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根據小學數學課程的學科特色和基本理念,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工具和資源,可構建高效的生本課堂。文章旨在解析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實施路徑,并詳細闡述了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多重應用價值。在課程引導、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情境模擬、師生互動交流等多個層面,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有機融合相得益彰,為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效率;信息技術
一、引言
信息技術是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新型教學模式的重要資源。鑒于小學數學學科具有系統(tǒng)性、抽象性、邏輯性等特點,教師應重視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應用價值。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可以為教師提供與學情適配的信息資源,快速活躍課堂氛圍,有效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但是,教師在運用多媒體課件、移動客戶端軟件等信息技術資源時,容易忽略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評價方式的統(tǒng)一性,從而限制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實現動態(tài)化教學
信息技術是小學數學課堂實現動態(tài)化教學的重要工具。鑒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活動實施、教學評價等環(huán)節(jié),應將學情信息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異,作為動態(tài)化調整教學策略的依據[1]。需要注意的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有機融合,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二)提高資源利用率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學資源浪費的情況比較普遍,并且課堂教學效率、學習質量并不一致。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呈現出動態(tài)化、互動性等特征。信息化教學模式鼓勵教師和學生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料。智能化信息技術工具或者學習軟件,可以根據學情信息和課程的教學進度,為教師、學生、家長推送系統(tǒng)通知。教師可以將待完成的教學任務和相關資料同步共享至云服務器??傊畔⒓夹g工具可以顯著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2]。
(三)突破時空限制
突破時空限制,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信息技術可以輔助教師構建、引入新型教學模式。信息技術有助于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學生提供非常豐富的信息資源。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圍繞具體的課程教學內容,全面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問題反饋情況[3]。在線上和線下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感興趣的信息資料,有針對性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則可以遠程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學生和家長推薦拓展性學習資料。
(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方法
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并不能有效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在信息技術和資源的支撐下,教師可以有效應用創(chuàng)新的、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新型教學模式[4]。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價值,集中體現在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拓展教學/學習資源、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方面。將信息技術引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助于教師實現情感陶冶、實踐鍛煉、自我認知等方面教育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
三、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路徑
(一)創(chuàng)新課程引導,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設計課程引導環(huán)節(jié),從而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應結合數學學科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在課程引導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素材,如圖文、動畫、短視頻、幻燈片等,與熱身小游戲、生活情境導入活動有機融合[5]。
以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購物”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課程內容劃分成“買文具”“買衣服”“小小商店”三個課時。在每個課時的課程引導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動畫片,將有趣的動畫角色擬人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細心聆聽每個動物角色說出的數字。對于低年級小學生,教師應運用生動直觀的視覺呈現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在“小小商店”的信息化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米奇、米妮等常見的動畫角色,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并計算出米奇和米妮想要在商店中購買的物品的總價。在課程引導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為動畫角色配音,運用在線錄音工具、音頻播放器等信息技術資源,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購物”主題下,學生可以了解不同物品的單價、總價和購買數量之間的關系。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小學生可以快速調動感官感知、收集信息,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數字分享出來。這種方式可以訓練學生在買文具、買衣服等購物場景中,正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應當注意的是,在課程引導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觀察學生是否可以準確提取數學信息,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將多媒體素材、計算機軟件作為數學學習的工具。
(二)展示幾何模型,構建空間思維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圖形與幾何”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發(fā)展空間觀念、幾何觀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依據。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直觀展示幾何模型,幫助學生逐步構建空間思維。幾何模型是小學生從直觀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重要工具。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幾何模型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解封閉圖形、幾何圖形的邊長、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等學習內容。
以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周長”教學為例,教師應引入豐富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周長的概念,以此讓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在“量一量”“測一測”等數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計算機軟件,積累不同幾何圖形的周長計算活動經驗,并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探索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總結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規(guī)律。教師可以運用學習通、云課堂等計算機軟件,為學生直觀展示長方形,并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或者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展示幾何模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教材上的抽象數學公式抽離出來,仔細觀察長方形是不是封閉圖形,并比較長方形的長和寬,根據長方形的基本性質,將長和寬分別計算兩次,即可得到長方形的周長。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幾何模型,是協(xié)助學生構建空間思維的新型教學方法。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對幾何模型的觀察和分析結果,適當調整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類問題的設置難度。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積累幾何學習經驗的過程中,逐步將抽象的計算公式與幾何圖形對應起來,并將其看到的幾何模型作為發(fā)展空間思維的工具。教師應根據三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儲備情況,適當運用參數可調整的幾何模型繪制軟件,如MATLAB,讓學生在觀察、發(fā)現問題時可以快速構建空間思維。
(三)模擬多元情境,突破教學難點
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學習任務更加生動直觀。教師可以運用微課、思維導圖等教學資源,模擬多元化的教學情境,與學生共同突破教學難點。在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教師應將課程教學內容以可視化、動態(tài)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激勵學生挑戰(zhàn)自我,幫助學生提高認知水平。在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學生可以發(fā)散思維,將數學知識運用于探究性學習任務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本節(jié)以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運算律”教學為例,詳細闡述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的模擬過程。
1.模擬生活情境
學生對不同類型的文具并不陌生。在“買文具”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動畫等信息資源,模擬生活情境,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扮演文具店的店長和消費者。教師可以預設:文具盒有兩種顏色,藍色的一個12元,粉色的一個8元;鉛筆一根2元;筆記本一本4元。在播放情境動畫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觀察細節(jié),將動畫中人物角色的對話簡單摘錄下來,并與教師的預設條件對比,將不同的文具價格圈出來。學生可以在線上學習平臺上重復觀看多媒體動畫,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為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選擇小組競賽或者搶答等形式,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將動畫中與教師預設條件不符的角色、對話內容復述出來。在模擬生活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和同學的生活經驗,將文具店中不太合理的價格篩選出來。
模擬生活情境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信息化載體。教師可以運用動畫播放器、線上學習軟件等信息資源,幫助學生鞏固買文具情境中涉及的加法、乘法計算知識。在模擬生活情境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按照生活經驗,自主選擇想要購買的文具,并計算出總價格。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提升知識應用能力。
2.模擬問題情境
借助信息技術模擬問題情境,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重要載體。教師可以將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率等作為引領學生掌握算理和算法的重點學習內容。教師可以選用遞進式的問題探究順序,客觀診斷學生的實際學情,判斷其與課程教學目標是否存在較大差距。
問題一:如果把算式16×500-200÷50的運算順序改成先算減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則原算式可以變?yōu)椋ǎ=馕觯簩W生在理解五個運算律的基礎上,應結合四則混合運算的基本順序,自主判斷減法、乘法和除法的優(yōu)先級,若需要提高優(yōu)先級,則需要加括號,將原算式變成16×[(500-200)÷50]即可。
問題二:判斷算式120÷(12+8)×5與算式120×5÷(12+8)的結果是否相同。解析:學生可以結合交換律、結合律在乘法、除法中的使用順序,計算兩個算式的結果,驗證算式中乘除符號變化位置是否影響結果,答案是相同的。
問題三:一列火車穿過530米的山洞需要40秒,穿過380米的山洞需要30秒,火車每分鐘行駛____米。解析:學生可以根據火車通過不同長度的山洞時的總距離,除以總用時的方式計算。應當注意的是,其行駛的路程需要包括火車的自身長度。學生應注意單位是否統(tǒng)一,列出算式為(530米-380米)÷(40秒-30秒)=15米/秒=900米/分鐘。
教師在模擬問題情境時,可以將上述問題轉換成可視化的圖像或者動畫,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例如火車過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探究與學習興趣。
(四)加強師生交互,提升課堂效率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信息技術可以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信息交互力度,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諧的師生關系與優(yōu)質的課堂氛圍,是影響數學課程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全面獲取學情信息,并動態(tài)化調整教學進度和任務難度。在接收到學生的問題和反饋信息時,教師應與學生溝通交流,在不影響教學進度的前提下,為學生解答困惑和問題。
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分數乘法”教學為例。在此課程前,學生已經理解并掌握了分數的意義,并初步具備了將分數、整數、小數之間的關系作為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知識基礎的能力。但是部分學生仍然容易混淆分數的運算規(guī)則和方法,因此,教師應運用信息技術工具,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或者參與教學評價的信息反饋環(huán)節(jié)。
在理解“分數與倒數”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容易將乘積是1的兩個因數混淆,互為倒數的兩個數都是分數,教師可以將其運用在分數混合運算的實際問題之中。部分學生在通分、約分的過程中,并未有效運用分數乘整數、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信息交互的過程中,需要將上述情況作為調整教學活動的依據。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分數乘法的意義。
例:甲數的2/3和乙數的4/5相等,則甲()乙。
解析:當學生看到相等關系時,則可以聯想到分數兩個因數互為倒數的關系,但是也可以運用其他的解題方法。學生可以將兩個分數化成近似的小數,利用相等關系,反向推算出甲大于乙。
學生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可以運用云課堂、學習通、微信等信息技術工具,與教師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交流。教師則需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或者質疑。當學生與同學交流討論得不出結果時,應及時向教師求助。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信息技術工具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溝通互動的橋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信息技術是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重要工具。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動態(tài)化教學,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并持續(xù)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方法。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應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設置課程引導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思維,模擬多元情境破解教學難點,加強師生交互,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林培川 甘肅省臨洮縣第二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張福民.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31):107-109.
[2]吳軍強.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科學應用[J].家長,2023,(30):59-61.
[3]于功山.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28):29-31.
[4]王傳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3,(31):66-67.
[5]馮常兵.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3,(2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