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明確要求將思政教育貫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過程,強化課程思政教育理念。2020年黨的二十大召開,課程思政、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因此,思政教育要與課程建設相結合,成為具體化、操作化和目標化的任務。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專科院校英語專業(yè)的英美文學課程作為一門具有較強人文性、綜合性及時代性的課程,承載了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的任務,同時也在德育功能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將深入分析英美文學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探討其對學生個人價值實現(xiàn)、中西文化對比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促進作用。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
思政課程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主要內容,面向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它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人民觀念、科學精神和道德品質,使其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
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政教育的內容和要求融入各門學科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科內容的學習和討論引導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思考和思想方法的培養(yǎng)。課程思政不是將思政教育的內容簡單添加到學科中,而是通過對學科知識的深入研究與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近年來,思政教育逐漸從“思政課程”走上了“課程思政”,這是由于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興趣和參與度較低。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教育往往以灌輸?shù)姆绞竭M行,學生對其內容缺乏興趣和參與度,容易產生學習倦怠。其次,思政課程與學科教育相對脫節(jié)。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教育與學科教育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知識很難與學科知識相結合,無法將其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或價值觀的形成。此外,思政課程教育與知識的權威和專業(yè)性相對不足。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往往以理論教學為主,無法滿足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需求,容易導致學生對其價值的質疑。因此,推行課程思想的目的是更好地整合思政教育與學科教育,實現(xiàn)思政教育與時俱進和有針對性。通過將思政教育的元素融入各門學科中,可以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促進學生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動習慣的形成。同時,課程思政還可以加強學科知識的實踐應用價值引導,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掌握專業(yè)知識,還具備較強的思辨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文學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
一、文學的人文性與思政的德育性呈現(xiàn)出一致相容
文學作為一種人文藝術,其內在的人文性與思政的德育性具有天然的契合。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對文學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以及對審美功能的過分強調,文學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確實存在一些困難。文學現(xiàn)象的產生包含主體的建構,但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對文學的理解往往過于機械地放大了其審美功能。虞建華所提到的“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實際上通過語言的藝術反饋經(jīng)驗,提供了認識人與社會的觀察窗口。這種作品的影響力是深遠而精神層面的,不僅不能直接感知,而且是潛移默化、無處不在的。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道德選擇以及社會反映等方面,使學生能夠從中汲取有益的道德啟示和人生智慧。同時,教學中也應強調文學作品與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蘊含的社會意義。通過這種方式,文學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還能夠促使學生深刻思考人生的價值觀和社會的倫理規(guī)范。通過更深入的文學分析和更注重思想內涵的引導,可以使文學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中,實現(xiàn)二者的更加緊密的結合。這樣的教學模式既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又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實現(xiàn)文學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
二、文學的復雜性與思政的統(tǒng)一性呈現(xiàn)出互補推進
文學作為一門藝術,具有其獨特的復雜性,而思政教育則強調對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在實際教學中,二者雖然存在難以克服的困難,但其復雜性和統(tǒng)一性之間的互補關系,卻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全面和深刻的學習體驗。文學的復雜性體現(xiàn)在其多層次的語言和深刻的人文內涵中。文學作品往往包含著復雜的人物性格、深刻的社會觀察以及獨特的歷史背景,這些元素相互交織,使得文學作品成為一個富有層次和深度的文本。文學的復雜性與思政的統(tǒng)一性在教育中呈現(xiàn)出互補推進的關系。文學作為一門藝術,通過其復雜性展現(xiàn)了豐富的人文內涵,而這正是思政教育所需要的實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道德沖突、社會反映等方面,為思政教育提供了直觀、具體的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抽象的德育理念。同時,思政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而文學作品中的復雜情節(jié)和多維人物塑造則為學生提供了鍛煉思辨和判斷力的場景,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正確的價值觀。
英美文學教學中蘊含的思政元素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礎上提出的,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概括。它包括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12個方面。這一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旨在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推動社會文明進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同理念。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得到深刻的體現(xiàn)和傳承。
以英國著名的民族敘事長篇史詩《貝奧武夫》為例,學生不僅僅是了解文學史詩的故事情節(jié),更是深入思考作品背后所體現(xiàn)的核心價值觀。從教學的角度出發(fā),貝奧武夫作為一個英雄人物,體現(xiàn)了愛國主義和英勇奮斗的精神。他為了鄰國的安寧,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最終為國家和民眾取得了勝利。這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yè)和英勇奮斗的價值導向。此外,貝奧武夫的舍生取義、為國為民奮斗的品質,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奉獻和責任的要求。他的英勇事跡成為學生在閱讀中的榜樣,激發(fā)著他們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貝奧武夫》中的故事情節(jié),關注其中體現(xiàn)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貝奧武夫的抱負、犧牲精神、對民眾的關愛,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xiàn)。當講述他在火龍肆虐時再次挺身而出,甚至最終以生命為代價拯救王國時,可以強調他的舍生取義,為國為民奮斗的英雄品質。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設計的講解,學生能夠從文學作品中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進而引導學生將這些價值觀融入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和外化。
二、思想道德修養(yǎng)
思想道德素養(yǎng)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了個體對于道德、倫理觀念的形成和修養(yǎng),以及對社會和個人價值觀的認識。具體而言,思想道德素養(yǎng)包括以下幾方面:道德品質,包括誠實守信、正直寬容、公正公平等道德品質,形成對善惡、美丑的敏感和判斷。思辨能力,能夠理性思考,善于分析問題,形成獨立的見解,并能夠接納不同的觀點。社會責任感:具有對社會負責的態(tài)度,關心社會問題,愿意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人文關懷:具備對人類文明、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關心他人的痛苦和幸福。自我認知:能夠深入了解自己的需求、價值觀和信仰,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標。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是思政育人的重要方面。文學作品中往往塑造了各種性格迥異、處境各異的人物,通過分析這些人物的行為和決策,學生可以從中汲取道德經(jīng)驗,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品質。同時文學作品常常通過錯綜復雜的情節(jié)、人物關系來展示多樣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在解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要運用批判性思維,形成獨立的見解,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作品中的人物往往經(jīng)歷成長和自我認知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對這些人物的觀察,反思自己的成長和價值觀,形成更為明確的人生目標。
以英國文學作品《呼嘯山莊》為例,通過這一作品,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人性的復雜性和社會中的不同價值觀。該小說通過對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等人物的描寫,展現(xiàn)了愛、仇恨、嫉妒等多種情感,引導學生思考人性的善惡、矛盾和紛爭。通過分析這些人物的思想道德品質,學生可以反思自己在面對復雜社會現(xiàn)實時的態(tài)度和選擇。同時,以美國文學經(jīng)典《理智與情感》為例,學生可以通過主人公的遭遇,了解理智與感情的平衡。小說中的艾琳和瑪麗安分別代表了理智和感情兩個極端,而她們的成長過程則呈現(xiàn)了一個平衡的理性與感性的狀態(tài)。學生在閱讀中可以對照自己的處境,思考在情感和理智之間如何做出明智的抉擇。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的同時,能夠逐漸形成對思想道德的深刻認識,培養(yǎng)自己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通過英美文學作品的研讀,學生將深入思考生活的意義,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積極奉獻的人生觀。
三、國際視野
國際視野是指個體對全球范圍內事物的認知、理解和看待問題的角度。具備國際視野的個體能夠超越本土的局限,關心和理解全球范圍內的文化、歷史、社會問題,并能夠在不同文化和國際環(huán)境中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合作。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已經(jīng)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英美文學作為一門學科,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學習,更是對英美社會歷史和文化的深度探究。通過學習這些文學經(jīng)典,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理解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態(tài)和思想觀念。
以英國文學巨匠奧斯卡·王爾德的《道林·格雷的畫像》為例,這部小說通過描述主人公道林·格雷的生活,深刻反映了19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淪喪。學生在閱讀這一作品時,不僅僅是體驗文學之美,更是對當時英國社會的深度思考。通過分析主人公的行為和周圍人物的描寫,學生可以了解到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的倫理困境,推敲社會道德的變遷。在美國文學方面,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一部具有深刻國際視野的作品。小說通過描繪主人公哈克與吉姆的冒險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19世紀美國南部社會的黑白種族問題。學生通過閱讀這一作品,不僅可以了解美國歷史中的特殊時期,還能夠思考種族、平等、人權等國際性議題。通過在英語教學中引入這樣的文學作品,學生能夠在語言學習的同時,感受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獨特之處。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國際事務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國際意識,使其具備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的能力。
總之,在??圃盒S⒄Z專業(yè)教學中,英美文學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不僅僅是語言技能培養(yǎng)的工具,更是思想道德、文化素養(yǎng)和國際視野的重要載體。通過深入分析英美文學教學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一課程體系中,思政的育人功能得以全面展現(xiàn)。英美文學教學中蘊含的大量的思政元素,通過深入解讀文學作品,學生在品味文學之美的同時,也得以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養(yǎng)。這種綜合性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成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英語專業(yè)人才,為其未來的社會角色扮演提供了堅實的內在支持。本文以英美文學為例探討了專科院校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期待課程思政不僅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更要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學科內容,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作者簡介:
寧瑤,1989年生,女,漢族,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思政育人。作者單位:湖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