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慶豐(1978— ),男,河南溫縣人,溫縣教育局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英語教學。
[摘 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碎片化、離散化和淺顯化等問題。本文介紹了中國傳統(tǒng)故事融入英語課堂的路徑,即理清故事情節(jié),提升思想認識;挖掘故事內(nèi)涵,揭示深刻寓意;匯聚故事焦點,分析沖突原因;展現(xiàn)故事視角,達成教學目標;比較語言特點,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 故事教學;文化自信;傳統(tǒng)文化;英文故事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英語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提出了具體要求:“能夠了解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fā)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比欢谌粘=虒W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在英語課堂上普遍存在碎片化、離散化和淺顯化等問題,教法學法單一,課堂沉悶無趣。多數(shù)教師在授課時只是單純地進行英語基礎知識的講解,即使語篇偶爾涉及中國傳統(tǒng)故事,也只強調(diào)知識點和語法本身,并沒有根據(jù)語篇內(nèi)容挖掘文化內(nèi)涵,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和審美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掌握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引入中國傳統(tǒng)故事的正確方法,打造溫潤的、鮮活的、有生命力的英語課堂。
一、梳理故事情節(jié),提升思想認識
故事指的是一些前后相隨的原始事件,情節(jié)指的是作者敘述出來的事件。也就是說,故事僅僅是素材的總和,如同尚未烹飪的食物無法下咽,未經(jīng)敘述處理的故事素材不可閱讀;情節(jié)訴諸話語組織,顯現(xiàn)為某種類型的文本。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可以呈現(xiàn)精彩的故事內(nèi)容,傳遞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引發(fā)讀者的共鳴。在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jié),把握故事主線,理解情節(jié)之間的邏輯關系,并通過各情節(jié)之間的轉(zhuǎn)折點體會作者的傾向,提煉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從而提升思想認識。
以人教版《英語》九年級課文Full Moon, Full Feelings為例,文章講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梳理故事情節(jié),就是要帶領學生梳理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尾和結(jié)局。高潮部分是多重矛盾的碰撞,也是故事情節(jié)的轉(zhuǎn)折點,更能凸顯人物品質(zhì)。因此,把握高潮尤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結(jié)尾不同于結(jié)局,結(jié)尾可能是真相,也可能留有懸念讓人去回味和想象;結(jié)局意味著真相大白。就故事而言,嫦娥飛到月亮上是結(jié)尾,從此后羿與她天各一方永世不復相見則是結(jié)局。
二、挖掘故事內(nèi)涵,揭示深刻寓意
優(yōu)秀傳統(tǒng)故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幫助學生理解故事中的深刻寓意是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巧妙設問,引導學生不斷歸納提煉,挖掘故事背后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依次提問:(1)What is the main plot? What are the main conflicts? (2) What is the main character like when dealing with conflict? (3) Why do the main character and the story become household words in China?
以人教版九年級課文Sad but Beautiful為例,文章用三個段落分別介紹了作者聽《二泉映月》的感受、阿炳早期及晚期的生活介紹,以及阿炳作品對后世的影響。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為什么文章的題目叫Sad but Beautiful:僅僅是曲調(diào)sounds beautiful,以及背后所傳遞的情感使人感到sad and painful嗎?How is the Sad but Beautiful reflected in the whole article? 為降低難度,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填表來分析。
[ Sad Beautiful Paragraph 1 The music itself The history of Erquan Yingyue Paragraph 2 Abing’s experiences later Abing’s early life Paragraph 3 The works are rarely preserved. It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
經(jīng)過分析,學生就可以理解文章題目所表達的真正含義,這也是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此刻,教師可以通過“What do you think of Abing and his works? If you were him,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the people today?”的追問來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故事深層含義的能力。故事中的人物具有鮮明的特點,他們的經(jīng)歷和人格魅力對后世影響深遠,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對中國傳統(tǒng)故事的內(nèi)涵挖掘,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
三、匯聚故事焦點,分析沖突原因
故事焦點在于其中的沖突,沖突則隨著情節(jié)而發(fā)展。教師授課時通過故事導入,帶領學生沿著故事情節(jié)進入文本,在沖突處停頓引導他們就沖突展開討論,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代入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下面以展示型問題和參閱型問題為例進行具體描述。
展示型問題在詢問形式上通常用what、when、who和how等詞進行提示,這樣學生能夠根據(jù)問題的引導分析故事情節(jié)的矛盾沖突。教學時,教師通常圍繞故事的內(nèi)容進行問題設計,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從故事本身的情節(jié)中分析矛盾沖突的關鍵。
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級課文Yu Gong Moves the Mountains中,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對愚公一家的出行造成了阻礙,這是人與自然的矛盾;愚公身單力薄、年老體衰,面對移山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是人與自我的矛盾。為了讓學生把握這些矛盾沖突,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
What problems did he face?
How did he deal with the problems?
Who helped him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end?
通過此類問題,學生就能在閱讀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把握故事發(fā)展的主線。
參閱型問題在詢問形式上主要以why、how等詞進行提示,要求學生結(jié)合故事發(fā)展主線、情節(jié)和沖突,進行分析、提煉和總結(jié),最終得出相應結(jié)論。
仍以Yu Gong Moves the Mountains一文為例,面對他人的質(zhì)疑,愚公說:“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一情節(jié)進行提問:Why did Yu Gong keep on digging day after day and year after year?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有學生回答:Because he wanted to prove everything is possible unless you try to make it happen。還有學生回答:Because he wanted to move the gods and let them to help him in the end。
顯然,如此設問,有助于學生理解愚公的決心以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生態(tài)度。
四、展現(xiàn)故事視角,達成教學目標
通過不同視角的分析人物,學生就能對故事的發(fā)展有更深的認知。授課時,教師應帶領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來把握人物特點,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結(jié)合故事的教育意義,啟發(fā)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一步步達成教學目標。
(一)學生從他人視角進行述評
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故事人物的內(nèi)心,沉浸式感知故事的發(fā)展。這樣可以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加深他們的情感認知,強化他們的情感共鳴,從而加強他們對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
繼續(xù)以Yu Gong Moves the Mountains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人群的視角分析愚公的決定。例如,關于What is Yu Gong like in the eyes of those around him?這一問題,答案可能有Tenacious、Ambitious、Fresh、Stubborn、Stupid等等。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樣的,因此,愚公在他的孩子、妻子、鄰居以及天神眼中也是不一樣的。顯然,這樣的人物才是真實的、立體的、豐滿的。
(二)學生從本人視角進行述評
學生從本人視角對故事進行評價,代入感會更強。因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和作者隔空對話,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教師要善于總結(jié)優(yōu)秀作品中人物身上的人格魅力,這樣有助于利用故事本身升華學生的思想認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這樣,在講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還同時達成了課程思政目標,一舉兩得。
例如,在Mulan Joins the Army 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學生本人的視角提出以下問題: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Mulan?由于問題本身就已提示學生要從自己的立場出發(fā)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地形成自己的觀點:I think she is responsible because he helps the people in the war。或者I think she is brave because she fights with the bad。又或者I think she is kind because she took his father’s place to join the army。
五、比較語言特點,增強文化自信
漢語博大精深,特別在描寫和抒情方面會用到各種修辭手法。翻譯的原則是信、達、雅,三者同時也是三個不同的層次,“達”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之上,“雅”則是同時建立在“信”與“達”的基礎上。很多時候,“雅”最難做到。學生在閱讀中文版的中國傳統(tǒng)故事時,不僅能感受漢語本身的語言美,而且能更好地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分析比較英語和漢語的語言特點,增強文化自信。
仍以Mulan Joins the Army為例,文中有這樣一段動作描述:
On hearing that Mulan will soon be home,
Her younger sister makes up to add charm.
On hearing that Mulan will soon be home,
Her younger brother butches pigs on the farm.
教師可以圍繞這一段描述進行提問:Which sentence in Mulan’s poem can correspond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actions of these two people?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很快就回答:“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阿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學生通過對中英文的比較發(fā)現(xiàn),中文不僅交代了兩個人與木蘭的關系,更形象地展現(xiàn)了家人知道木蘭返鄉(xiāng)時的喜悅心情,給人一種真實的畫面感,而這些是英語所表達不出來的。通過對比,學生就能更好地感受漢語的簡潔美、節(jié)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六、結(jié)語
總之,將中國傳統(tǒng)故事融入英語課堂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發(fā)展學生跨文化理解能力。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共鳴,從而可以提高他們的英語閱讀和表達能力,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發(fā)展他們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也就是說,將中國傳統(tǒng)故事融入英語課堂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還能促進他們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掌握中國傳統(tǒng)故事融入英語課堂的有效方法,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使他們認識到繼承并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培養(yǎng)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和崇高使命感的時代新人,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國際傳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陸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及策略[J].英語教師,2022,22(5):171-173.
[2]武愛云.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2021(46):190-191.
[3]盧迪.初中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融入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22.
[4]程瑞梅.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初中英語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1(9):41-42.
[5]范亞軍.高職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提升途徑[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5):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