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其文化傳統(tǒng)、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充分肯定。新聞媒體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者與推動者,堅定文化自信,既是實現(xiàn)自身科學發(fā)展的立身之本,也是踐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的要求。新聞媒體若不堅定文化自信,輿論引導效果就會打折扣。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需要抓好切實可行的著力點。
關鍵詞:新聞媒體 文化自信 輿論引導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認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建設者與有力推動者,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既是實現(xiàn)自身科學發(fā)展的立身之本,也是踐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的要求。
新聞媒體不講文化自信,輿論引導效果令人堪憂
2016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1周年紀念日,里約奧運會賽事正在進行中。然而,影視明星王寶強此前一天凌晨自曝離婚聲明的一條微博,連續(xù)數(shù)日引發(fā)國人圍觀,媒體大量報道甚至蓋過奧運風頭,與抗戰(zhàn)勝利日的冷清氛圍反差鮮明,讓人不免有“主流媒體邊緣化,邊緣媒體主流化”之嘆。主流媒體代表主流文化與主流價值觀,歷來為新聞輿論風向標,故稱“議題設置媒體”。王寶強離婚的娛樂效應,竟使新聞媒體議程設置功能跑偏、主流媒體輿論風向標失靈,這是媒體浮躁的表現(xiàn)。老報人范敬宜先生曾經批評說:“媒體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雹傥幕笔В幕孕女斎粺o從談起。新聞媒體不講文化自信,輿論引導必然令人堪憂。
歷史表明,缺乏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也就失去了“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新聞媒體必須走在前列,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否則,難免被網民情緒牽著鼻子走而成為“網民的尾巴”,尤其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媒體時代。
這些年,每逢雨季城區(qū)受災就有新聞媒體帶著刻板成見,跟風吹捧所謂的百年前德國人設計青島排水系統(tǒng),而無視“青島排水,中國制造”的客觀事實,對堪稱排水系統(tǒng)經典之作的江西贛州福壽溝則置若罔聞。如熱炒子虛烏有的“不管你身處何方,美國政府和軍隊都是你強大的后盾”美國護照,以及簡單對比中外地鐵上乘客表現(xiàn)(外國人愛讀書而國人玩手機)等,也是媒體受網民情緒左右罔顧事實、妄自菲薄使然。雖說報道主觀而膚淺,卻因病毒式傳播而蠶食著國人的文化自信。就這樣,有的新聞媒體除在新聞傳播活動中自愿充當“網民的尾巴”,還不自覺地淪為西方在華推行文化侵略、精神殖民的“二傳手”。
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訪美時明確指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fā)生戰(zhàn)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敝袊鐣茖W院學部委員程恩富研究員認為,“中等收入陷阱”實際上并不成立,它是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在拉美地區(qū)鼓吹新自由主義并把拉美經濟搞亂后杜撰的一個概念。②如今,諸如此類似是而非之說又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混淆視聽,從不同角度動搖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摧毀國人文化自信。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布坎南有個判斷:中國改革開放實踐依據西方經驗可能“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卻管用”。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有的新聞媒體不肯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方面下真功夫,所以難以做到用專業(yè)精神、正確邏輯引導人們進行理性思考。
缺乏文化自信在輿論引導上的突出表現(xiàn)
新聞媒體缺乏文化自信,難免對早已認準了的正確事情失去“長期堅持、永不動搖”的定力與耐心,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也會大打折扣,并且更為突出地表現(xiàn)在輿論引導工作中。
一是人云亦云,不辨是非。新聞媒體肩負輿論引導職責,本當理直氣壯地澄清謬誤、明辨是非,但有時并未守土盡責?!渡蜿柧用窦抑卸顼溩羽W 整個陽臺掉下樓》《一游客看風景眼球轉動太快 致視網膜脫落》《成都男子爬樹偷窺女鄰居被判強奸罪獲刑一年》之類虛假報道屢見不鮮,就是個有力證明。
新聞媒體人云亦云和不辨是非還可能使輿論引導走向反面,無意中帶來美化歐美、自我丑化的負面效果。譬如,談到創(chuàng)新有的新聞媒體刻意放大華人在美國靠“三刀”(菜刀、剪刀、剃頭刀)發(fā)家,盲目為美國“三片”(薯片、大片、芯片)或“三果”(伊甸園禁果、“啟發(fā)牛頓發(fā)明萬有引力定律”的蘋果、喬布斯“蘋果”)點贊,折射出文化自卑心態(tài)。這既違背常識,也不符合文化比較研究邏輯,因為文化比較不能簡單歸結為高下優(yōu)劣之分,而應“使我們認識它們的豐富多彩,認識它們的價值,認識它們在人類發(fā)展中所占的地位。”③
事實上,人們對美國“三果”津津樂道,卻忽視了伊甸園禁果不過為基督教世界一個傳說,牛頓因蘋果落地而發(fā)明萬有引力定律也是“早已過時了的傳聞”,我國科技史家杜曉莊先生20多年前曾專門撰文打假。④至于喬布斯的“蘋果”,近年來有人刻意模仿“李約瑟之問”命名了一個“李光耀之問”:“為何蘋果手機不是在中國發(fā)明的?”⑤此問通過主流媒體廣為傳播,雖說初衷仍為尋找破解“李光耀之問”路徑,但本質上還是文化自卑心理在作怪。我們并不否認,包括蘋果手機在內的諸多高新發(fā)明都在國外,但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驅動后來居上,也是有目共睹的,“盡管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不是在中國發(fā)明的,最好的核心處理器也不是在中國,但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把計算變成公共服務的國家,這對將來二十年、三十年的發(fā)展,乃至對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雹捱@才是需要新聞媒體以高度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多多益善傳播的正能量。
二是創(chuàng)新乏力,跟風模仿。主要表現(xiàn)在玩文字游戲和簡單拿來主義。關于玩文字游戲,一個典型案例是有些主流媒體,至今仍好以“中國智造”取代享譽世界的“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可謂自毀長城,恰恰暴露其對歷久彌新的“中國制造”品牌缺乏應有的文化自信。⑦
美國記者薩拉·邦焦爾尼曾經專門做過實驗,決定一年不用Made in China任何產品,結果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做到而不得不使用如初。她根據親身經歷寫成文章《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后來又出版了同名著作,在太平洋彼岸引起巨大反響。⑧“中國制造”海外影響力可見一斑。目前,我國正通過實施“一帶一路”戰(zhàn)略和“中國制造2025”計劃,向世界制造強國邁進。善待“中國制造”就是講好中國故事,新聞媒體應有此高度文化自覺。
關于簡單拿來主義。在歐美地區(qū),每個國家必有一兩家發(fā)揮輿論風向標作用的新聞媒體引導輿論,如美國《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等,其他媒體則根據其議題設置跟進報道。香港《文匯報》鄭若麟先生觀察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尚無一家風向標媒體,國內很多媒體和新聞人都是“看著FT(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報道去寫他的外國報道和中國報道”?、釃鴥刃侣劽襟w唯FT馬首是瞻,不啻充當西方在華推行文化侵略、精神殖民的“二傳手”,何談文化自信與輿論引導?當然,更多的跟風炒作是有的新聞媒體出于收視(聽)率、發(fā)行量、點擊率等自身利益考量,主動放棄輿論引導職責使命,踩紅線破底線,使得有償新聞、虛假報道、低俗之風、不良廣告有禁不止。
三是用力過猛,有宣無傳。用力過猛源于自信欠缺,表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中就是“你想說的都說了,我想知道的你都未說”,傳者與受眾無法同頻共振,即有宣無傳。
以典型報道為例。新聞媒體報道先進人物典型有種傾向,即“生前不聞,死后新聞”。因為報道對象無法開口,新聞媒體作為代言人便將好話說盡,用力塑造“高、大、上”的“完人”,卻不知“不完滿才是人生”(季羨林先生語)。用力過猛,看似“完美”塑造典型,實則成功將其毀滅給人看。筆者撰寫此文時,適逢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各在聚焦一人,受眾反應與傳播效果卻反差懸殊:前者通過江西主流媒體及其新媒體平臺力推新近病逝的省委第三巡視組組長李泉新,后者則關注26歲上海姑娘張麗君,她婚后不到一年懷孕五個月時查出身患胰腺癌晚期。
2016年8月中旬,《江西日報》、江西廣播電視臺同日推出追記李泉新同志的連續(xù)報道。江西衛(wèi)視新聞官微連續(xù)推送的《他用擔當詮釋忠誠》《帶您認識能有效發(fā)現(xiàn)問題的“泉新工作法”》《自身硬的“打鐵匠”》三篇文字版報道中,后兩篇都只有40多人閱讀,無點贊和留言,雖說首篇讀者520余人,但僅見兩個網民留言,包括逝者生前故友劉金勝記者。此役由主流媒體集中兩三天報道完畢便戛然而止,網上網下始終未形成有效互動,網民受眾甚至“呵呵”一下的興趣皆無。其實,李泉新身上不缺鮮活故事,不乏可親可敬一面,有劉金勝記者留言為證:“北大才子,一身正氣,卻又溫潤如玉,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對泉新主任多了一份欽佩和親切……后來,泉新主任成了省紀委常委,進而成為巡視組組長。每次因公見面,依然如兄長般主動招呼、詢問,不曾有些許生分?!钡髁髅襟w還是以習慣思維把他塑造成了不近人情、不食人間煙火者,甚至在“病重住院時,拔掉輸液針頭,趕往巡視一線”,明顯用力過猛、目中無人,沒把故事講好。
更多人關注張麗君,是觀看了當?shù)仉娨暸_為她拍攝的醫(yī)療紀錄片《愛》,以及網民“虎皮媽”2016年8月8日在個人微信公號推送的觀后感《愛,就是在絕望里,依舊成全彼此最好的樣子》等開始的?!盎⑵尅蔽恼卤慌笥讶Υ罅哭D發(fā),迄今有29278位網民閱讀,點贊339次,精選留言46條。另一條由“上海全知道”8月17日跟進微信《愛的奇跡——〈人間世〉感動無數(shù)人的上海姑娘張麗君回來啦!》,閱讀量迅速飆升“10萬+”,網民點贊1947次,精選留言99條,滿滿都是感人至深的正能量。人們關注張麗君的熱情持續(xù)升溫,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已然良性互動,相關信息呈裂變式傳播擴散。
海明威說:“所有人其實是一個整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為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張麗君向死而生的故事,就達到了引人共鳴之效,因為擊中了網民受眾的痛點,即“虎皮媽”文章所說:“誰能保證一生幸福?誰能保證一生不抽到爛牌?可貴的是,這個故事除了觀眾感受到對命運無常的恐懼,更增長了心底對愛和生命的信念,相信千瘡百孔的人生里,總有一點陽光值得我們拼盡全力去爭取。”除了《愛》的主創(chuàng)人員致力于用真情打動人外,“虎皮媽”等又接力用真情感染了更多網民,共同為生命謳歌,激發(fā)了人們共鳴。
國家權威機構最新發(fā)布數(shù)據顯示,我國網民總數(shù)已逾7億之眾,互聯(lián)網早已成為新聞輿論工作主戰(zhàn)場。新的形勢需要新聞媒體自覺適應新常態(tài),樹立高度文化自信打好主動仗,繼續(xù)開創(chuàng)新聞傳播與輿論引導工作新境界。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著力點
沒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則無從談起,新聞輿論工作難免跑偏甚至誤入歧途。新聞媒體如何堅定文化自信?筆者認為有兩個著力點: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與時俱進,與世偕行。
新聞媒體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會有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和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高度文化自覺。否則,在工作實踐中迷失自我和前進方向是早晚的事,2015年“全國兩會時間”《穹頂之下》視頻病毒式傳播的教訓就極為深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xiàn)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所以,新聞媒體還要用中國崛起的成功實踐,去驗證西方學說理論的正確性。用西方邏輯對中國指手畫腳,或者說喋喋不休炒作學術討論范疇的“李約瑟之問”“李光耀之問”和“三大陷阱”,用一種自卑心態(tài)和外人質疑口吻作自我否定,非但不合時宜,缺乏建設性,而且誤導輿論。
當然,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與樹立文化自覺,并不是說要放棄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與堅定文化自信雙管齊下,才是新聞輿論工作前進方向。同樣是堅持問題導向,新聞媒體為何不多來些“富蘭克林·金之問”“利加喬夫之問”呢?⑩同樣是闡釋中國實踐,為何不多推介“張載命題”“費孝通主張”,而非要落入外人設置的“陷阱”?{11}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歷來是國人固本開新的力量源泉,新聞媒體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這份文化自信。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就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常常引經據典,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用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用中國方法談“中國方案”,彰顯著高度的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還需要新聞媒體與時俱進、與世偕行。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時代在發(fā)展,世界在前行,新聞媒體豈能空談文化自信而固步自封?只有與時俱進、與世偕行,才能不斷增強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創(chuàng)造性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目前,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相互排斥現(xiàn)象仍未得到有效扭轉,唱衰傳統(tǒng)媒體與貶損新媒體之聲不絕于耳,而忽視了全球范圍內媒體融合大趨勢。傳統(tǒng)媒體自我定位為宣傳工具而非新聞傳播平臺,長期固守傳統(tǒng)話語體系高高在上,網絡媒體謠言滿天飛,標題黨誤導輿論等等,也使得一些媒體輿論引導工作長期游走于低層次境界,未能緊跟時代步伐。
與時俱進、與世偕行,需要新聞人加強學習,不斷獲得新知與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以適應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需要。否則,無法及時掌握各行各業(yè)新動態(tài),導致新聞不新人云亦云,還會把中國故事講砸。譬如,中英翻譯領域屢見不鮮的現(xiàn)象:運動員姚明的名字被譯成Ming Yao;京劇被譯成Beijing Opera,有的外國人說就是中國人演的圖蘭朵或卡門吧;相聲被翻譯成cross talk,一查字典是電話串音之意;餃子被翻譯成pudding(布丁),等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同志為此不無感慨:“這就是我們沒有文化自信,好不容易有幾個寶貴的中國象征性的文化符號非得去附會人家!”{12}
結語
對上述現(xiàn)象,新聞媒體不能置身事外,無所用心,因為新聞輿論工作賦予的“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的職責使命。以語言文字凝聚文化自信,向世人講好中國故事,也為國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源泉,新聞媒體責無旁貸,義不容辭。這無疑是更高層次要求的新聞輿論工作。
堅定文化自信,是辦好中國事情、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對新聞媒體來說,這是未來堅定自身發(fā)展方向,切實履行新聞輿論工作職責與使命的不竭動力。隨著民族復興腳步加快,文化復興已然成為時代主題和不可逆轉的潮流。新聞媒體只有緊跟時代步伐與世界潮流,堅定文化自信并以無需提醒的文化自覺,切實履行職責使命,才能不斷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傳播力,卓有成效地開創(chuàng)新聞輿論工作新局面新境界。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欄目責編:邵滿春
注釋:①范敬宜:《媒體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09/17。
②程恩富:《學習和貫徹新常態(tài)下的五大發(fā)展理念——解讀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江西省領導干部學習網,http://www.jxgbwlxy.gov.cn/student/course!
③戴 逸:《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幾個問題》,沙蓮香主編《中國民族性(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④杜曉莊:《“蘋果落地”的傳聞可靠嗎?》,《光明日報》,1980/03/17。
⑤張 賀:《如何破解“李光耀之問”》,《人民日報》,2016/05/26,第19版。
⑥王 堅:《從計算機時代走向計算時代》,《人民日報》,2016/08/08,第10版。
⑦{11}喻春龍《切實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的三大著力點》,《聲屏世界》,2016(3)。
⑧劉少華《中國呼喚工匠精神》,《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04/28,第7版。
⑨鄭若麟:《如何抵御西方精神殖民》,江西省領導干部學習網,http://www.jxgbwlxy.gov.cn/student/course
⑩前蘇共中央書記E·利加喬夫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國的所謂改革導致一個世界大國解體,使千萬人民陷入貧困,處于無權地位,把我們俄羅斯拋到了資本主義一邊;而中國的經濟改革卻能把國家引導到建設、進步、改善人民生活的道路上,使中國進入了世界大國的行列呢?”他認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勞倫斯·庫恩也證實了利加喬夫的判斷,他說:“在對中國的所有誤解中,有關中國共產黨的問題列為首位。許多人不了解中國共產黨,特別是不了解中國共產黨從一個‘革命黨到‘執(zhí)政黨的角色轉變過程。現(xiàn)在,世界對中國的興趣正在增加,只有理解了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參見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張宏毅《國際視野中的中國共產黨》一文,2016年6月26日《人民日報》第7版刊發(fā)。又,一百多年前,有位名叫富蘭克林·金的美國農業(yè)土壤局局長訪問了中國、日本和朝鮮,并于1911年出版了一本名叫《四千年來的農夫》的書,書中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的農夫耕種了4000多年的田地,其土壤還是照樣的肥沃?答案是以糞為肥。中國農夫是全世界最早知道糞肥用處的人,這個知識讓中國在并不富饒的土地上養(yǎng)活了如此多的人口。參見袁越著《熱新聞的冷思考》第四輯《農業(yè)的未來·氮的問題》,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
{12}趙啟正:《公共外交與跨文化傳播》,甘筱青主編《香溢濂溪》第三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