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閱讀與教學,讀音是繞不開的話題。漢字的讀音來源復雜,但大多傳承自古代工具書或古代雅言。語文教學中,首先要熟悉語文教材中的注音類型,了解注音的來源,深刻理解注音的作用,如揭示語音變化信息、提示文字分化路徑、提供詞義引申線索、辨析語法功能差異等,進而有能力辨別教材注音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學生有關讀音的疑問給予有針對性的解答。
關鍵詞:規(guī)范讀音;韻書;訛讀;文言文教學
閱讀典籍,離不開讀音。尤其是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朗讀或誦讀文本,其基本要求是字正腔圓,就是說,正確地讀出字音是理解文本的第一步,更是規(guī)范朗讀的前提。
眾所周知,閱讀文言作品,首先碰到的就是讀音問題,有不少非常用字難以識讀,甚至有些常用字我們也不能準確讀出其字音;還有一些詞匯存在特殊讀音,往往不易把握,洪邁《容齋續(xù)筆》卷八“地名異音”條云:“郡邑之名,有與本字大不同者,顏師古以為土俗各有別稱者是也……皆不可求之于義訓,字書亦不盡載也?!笨梢钥闯龅孛淖x音往往不同于普通詞匯,保留了方俗讀音。一些常用的多音字,在具體的語境里應該如何讀,可能存在不同意見,孫奕《履齋示兒編》卷一“曾字”條列舉了大量文獻中含“曾”的例句,以為訓“乃”義的“曾”應該讀zēng,不應該讀céng?!霸笔莻€常用字,也是一個多音字,但何時讀céng,何時讀zēng,似乎并不容易確定,《說文》:“曾,詞之舒也?!倍巫ⅲ骸吧w曾字古訓乃,子登切;后世用為曾經(jīng)之義,讀才登切,此今義今音,非古義古音也。至如曾祖、曾孫,取增益層累之意,則曾層皆可讀矣。”段氏指出了即便有區(qū)別標準,但還是存在兩可的情況。據(jù)此,《核舟記》(八下)“而計其長曾不盈寸”之“曾”當讀zēng,而《愚公移山》(八上)“曾不能損魁父之丘”之“曾”正注zēng。
由此可見,讀音是語文學習必然面臨的考驗,尤其是在閱讀、學習文言作品時,更應該關注讀音問題,因為讀音不僅僅與歷史文化有關,還往往與詞義、語法功能相關。(文中所引注音,均據(jù)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例句后附教材出處)
一、漢字讀音的來源
(一)古代工具書及古注
漢字的讀音,主要依據(jù)是中古以降的韻書,如《廣韻》(1008)、《集韻》(1039)、《中原音韻》(1324)等;其次是古代字典,如《正字通》《康熙字典》;第三是中古時期的重要音義著作,如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顏師古《漢書注》、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等。
他的家鄉(xiāng),是臺州的寧海。(《為了忘卻的記念》選修中45)
臺州,教材注釋②作“臺(tāi)州”。臺,古代是兩個字,臺州、天臺山等專有名詞寫作“臺”,《廣韻》土來切,讀tāi;高臺、臺灣等寫作“臺”,《廣韻》徒哀切,讀tái。
熊咆龍吟殷巖泉。殷(yǐn),震動。(《夢游天姥吟留別》必修上60)
至今熱血猶殷紅。殷(yān)紅,帶黑的紅色。(《鄧稼先》七下7)
殷,教材注有兩音。《廣韻》於斤切,又烏閑切,無上聲讀。但有“磤,於謹切,雷聲?!薄都崱芬兄斍校骸耙蟠€:雷聲?!对姟芬笃淅??;驈氖?。”視“磤”為“殷”的異體字。殷讀上聲,來自《經(jīng)典釋文》卷五:“殷其靁:殷音隱,下同。殷,靁聲也。靁亦作雷?!保ā睹娨袅x(上)》)司馬相如《上林賦》“車騎靁起,殷天動地?!崩钌啤段倪x注》、顏師古《漢書注》均作:“殷音隱?!?/p>
民以殷盛。殷盛:殷實,富裕。(《諫逐客書》必修下85)
教材中“殷”字不注音的,一般讀yīn。李清照《漁家傲》(八上148)“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殷勤:情意懇切。”《諫太宗十思疏》“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殷憂:深深憂慮。”(必修下144)
東得百里奚于宛。(《諫逐客書》必修下85)
宛,教材注yuān,指楚國宛(今河南南陽)地。顏師古《漢書注》對地名的“宛”均注為“於元反”。《廣韻》於袁切:“屈草自覆。又宛縣。在南陽。”
柳宗元《小石潭記》(八下58)“坻(chí)嵁(kān)佁(yǐ)俶(chù)翕(xī)”這些僻字的注音,均源于古代字典。
(二)口耳相傳的讀書音
語音在演變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有的可能是地域不同而語音變化速度不同,有的可能沒有演變而保留了早期讀音,等等,這些讀音不合通語的演變規(guī)律,有的也不見于韻書、字書收錄,但卻通過口語流傳了下來。
家在蝦蟆陵下住。蝦(há)蟆陵:地名,在長安城東南。(《琵琶行》必修上63)
按,蝦蟆,本作蝦蟇,亦作蝦?。蝦(蝦?。?,《廣韻》胡加切,讀ha平聲,后來語音變化,讀xiā,但在口語里仍保留古讀há,字形遂改為“蛤蟆”(háma)。其語源,古書記載頗多,李肇《唐國史補》卷下云:“舊說董仲舒墓,門人過皆下馬,故謂之下馬陵。后人語訛為蝦?陵。今荊襄人呼提為堤,晉絳人呼梭為莝(七弋反),關中人呼稻為討,呼釡為付,皆訛謬所習,亦曰坊中語也。”《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十三:“《藝苑雌黃》云:《琵琶行》云‘家在蝦蟇陵下住。’予按《國史補》云:‘舊說董仲舒墓,門下人至皆下馬,故謂之下馬陵,語訛為蝦蟇陵?!薄队哄h》卷七“蝦蟇陵”:“在萬年縣南六里。韋述《西京記》云:“本董仲舒墓?!崩钫亍秶费a》曰:“武帝幸宜春苑(唐芙蓉園),每至此下馬,時謂之下馬陵。歲遠訛為蝦蟇陵也。”
淇水湯湯。(《詩經(jīng)·氓》選修下2)
浩浩湯湯。(《岳陽樓記》九上50)
湯,本讀tāng,但在疊音詞中讀shāng,最早見于《經(jīng)典釋文·毛詩音義》“音傷”,《廣韻》式羊切云:“湯湯,流皃。本他郎切?!?/p>
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必修下120)
以頭搶地爾。(《唐雎不辱使命》九下52)
搶,現(xiàn)代讀上聲,“搶劫”義為后起,本讀平聲qiāng?!肚f子·逍遙游》:“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薄督?jīng)典釋文·莊子音義上》:“搶,七良反?!薄稄V韻》七羊切:“拒也,突也?!庇殖鮾汕校骸邦^搶地,見《史記》。又七良、七養(yǎng)二切。”《集韻》千羊切:“集也,突也。《莊子》搶榆枋。”
(三)來自方言、口語
現(xiàn)代漢語里有些讀音不見于傳統(tǒng)工具書記載,最大可能是來自方言或者俗語里的讀音,如旮旯(gālá)、堡(bǔ)等,讀音來自方言。語文課本中類似的情況也不少:
軋,《壺口瀑布》(八下97)有“出軋(zhá)”、《包身工》(選修中54)有“軋(gá)票處:軋,方言,核對、查驗?!薄稄V韻》烏黠切,義為車輾,讀yà;《集韻》此義與“札”為異體,所以又讀zhá。讀gá,來自于方言,《新華字典》:“〈方〉擠,擁擠;結交?!?/p>
《促織》(必修下120):“掭(tiàn)以尖草。掭,輕輕撥動?!薄稗荨辈灰娪谧謺?、韻書,《齊民要術·種李》“以煮醴酪火掭著樹枝間?!薄俄嵚砸淄ā贰稗?,擿燈?!薄秴窍路窖钥肌肪砭牛骸稗荩ㄒ籼砣ヂ暎睏l:“掭,延火也。吳中謂延油鐙曰掭?!贝艘舢攣碜苑窖浴?/p>
硬幣大的小凹凼。(《臺階》七下61)
線條遒勁,筆法靈動。(《夢回繁華》八上114)
凼(dàng):方言,水坑。勁,本讀jìng,但是現(xiàn)代漢語里表示“力氣、力量”讀jìn,主要是因為現(xiàn)在的“勁”在古代是兩個字:《廣韻》“勁,勁健也。居正切?!薄皠?,居焮切,多力皃。”《正字通》“劤,俗勁字?!薄皠场弊xjìn,隨著“勁、劤”字形簡化為一,讀音也并入了。《青山不老》“[楊樹、柳樹]勁挺在山洼、山腰?!保?1)鄭燮《竹石》“千磨萬擊還堅勁。”(六下59)兩處“勁”教材均注jìng。
被一條水門汀的弄堂馬路劃成狹長的兩塊。(《包身工》選修中52)
弄lòng堂:方言,小巷。弄,《廣韻》盧貢切,讀lòng,玩弄之意?!赌淆R書·郁林王本紀》“宿衛(wèi)信之,及見帝出,各欲自奮,帝竟無一言。出西弄,殺之?!敝腥A書局本??庇浽疲骸芭?,局本作‘衖’。按弄衖音義并同?!薄墩滞ā贰芭毕略疲骸坝窒镆病Ec衖同,《南史》東昏侯遇弒于西弄。注:弄,宮中別道,猶永巷之類?!爆F(xiàn)在“弄巷”義讀lòng,“玩弄”義讀nòng。nòng音當來自n、l不分的方言。
焦急的心情把他們早早地從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來。(《偉大的悲劇》七下130)
拽(zhuài):拉?!稄V韻》“拽”為“抴”的異體,讀yè?!都崱吩鰰r制切,云:“拖也。山東語?!边@大概是今音zhuài的來源,出自中原、山東方言。
外來詞讀音多來自原典,一些音譯詞依據(jù)原文讀音讀,如:戛(g?。┘{,龜茲(qīu cí),雪茄(jiā),卡(kǎ)車,伽(g?。R刀,伽倻(jiāyē)琴,伽(qié)藍,咖啡(kāfēi),咖喱(gālí)。
二、教材被注音字的類型
語文教材中給哪些字注音,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類型也多種多樣。首先是非常用字、生僻字,這些字難認難辨;其次是多音詞、口語詞、易讀錯字,這些字詞需要區(qū)別意義或區(qū)別詞性;再次是一些特殊詞匯,如聯(lián)綿詞、音譯詞、擬聲詞以及一些專有名詞如地名、人名等,這些詞讀音特殊。
(一)多音字
多音字很早就存在,很多為現(xiàn)代漢語所繼承。漢語多音字大多起著區(qū)別意義與語法功能的作用,教材對其注音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本。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傳不習乎?”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三?。▁ǐng):省,自我檢查、反省。傳(chuán):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論語〉十二章》七上50)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傳(zhuàn),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師說》必修下87)
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廣成傳(zhuàn),賓館名。(《廉頗藺相如列傳》專題66)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參(cān),檢驗。?。▁ǐng),省察。(《勸學》必修上84)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參乘(shèng):即“驂乘”,古時站在車右陪乘或擔任警衛(wèi)的人。(《鴻門宴》必修下15)
上述例句中的“省、傳、參、乘”均為多音字,多是區(qū)別意義。
昨夜見軍帖。軍帖(tiě):軍中的文告。(《木蘭詩》七下47)。
不用,則以紙?zhí)╰iè)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帖,標簽,前一個用作動詞。(《活板》七下155)
范進三兩步走進屋里來,見中間報帖已經(jīng)升掛起來。報帖(tiě):舊時向升官或考試得中的人家送去的喜報。帖,官府文書。(《范進中舉》九上127)
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熨(yù)帖:舒服,舒適。(《我與地壇》必修上114)
帖,《說文解字》:“帛書署也。”段注:“木部曰:檢,書署也。木為之謂之檢,帛為之則謂之帖。皆謂幖題,今人所謂簽也。帛署必黏 ,引伸為帖服,為帖妥。俗制貼字為相附之義,制怗字為安服之義?!北玖x是寫在帛上的書簽,引申指銘功記事的書疏,也指拓本(字帖),讀去聲tiè;再引申為官府文書、柬帖、試帖,讀上聲tiě;再引申為帖服、粘貼,讀陰平tiē。
(二)罕用字、罕見字
教材選文來源眾多,涉及古今中外各類文體,這就導致語文教材難以避免偏僻的文字,而這些罕見罕用的字,往往會成為閱讀障礙。因此,這些僻字自然要注音。
世世以洴澼絖為事。洴(pínɡ)澼(pì)絖(kuànɡ):漂洗絲絮。(《五石之瓠》選修上47)
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夐,不可具狀。幽闃(qù)遼夐(xiònɡ):幽靜遼遠。(《黃岡竹樓記》專題106)
去替那老軍來守天王堂,你在那里?幾貫盤纏。?(chuài)幾貫盤纏:掙些日用開銷。(《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必修下110)
?,罕見字,文獻使用只見于元曲。其讀音有二:第一,讀wěn。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雜志》、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五均云:“?,音穩(wěn)。坐于門中穩(wěn)也。”可見是個會意字?!蹲謪R補·門部》:“?,與穩(wěn)同?!钡诙?,讀zài、zhài?!陡牟⑺穆暺!芬额惼纷髩那校幻麝绊嫛对x》里《玉簫女兩世姻緣雜劇》第二折、《崔府君斷冤家債主雜劇》第一折、《感天動地竇娥冤雜劇》第一折、《都孔目風雨還牢末雜劇》第四折所附音釋皆云:“?音債?!薄稄埧啄恐强蹦Ш狭_雜劇·楔子》所附音注云:“,齋上聲?!睘槭裁唇滩淖huài呢?原因是“?”字獨用很少,多是“??”連文(多見于元曲),而“??”往往被視為是“掙揣”的異文形式,《新華字典》“??(zhènɡchuài)”:同“掙揣”(多見于元曲)。
鋤櫌棘矜。櫌(yōu),同“耰”,碎土平田用的農具。棘矜(qín),用酸棗木做的棍子。(《過秦論》,選修中94)
(三)專有詞匯
有些詞,由于各種原因,讀者可能比較陌生,或容易讀錯,或有特殊讀音,所以教材給出了注音。①音譯詞,如:且鞮(jūdī)(《蘇武傳》選修中86)。②擬聲詞,如:磔(zhé)磔、窾坎(kuǎn kǎn)、鏜鞳(tānɡtà)(選修下84);噌吰(chēnɡhónɡ)(選修下83)。③人名、地名,如:闔閭(hélǘ)、韓傀(guī)(《唐雎不辱使命》九下50);逢(pánɡ)孫(必修下11);铚(zhì)、酂(cuó)、苦(hù)、柘(zhè)、譙(qiáo)(《陳涉世家》九下131)。④物名,如:的(dí)盧(九下57)、鹡鸰(jílíng)(七上40)、樸(pō)刀(九上116)、筼筜(yún dāng)(九下78)。⑤書面詞語、典雅詞語,如:醞釀(yùn niàng)(七上3)、吝嗇(lìn sè)(七上11)、竦峙(sǒng zhì)(七上14)、胼胝(pián zhī)(《修務訓》專題32)、媵嬙(yìnɡqiánɡ)(必修下148)、嘔?。è璾 y?。┏斑睿▃hāo zhā)(必修上64)、舳艫(zhúlú)(必修上119)。⑥聯(lián)綿詞,如:憔悴(qiáo cuì)(七上20)、菡萏(hàn dàn)(七上27)、稱娖(chuò)(七上59)、便嬖(pián bì)(必修下5)、觳觫(húsù)(必修下4)、迤邐(yǐlǐ)(必修下107)、侘傺(chàchì)(選修下5)、葳蕤(wēi ruí)(選修下8)、磽埆(qiāo què)(專題30)。
三、教材注音的作用
(一)揭示語音變化信息
語音是不斷變化的。有些多音字,可能是這個字的固有讀音隨著時間推移發(fā)生變化的不同階段的讀音形式,新舊讀音都被文獻保存了下來,并且被收入工具書。
差可擬。差(ch?。捍篌w。擬:相比。(《世說新語·詠雪》七上29)
差(chāi)使:舊時指官場中臨時委任的職務。(《背影》八上74)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交錯不齊。(《小石潭記》八下59)
用句股重差推晷影極游,以為遠近之數(shù)。重(chónɡ)差:漢代天文學家測望太陽高、遠的方法,后發(fā)展為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主要的測望方法。(《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選修下103)《漢語大詞典》讀chónɡchā:重疊測望而知其差也。
至性過人,與物無傷,唯飲酒過差耳。過差(cī):過度,過量。差:限度。(《與山巨源絕交書》專題35)
差,《說文》“貳[貣]也。差[左]不相值也。”本義為“失當、不相值”,楚宜切、楚佳切或初加切,讀ch??;引申為“差忒、差別”,讀chā、chà;進而引申為“不齊”,讀cī;“次第、等級”,讀cī;“不好、欠缺、短少”,讀chà;“選擇、派遣、差使、差使”,讀chāi。
根據(jù)《集韻》,“差”有6個讀音:①叉宜切:“參差不齊也?!雹诔跫亚校骸啊墩f文》貳也,不相值也。一曰擇也。亦姓?!雹鄢踅郧校骸百E也,擇也。”④初加切:“《說文》貳也。一曰擇也。一曰差不相值也?!雹莩盖校骸啊墩f文》愈也。”⑥楚嫁切:“異也。”教材“差”的注音,與古代韻書記載頗為一致,最早的讀音是楚宜切,后來依次變化出楚皆/楚佳切,再變去聲楚懈反;在某些方言里變化成初加、初嫁切。先看看《經(jīng)典釋文》的注音,《釋文》“差”字注音6見,均為《毛詩》,如“參差”注初宜反(《周南·關雎》),“差池”注“楚佳反又楚宜反”(《邶風·燕燕》),“差多”注初賣反(《召南·摽有梅》),“差擇”注“鄭初佳反”(《陳風·東門之枌》),再看下面兩例:
《邶風·綠衣》我思古人,俾無訧兮。箋云:古人謂制禮者。我思此人,定尊卑,使人無過差之行,心善之也。○差,初賣反,又初佳反。
《邶風·泉水》遄臻于衛(wèi),不瑕有害。箋云:瑕猶過也,害,何也。我還車疾至于衛(wèi)而返,于行無過差,有何不可而止我?!鸩?,初懈反,又初加反。
兩處解釋的詞都是“過差”,是個多音詞,初賣反與初懈反讀音相同,均是初紐卦韻,而初佳反與初加反不同,前者為佳韻,后者為麻韻。兩相對照,可知初佳反就是初加反。其語音變化路徑是:e→ai→a。只是隨著時代的推進,語音不斷發(fā)生變化,楚宜切/叉宜切今變讀為cī。
(二)提示文字分化路徑
文言里,字際關系比較復雜,有所謂的古今字、區(qū)別字、異體字、繁簡字、通假字等等名稱,每類的字與字之間的形音義關系各不相同,而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對這些不同的字際關系視若無別,一律以“同”來表示,但于讀音不同的字則標注讀音。
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桑椹(shèn):現(xiàn)在多寫作“桑葚”。(七上38)桑椹、桑葚,異形詞。葚,又讀rèn,椹,又讀zhēn。
入則無法家拂士。拂(bì):同“弼”,輔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八上138)拂、弼為通假關系,弼(bì)為本字。
軍士吏被甲,銳兵刃。被(pī):同“披”,穿著。(《周亞夫軍細柳》八上144)身被堅執(zhí)銳。被(pī):同“披”。(《陳涉世家》,九下131)被、披為古今字,“披”為今字。
毋內諸侯。內(nà):同“納”,接納。(《鴻門宴》必修下13)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內(nà):同“納”。(《〈論語)十二章》選修上44)內、納為古今字,納(nà)為今字。
馬南邨。邨(cūn)。(《不求甚解》九下73)邨、村為異體字。
伊尹負鼎而干湯。干(gān):干謁。(《淮南子·修務訓》,傳統(tǒng)文化32)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干(ɡàn):主干。這里是“作為主干”的意思。(《詩品序》專題49)主干,繁體作“主幹”,“干”本來只有平聲讀音,去聲讀音來自“幹”。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mù):同“暮”。(《侍坐》必修下3)莫、暮為古今字,今字是“暮”。
《兌命》曰:“學學半?!眱叮▂uè)命:即說(yuè)命,《尚書》中的一篇。學(xiào)學半:前一個“學”同“敩(xiào)”,教導。(《雖有佳肴》八下119)兌、說為通假關系,“學”為“斅”的后起分化字。
(三)提供詞義引申線索
漢語里大多數(shù)詞都是多義詞,眾多義項之間的關系也往往比較復雜,有可能是通過引申而來,也可能是通過假借而來,還有可能是通過合并而來。弄清不同義項之間的遠近關系,是準確理解詞語進而鑒賞文本的重要前提,而一個詞的不同讀音往往可以揭示某些義項之間的聯(lián)系。
(1)將:jiānɡ,jiànɡ,qiānɡ
將,《廣韻》二音:即良切jiānɡ、子亮切(將帥)jiànɡ,《集韻》增千羊切(請也)qiānɡ。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對“將”的分別是:本音讀jiānɡ,凡“請、愿”義讀qiānɡ;“帶兵、將領”義讀jiànɡ,分用劃然??纯唇滩闹小皩ⅰ弊值囊袅x:
將出一兩銀子與李小二。將: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必修下108)
將進酒。將(qiānɡ):請。//呼兒將出換美酒。將出:牽出,拿出。(《將進酒》選修上102)
將子無怒。將(qiānɡ):愿,請。(《氓》選修下2)
挈婦將雛鬢有絲。挈、將,都是“帶領”的意思。(《為了忘卻的記念》選修中48)
及衛(wèi)律所將降者。將:率領。(《蘇武傳》選修中87)
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扶將:扶持,扶養(yǎng)。(《孔雀東南飛》選修下9)
自將磨洗認前朝。將:拿,取。(《赤壁》八上148)
上使外將(jiànɡ)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陳涉世家》九下130)
將,本義是扶持、扶助jiānɡ,向四個方向引申:①供養(yǎng)、奉獻;拿取、持取jiānɡ;②帶領,特指帶兵,統(tǒng)率;帶兵的人,將領jiànɡ;③送行jiānɡ;④請,愿qiānɡ;將要jiānɡ;且,又jiānɡ。
《新華字典》無qiānɡ音,《現(xiàn)代漢語詞典》則有之,由于現(xiàn)代工具書對“將”的讀音取舍不一,直接導致有些詩文中的“將”字讀音出現(xiàn)爭議,如“將進酒”的“將”讀什么,大家意見很不一致。我們無意討論“將”是否讀qiānɡ,只是想說明先賢是如何通過聲音分化來消解一詞多義給閱讀帶來的困難的。其實,讀不讀qiānɡ,主要看讀者如何理解“將”的意義,如果看做動詞“請”,則讀qiānɡ;如果視為副詞“且”,則讀jiānɡ。最新的學術討論,請參考王云路、楊淼《也談“將進酒”》[1]。
(2)著/著:zhù,zhuó,zháo(著),zhāo(著),zhe
《廣韻》有五音:①直魚切:“《爾雅》云:太歲在戊曰著雍。”②丁呂切:“著任。”③陟慮切:“明也,處也,立也,補也,成也,定也。”④張略切:“服衣于身?!雹葜甭郧校骸案揭?。”①②無對應的今音;③今讀zhù,④⑤今讀zhuó,后分化出zháo,zhāo,zhe。
著,《說文》本作“箸”,指筷子,因筷子與筆相似,筆與箸又為通稱,故引申為著述、寫文章(字形變?yōu)椤爸?,下面這些引申義基本寫作“著”),再引申為顯明、顯著zhù;附著,加……之上zhuó;穿戴;放置,表示使令zhuó;燃燒zháo;“放置”義再引申為下棋時下一子或走一步zhāo;虛詞,附著在動詞后zhe。
著做公的把住巷口。著(zhuó):命令。(《竇娥冤》必修下22)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耳著(zhuó):耳朵上戴著。(《孔雀東南飛》選修下9)
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著(zhuó):穿。(《木蘭詩》七下48)
一著驚海天。著(zhuó):這里指飛機降落。(《一著驚海天》八上10)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著(zhuó):遭受。(《卜算子·詠梅》八下140)
老都管聽了,也不著意。著(zhuó)意:在意,上心。(《智取生辰綱》九上118)
都護鐵衣冷難著。著(zhuó):穿。(《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九下138)
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著(zhuó)著:穿。(《故都的秋》必修上107)
我著惱地帶著一種反抗情緒走過去。著(zháo)惱:生氣。(《百合花》必修上13)
中學語文教材中還有幾例“著(著)”不注音的: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桃花源記》八下54)《漢語大詞典》衣著(zhuó):亦作“衣著”,衣服、穿著。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夢游天姥吟留別》必修上60)
又著渾家聽了一個時辰,他卻交頭接耳,說話都不聽得。(《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必修下109)
上述例中“著”均讀zhuó,《六藝之一錄》卷26“4古今書體”:“著,沈著之‘著’直略切;著鞭之‘著’張畧切,皆與著作之‘著’點畫相同,隨其所用而異音耳。俗作‘著’,非惟文移小說中用之耳?!敝ㄖ﹝háo,zhāo,zhe三音來自于zhuó,大都是口語讀音分化,多見于北方話。[2]
(四)辨析語法功能差異
漢語里有不少多音字,其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利用讀音區(qū)別詞形,實際上就是區(qū)別語法功能,進而區(qū)分詞義。
無以,則王乎?王(wànɡ):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齊桓晉文之事》必修下4)
沛公欲王關中。王(wànɡ):稱王。(《鴻門宴》必修下13)
王,本為帝王,名詞,讀平聲;也指稱王,動詞,讀去聲。語法差異是靠讀音來區(qū)別的。
1.區(qū)別詞類
(1)好hǎo,形容詞;hào,動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關雎》八下63)
《經(jīng)典釋文》:“好,毛如字,鄭呼報反?!弊xhǎo,形容詞;讀hào,動詞。
(2)惡wù,動詞,厭惡;wū,代詞;è,形容詞,丑惡。
彼惡知之?惡(wū):疑問代詞,怎么,哪里。(《齊桓晉文之事》必修下4)
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危繍海╳ū)乎:在哪里。(《修辭立其誠》選修中23)
我因惡了高太尉。惡(wù):冒犯、觸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必修下107)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羞惡(wù):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選修上44)
(3)語yǔ,不及物動詞,談論,說話。yù,及物動詞,告訴。
語人曰:“我不能?!闭Z(yù):告訴。(《齊桓晉文之事》必修下5)
張勝聞之,恐前語發(fā),以狀語武。以狀語武:把情況告訴蘇武。(《蘇武傳》選修中87)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闭Z(yù)云:告訴(漁人)說。(《桃花源記》八下56)
2.區(qū)分詞類活用
(1)膏gāo,名詞;gào,動詞,名詞作動詞。
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膏gào:滋潤。膏草野:滋潤荒野,也就是做肥料的意思。(《蘇武傳》選修中88)
(2)雨,yǔ,名詞;yù,動詞。
天雨雪,武臥嚙雪。雨(yù),動詞,下。(《蘇武傳》選修中88)
雨雪霏霏。雨雪:下雪?!坝辍?,這里讀yù。(《詩經(jīng)·采薇》六下111)
上面兩例均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以后,為示區(qū)別而改變的讀音,往往是聲調變化。類似的還有“衣、王、肘、枕”,等等。
(3)食shí,動詞;食sì,使動用法。
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食(shí):吃一次。食sì:同“飼”,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讀音和意思與此相同。(《馬說》八下122)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食(sì):供養(yǎng),給……吃。(《送東陽馬生序》九下53)
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蘇武傳》選修中88)根據(jù)注釋,“飲食”均為使動用法,讀yìn sì。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選修中88-89)官府發(fā)給的糧食不來,挖野鼠穴中藏的草實充饑。兩個“食”均讀shí。
3.區(qū)分實詞與虛詞
(1)與:yǔ動詞,給予;介詞,連詞;yù動詞,參與,參加;yú語氣詞。
未復有能與奇者。與(yù):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答謝中書書》八上54)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九下47)與:同“歟(yú)”,語氣詞。
吾與點也。與:贊成。(《侍坐》必修下3)
唯求則非邦也與?也與:語氣助詞,表示疑問。(《侍坐》必修下3)
失其所與,不知。與:結交、同盟。(《燭之武退秦師》必修下11)
(2)夫:fū,名詞;fú,代詞,語氣詞。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夫(fú):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感嘆。(《〈論語〉十二章》七上52)
荷擔者三夫。三個能挑擔的人。(《愚公移山》八上141)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夫(fú):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fā)端。(《誡子書》七上81)
小子何莫學夫《詩》?夫:那。(《〈論語〉十二章》選修上4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人:那個人。(《燭之武退秦師》必修下11)
四、教學中讀音何以成為問題
語文教學的第一關是閱讀,而要讀好,首先要解決讀音問題,包括不認識的難字、僻字,還有多音字在具體語境中讀哪一個音;其次,教材的注音體例前后不一,教師對讀音規(guī)范認識不同,這些都會給教學帶來很大困擾。
(一)字形與讀音不符
課本中的注音,有些是為古今字、異體字注音,甚至是給通假字注音,但是由于教材忽略文字分化帶來的語音變化,忽視區(qū)別字用帶來的讀音差異,有些字如何讀、讀什么,難以取舍。教材中有些注音不易理解,且對于分化字的注音標準不一,注或不注似乎憑編者喜好。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愚公移山》八上141)
君子生非異也。生(xìng):同“性”,天性。(《勸學》必修上84)
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旁(bàng):靠近。(《與妻書》必修下89)
亡、生、旁三字,只會在文言文本里才會有這些讀音,白話文里不會有,一般視為通假字,標注的是本字的讀音。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濺(jiān)濺:水流聲。(《木蘭詩》七下47)
根據(jù)押韻,亦可知“濺”讀平聲。“感時花濺淚”(《春望》八上147)、“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廉頗藺相如列傳》,文化專題67),兩句里的“濺”讀去聲,但是下例:
河流淺淺地流過。(《土地的誓言》七下44)
淺淺,當與《木蘭詩》的“濺濺”同義,指水流的聲音,應當標注讀音jiān。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同“智”。(《〈論語〉十二章》選修上43頁)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辟:同“僻”,僻靜、幽靜。(《離騷》選修下4)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景:同“影”。(《過秦論》選修中94)
按照教材注釋體例,某同某,如果讀音有別,應加注讀音,尤其是容易引起誤解的地方更要注音。上面這幾例當注而未注。
(二)多音字讀音難以取舍
一個詞經(jīng)過意義引申,義項較多,古人往往采用改變讀音的方式來作出區(qū)別,避免混淆。但在具體的語句、語詞中,一個多音字究竟讀哪一個音,有時候并不容易取舍。
更,《廣韻》古行切:“代也,償也,改也?!惫琶锨校耙滓?,改也?!薄案淖儭绷x平去兩讀皆可。在現(xiàn)代,動詞、名詞義讀平聲gēng,副詞義讀去聲。據(jù)此,教材里下面這些句中的“更”應當讀去聲gèng,但在實際閱讀實踐中,情況恐非如此。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另,另外。(《孫權勸學》七下22)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更:再。(《琵琶行》必修上64)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更:再。(《赤壁賦》必修上120)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更:還。(《湖心亭看雪》九上57)
更著風和雨。(《卜算子·詠梅》八下140)
勸君更盡一杯酒。(《送元二使安西》六下112)
再舉一個例子: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間(jiàn)關:形容鳥鳴婉轉。(《琵琶行》必修上63)
間,教材注去聲,大概來自權威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辭源》與《辭?!?。間,本作“閒”,本義為門縫,縫隙。本音讀平聲jiān還是去聲jiàn,先看看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
《左傳·莊公八年》“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使間公?!倍蓬A注:“伺公之間隙?!薄夺屛摹罚骸伴g公,如字,注同;或古莧反,非?!?/p>
《周易上·噬嗑》“噬嗑亨利用獄?!蓖蹂鲎ⅲ骸笆?,嚙也。嗑,合也。凡物之不親,由有間也。物之不齊,由有過也。有間與過,嚙而合之,所以通也?!薄夺屛摹罚骸坝虚g:如字,下同。又音間駟之間?!?/p>
與“如字(指一個字的本來讀音)”讀相對的是古莧反或“間駟之間”,皆讀去聲jiàn,則如字讀音只能是平聲jiān。唐顏師古《漢書注》、宋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間”讀去聲皆出注,則本音當讀平聲。間關是聯(lián)綿詞,唐玄應《眾經(jīng)音義》卷4、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11“間關”條“間”分別注為“古閑反”“皆顏反”,讀平聲?!伴g關”本義是車輪轉動車轄摩擦的聲音,后泛指車聲,又指鳥聲或樂聲。另外,從唐代律詩來看,“間關”處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平平”位置:
梁锽五律《聞百舌烏》:百舌聞他郡,間關媚物華。斂形藏一葉,分響出千花。
周渭五排《賦得花發(fā)上林》:凈時空結霧,疏處未藏禽。菶茸何年植,間關幾日吟。
權德輿七律《自桐廬如蘭溪有寄》:風前蕩飏雙飛蝶,花里間關百囀鶯。滿目歸心何處說。欹眠搔首不勝情。
張祜七絕《王家五弦》:五條弦出萬端情,捻撥間關漫態(tài)生。唯羨風流田太守,小金鈴子耳邊鳴。
陸扆五排《禁林聞曉鶯》:斷續(xù)隨風遠,間關送月沉。語當溫樹近,飛覺禁園深。
可見,唐代“間關”讀平聲。一般而言,聯(lián)綿詞形式多樣,“間關”亦可寫作“關關、簡簡,檻檻,轞轞,間間”,指聲音婉轉曲折,多指鳥聲、車聲等。孟浩然《晚春題遠上人南亭》“春晩群木秀,關關黃鳥歌?!逼渲校瓣P關”一本作“間關”。
(三)連綿詞讀音難以選定
聯(lián)綿詞比較特殊,兩個字只有一個語素,而且多數(shù)在語音上有聯(lián)系,要么雙聲,要么疊韻,要么既雙聲又疊韻;另外,寫法不定,有多個形式。
搔首踟躕。踟躕(chíchú):徘徊不進。(《靜女》必修上139)
躑躅青驄馬。躑躅(zhízhú):徘徊不前。(《孔雀東南飛》選修下11)
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躊躇(chóu chú):猶豫。(《背影》八上73)
吞聲躑躅不敢言。(《擬行路難》選修下111)
還見于《祝?!罚ㄜP躕,必修下96)、《記念劉和珍君》(躊躇,選修中39)、《庖丁解?!罚ㄜP躇,必修下9)。教材根據(jù)字面來注音,所以讀音不同。
可憐樓上月裴回。裴回:同“徘徊”。(《春江花月夜》選修上100)按,《全唐詩》卷21樂府卷作“裴回”,卷117張若虛卷作“徘徊”。
我獨在禮堂外徘徊。(《記念劉和珍君》選修中38)
五里一徘徊。徘徊:流連。(《孔雀東南飛》選修下7)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觀書有感(其一)》五上118)
裴回,讀pái huái還是péi huí、péi huái?頗費周折。《漢書·高后紀》:“殿門弗內,徘徊往來?!鳖亷煿抛ⅲ骸芭腔勃q仿偟,不進之意也。徘音裴?!薄稄V韻》徘、裴同音薄回切,讀péi;徊回同音戶恢切,今讀huí??梢姡亷煿?、《廣韻》徘徊讀péi huí。
隨行列而止,逶迤而處。逶迤(wēi yí):雍容自得的樣子。(《魯侯養(yǎng)鳥》專題研修28)
逶迤,又作委蛇、委它、委佗等,逶迤讀wēi yí,學生容易理解,但是“委蛇”讀wēi yí,學生往往不易理解,更不易掌握。
(四)有些注音理據(jù)不足
教材中的注音林林總總,多種多樣,但有些注音理據(jù)不足,有些注音又過于冷僻。
廢穰侯。穰(rǎng)侯:即魏冉。(《諫逐客書》必修下86)
穰應讀陽平ráng,讀上聲誤。此字《廣韻》汝陽切:“穰,禾莖也。又姓,齊將穰苴之后?!比鐑汕校骸梆ΓS穰。”顏師古《漢書注》于人名、地名、爵名、穰穰、饑穰、豐穰、兇穰等皆讀平聲,于浩穰、穰歲、豐穰又讀上聲。《資治通鑒音注》于司馬穰苴、穰侯、地名均注“人羊翻”,讀ráng。
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bì)貍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貍”。(《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必修上66)
佛讀bì,最早出自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先是童謠云:虜馬飲江水,佛貍死卯年?!焙ⅲ骸胺鹨翦??!保ň?25)“并寫臺格以與之云:斬佛貍首,封萬戶侯,賜布絹各萬匹。”胡注:“佛讀如弼?!保ň?26)《廣韻》無此音,《集韻》薄宓切:“佛仡,勇壯?!薄稘h語大詞典》“佛貍”條用之,據(jù)今人研究,佛貍系阿爾泰語系語言b?ri的音譯,義為狼。教材選擇讀bì,似乎沒有必要。
我們拾級而上。拾(shè)級:逐步登階。拾,輕步而上。(《登勃朗峰》八下104)
追根溯源,“拾”讀shè來自東漢鄭玄,《禮記·曲禮上》“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编嵭ⅲ骸啊啊斪鳌妗曋`也。級,等也。涉等聚足,謂前足躐一等,后足從之并?!笨梢姡笆啊笔莻€通假字,本字當為“涉”,并不是“拾”有shè音一讀。顏師古《匡謬正俗》卷三“拾”字條:“又云拾級聚足,此言升階歷級。每一級則并足,然后更登也。拾者猶言一一拾取,而鄭康成讀拾為涉,近乎穿鑿?!?/p>
概言之,課文中的注音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給課文教學帶來了諸多便利。為了更好的發(fā)揮注音的助學作用,教、學雙方都需要對教材注音做全方位的了解,方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參考文獻:
[1]王云路,楊淼.也談“將進酒”[J].語言研究,2023(1).
[2]李榮.文字問題(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95.
(作者:儲泰松,安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胡承佼;校對: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