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培育具有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上具有顯著作用。在融媒體時代,高校應通過大思政課建設推動思政課程轉型升級,并利用媒介融合的信息傳播優(yōu)勢,提升思政的親和力、時代感與吸引力,促進主流價值觀念的弘揚與傳播。為了強化大思政課的傳播和示范效應,文章基于融媒體視角,分析高校大思政課構建與實踐的意義,并從大思政課質量建設、融媒體平臺建設、思政實踐體驗活動實施以及高質量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幾個方面,探究高校大思政課構建與實踐育人的路徑,以期為相關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提供一定參考借鑒。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高校;大思政課
高校大思政課構建是一項具有較強系統(tǒng)性、復雜性的工程,具有多樣化的實踐路徑。《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高校應充分調動一切育人主體、發(fā)掘一切育人資源,形成強大育人合力。而媒體融合則向縱深發(fā)展為高校大思政課的構建提供了新思路,高校應促進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通過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智能化方式創(chuàng)新大思政課構建模式與路徑,讓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和關鍵領域,切實開辟“人人、處處、時時”科學的思政教育陣地,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1]。而面臨大思政課構建任務,部分高校未能順應融媒體時代潮流,對舊思路、舊方法仍有較強的依賴性,難以讓融媒體成為大思政課育人的重要陣地、載體與平臺。為了提高思政育人效果,高校應主動形成以融媒體為載體的“融媒體+大思政課”育人體系,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實。
一、融媒體視角下高校大思政課構建與實踐的意義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學生極易受到各類網(wǎng)絡新思想、新內容、新事物的影響?;ヂ?lián)網(wǎng)開放共享的特性,使融媒體時代信息呈現(xiàn)井噴式增長的態(tài)勢,海量的信息資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力與引導力。而大思政課建設契合大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基于融媒體時代特點創(chuàng)新大思政課內容與傳播渠道,能夠提升大思政課的傳播力、影響力與親和力,支持學生依托融媒體平臺進行思政學習,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二)扭轉思政教育的不利形勢,提升思政教育影響力
大思政課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質量建設能夠有效扭轉高校思政教育的不利形勢,推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入發(fā)展[2]。依托融媒體平臺,高校能夠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網(wǎng)絡云課堂、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實現(xiàn)資源優(yōu)化配置,促進優(yōu)質思政內容資源的立體化傳播,提高大思政課的教學質量。
二、融媒體視角下高校大思政課構建與實踐育人的路徑
(一)以立德樹人任務為內核,注重大思政課質量建設
構建大思政課要求高校增加課程難度與深度,提升大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與針對性,促進大思政課程向標準化、內涵式發(fā)展。在大思政課建設中,高校應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內核,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指導下,將正確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等融入大思政課,積極打造優(yōu)質思政品牌。
第一,高校應注重價值引導,在大思政課建設中嚴守底線、把準方向?!傲⒌隆?,應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高校要高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旗幟,在大思政課建設中注重知識育人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思政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促進思想價值引領和心靈浸潤浸染的相互嵌入、有機互融,促進優(yōu)質思政課產(chǎn)出[3]。
第二,高校應堅持以生為本?!皹淙恕奔磮猿忠匀藶楸?。高校要尊重大學生階段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搞清楚學生的思想困惑、認識誤區(qū)、理論難點、思想痛點究竟是什么。比如,四川農業(yè)大學團委以“青年能不能懂、青年接不接受、青年喜不喜歡”作為加強青年學生思政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在大思政課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將思政理論以更加具體化、具象化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三,高校應加強大思政課品牌建設與推廣。高校要把握大思政課構建的核心特質、內在邏輯與價值,從傳播學角度進行大思政課的整體規(guī)劃設計,推動“融媒體+大思政課”育人體系的構建,提升大思政課的傳播力、影響力與引導力。具體來說,華中科技大學在深入研究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相關講話與政策的基礎上,從傳播學視角考查了大思政課產(chǎn)品萌發(fā)、成型以及輸出整體過程,打造了“深度中國”大思政課,并形成了大思政課品牌示范效應,形成了“圈式漣漪”的波動改革效果。
第四,高校應促進思政課集約化、一體化管理。高校要增強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應用為大思政課建設提供技術支持與保障,將優(yōu)質思政課通過融媒體平臺集成,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信息化、集約化、一體化管理,有力支撐學生依托線上與線下兩個渠道開展思政學習。
(二)加強融媒體平臺陣地建設,創(chuàng)新大思政課育人渠道
在融媒體時代,學生信息獲取習慣發(fā)生顯著變化,傾向運用碎片化時間獲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信息資訊。這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高校要將融媒體作為大思政課育人價值落實的重要陣地、載體與平臺,有效整合官微、校報、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平臺,構建新媒體矩陣,促進思政育人渠道的創(chuàng)新。
第一,高校應加強融媒體體系建設,建立多功能“中央廚房”一體化采編平臺。為了促進大思政課建設與傳播,高校要打破傳統(tǒng)思維定式,通過一體化采編平臺建設,整合統(tǒng)籌調度、融媒調度、輿情應對、政務服務、公眾互動等功能,促進線上思政課建設流程革新,為線上思政課的建設與傳播提供技術支持與保障,有力支持思政課的多介質傳播。
第二,高校應根據(jù)平臺特點與傳播規(guī)律進行優(yōu)質思政課的創(chuàng)新呈現(xiàn)。高校應創(chuàng)新話語形態(tài)、呈現(xiàn)形態(tài)以及信息傳播手段,促進圖文、視頻、網(wǎng)絡直播等形式的整合,推出主題鮮明、富有內涵、生動活潑的優(yōu)質金課,將深刻的道理以鮮活、生動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生成學生喜歡聽、愿意聽的融媒體產(chǎn)品[4]。具體來說,南京師范大學團委聚焦團課知識體系建設,以青年的“身邊事”為切入口形成了系列團課產(chǎn)品,比如《挺膺擔當:中國青年答時代問》《走好我們自己的路——談一談“中國式現(xiàn)代化”》等,這些產(chǎn)品契合了融媒體平臺的特點和傳播規(guī)律,通過融媒體平臺獲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梢姡咝T谒颊n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融媒體時代學生信息獲取習慣的變化,主動生成視頻化、社交化、輕量化的優(yōu)質思政課,以“小課堂”激發(fā)“大活力”,提升思政工作效能。
第三,高校應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育模式,構建有態(tài)度、有溫度的創(chuàng)新性“融媒體+大思政課”育人體系,滿足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需求。在線下,高校思政課教師要高度重視課堂這個主渠道,轉變傳統(tǒng)“滿堂灌”的思政教育模式,強化大思政課的實踐性和互動性,促進案例式、議題式、探究式、互動式等教學模式的綜合應用,并通過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在真實情境當中深化理論理解,包括志愿服務、案例分析和社會調研等,將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突出學生在大思政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線上,高校應借助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愛課程等線上教學平臺開展課程思政教學,邀請名師打造短視頻課程,使學生能夠依托融媒體平臺隨時隨地開展思政學習,讓大思政課能夠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提升思政課的覆蓋面與輻射力;在線上線下混合中,高??梢赃\用云計算、人工智能、VR/AR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賦能思政課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積極開設虛擬仿真金課,實現(xiàn)虛擬情境與現(xiàn)實情境的有機結合,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感染力與沉浸感。例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手段構建線上互動平臺,實現(xiàn)跨地域和跨學校的思政金課資源共享和交流,拓寬學生知識視野。
(三)開展思政實踐體驗活動,促進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社會實踐金課是大思政課的主要類型。在融媒體時代,加強大思政課建設需要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在社會實踐場域與實踐教學緊密相連,構建“場館里的大思政課”“行走的大思政課”等??梢?,高校不僅要用好思政小課堂,也要充分運用社會大課堂,轉變社會實踐流于表面的問題,使學生在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思政實踐體驗活動中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5]。
一方面,高校應將“融”平臺融入滲透到社會實踐體驗活動宣傳、組織、總結等全過程,支持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轉化。一是要運用融媒體平臺進行活動主題宣傳,展現(xiàn)活動價值,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思政實踐體驗活動中;二是要運用信息化師生交互平臺促進活動組織,支持學生運用移動智能終端,在活動前了解活動內容與要求,在活動中上報活動進程,切實在實踐中深化理論認知;三是要運用線上直播課、短視頻比賽等形式促進活動成果展示與經(jīng)驗分享,引導學生立足實踐進行理論升華。
另一方面,高校應用好社會大課堂資源,緊緊抓住學生成長成才的迫切需要,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思政實踐體驗活動。具體來說,中山大學團委按照“需求清單化、結對項目化”的思路,加強與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團組織的合作,開展了“繁星計劃”“筑夢計劃”等一系列學生實踐活動,充分利用“社會的課堂”實現(xiàn)了學校所長、學生所能與地方所需的緊密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構建高質量思政教育隊伍,提供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撐
建設高質量大思政課,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尤為關鍵。高校要積極構建“思政名師+時政熱點+思政育人”工作體系,結合融媒體時代思政工作特點,以大思政課建設為核心,加強思政教育隊伍建設。
第一,積極開展培訓教育活動,促進思政教育隊伍結構的優(yōu)化。高校應圍繞社會熱點設置學習主題與研討話題,定期開設相關課程、專題培訓,組織網(wǎng)絡教育活動,積極培育、逐步形成思政教育名師群體,并促進網(wǎng)絡評論員隊伍、網(wǎng)絡文化建設管理隊伍等的建設。在培訓教育活動實施中,高校要帶領思政教師深入思索建設大思政課的時代意義和使命擔當,貫徹學習新時代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的規(guī)律與方法,激勵思政教師自覺肩負起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使命,培育政治可靠、熟悉網(wǎng)絡語言特點和規(guī)律的高質量、專業(yè)化思政教師。比如,高??梢蚤_設大講堂、講座課、宣講課等思想政治理論課,邀請黨政領導、行業(yè)模范等深入講解大思政課建設方式方法,使教師在問與答、講與演、知與行的真實互動中提升思政能力與專業(yè)水平。
第二,開展大思政課教學技能大賽等活動,使思政教師在備課、教學、比賽等流程中把握大思政課建設對自身的要求。比如,高??梢試@“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設計教學技能大賽活動,使教師以數(shù)字化為“主攻方向”進行教學設計與教學演示,制作并應用VR數(shù)字教學模型打造沉浸式體驗課堂,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與沉浸感。
第三,加強大思政課構建實踐和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做到用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實踐豐富理論。高校思政教師要加強調研,及時總結、梳理在實踐中形成的大思政課構建經(jīng)驗,立足實際探究進一步發(fā)揮融媒體平臺價值的路徑,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與規(guī)律建設大思政課,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內涵式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四,與企業(yè)聯(lián)合開展教育培訓,運用跨學科交流研討更新教師思政教育理念。高校方面應和企業(yè)、研究機構建立深度合作,引入行業(yè)專家參與到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當中,對大思政課的現(xiàn)實案例和前沿理論進行豐富。同時,也應鼓勵思政教師在行業(yè)專家引領下開展跨學科交流,將藝術、歷史等學科知識融入思政教育,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和綜合性,讓學生能夠在多元視角下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價值,培養(yǎng)具有寬廣視野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結束語
當前,以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受到融媒體等傳播手段的巨大沖擊,迫切需要高校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促進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積極打造大思政課,以全面提升思政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高校應堅持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內核,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在大思政課優(yōu)質內容建設、學習形式創(chuàng)新、學習效率提升等方面的優(yōu)勢,逐步構建“融媒體+大思政課”育人體系,依托融媒體平臺,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信息化、集約化、一體化管理,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陳鳳莉,周圍圍.高校共青團著力打造大思政“金課”引領大學生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挺膺擔當: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綜述[J].中國共青團,2024(7):23-26.
[2]師秀芳.融媒體視角下高職院?!按笏颊n”提升學生主體意識的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8):198-200.
[3]潘青,張健.基于“金課”目標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探賾[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4):103-108.
[4]周美霞.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實踐限度和優(yōu)化進路[J].常州工學院學報,2023,36(6):80-86.
[5]李海濤,劉行.融媒體賦能高校構建“大思政”格局的策略探索:以河南工業(yè)大學為例[J].傳媒,2022(22):82-84,86.
作者簡介:喬丹(1990— ),女,漢族,河北邢臺人,廣州華夏職業(yè)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