的課堂沉默。
3.3" 以理論促實踐,實現(xiàn)教學評價有序進行
不同于一般的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既有傳統(tǒng)課堂的理論性,又具有實驗實踐課程的實操性,這樣的二元性質賦予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靈活多變的特質。在課后評價方面,將書面化作業(yè)、試卷考核權重適度下降,引入實踐環(huán)節(jié),例如,將心理健康知識主題微電影拍攝、情景劇演繹,結合相聲、舞蹈等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作心理健康主題作品作為考核內容,鼓勵學生嘗試將心理健康課程中關于人際交往、情緒調控、生命意義探究、壓力應對、自我認知等方面的知識運用、活用于生活實踐和工作實際中,在交流交往與合作中提高學生對課程知識的領悟與運用,同時通過優(yōu)秀作品、優(yōu)秀事跡的傳播與推廣,逐步改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學生群體中的固有印象,使學生更加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流程和課后評價,在課程中展現(xiàn)更多真情實感,從而增強課程育人效果。
4" 結語
各大高校目前仍在繼續(x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在課程理論、教學方式、評價體系、師資培育、學生接納程度上作出創(chuàng)新發(fā)展。如何將理論創(chuàng)新活用于實際教學、將創(chuàng)新成果施用于心理育人,幫助學生明確個人前路、豐富自身能力、獲得更好發(fā)展,依然需要高校在科技與信息的融入、情感與資源的投入上發(fā)力取巧。
參考文獻
[1] 郭洪芹,羅德明.高校心理健康課混合式教學滿意度實證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3):112-116.
[2] 張琰,崔成前.情緒聚焦療法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建構[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24(1):26-31.
[3] 鐘小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行為訓練+心理微電影”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觀察,2024,13(5):29-32.
[4] 林文君,劉路路,任梓銘.BOPPPS-OBE模式下高職思政課課堂沉默成因分析及消解路徑[J].高教論壇,2024(5):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