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融入初中數學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豐富學習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文針對信息技術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展開分析,探討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方式,以供相關教師參考。
關鍵詞:信息化環(huán)境;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一、引言
如何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是所有一線教師工作的重點,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初中數學教學提供了新思路。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科學呈現(xiàn)知識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環(huán)節(jié),完善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數學思維能力。
二、信息技術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優(yōu)勢
(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將信息技術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主動能動性。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還能夠基于學生的現(xiàn)有認知基礎,打造開放、自由、富有趣味性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信息技術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實踐。同時,在自主建構活動中,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增強學習體驗感,豐富認知,這樣便能夠幫助學生切實地感受數學知識的內涵及要義,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性,這樣也能提升他們應用知識解決一系列難題的素養(yǎng),實現(xiàn)高質量的數學課程教學[1]。
(二)有利于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初中數學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知識點時面臨許多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知識內容,能夠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以豐富的信息技術為支持,將知識內容以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并對某個知識點進行補充、解釋、說明,幫助學生輕松理解這些知識點,降低學習的難度[2]。
同時,信息技術的運用還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能夠讓學生基于課內所學的知識點展開課外自主的探究和實踐,展示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從而推動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三)有利于促進資源有效整合
信息技術的支撐能夠實現(xiàn)對各項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從網絡中尋找與課本教學知識相互補充或者帶有解釋意義、拓展意義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更高質量地接觸更多的數學知識點。還能夠將這些知識點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給學生的自主化學習提供更有力的支撐,激勵學生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操作[3]。這樣能大幅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體現(xiàn)他們自主化實踐探索及建構知識的過程,由此也能落實學生的深遠發(fā)展。
三、信息技術助力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利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完善知識建構的模式。對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完成良好教學環(huán)境的營造。
1.構建教學情景
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契合初中生心理特點及學習偏好的教學情景。這一情景要能夠對學生的知識理解產生正向的引導和激勵,指引學生完成較高質量的課程學習。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整個教學情景的建構就應該嘗試與生活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組應用相連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案例,輔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方式。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給學生展現(xiàn)養(yǎng)殖場內“雞兔同籠”的具體案例,并讓學生回顧自己小學時期學過的“雞兔同籠”問題,嘗試讓學生按照自己所學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知識完成這一典型的例題。
以這種方式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景,輔助學生串聯(lián)、遷移舊知識、舊經驗,完成“雞兔同籠”問題的解答。在解答這一問題的時候,學生將進一步認識二元一次方程組應用的便捷性,也能夠體會數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2.營造課堂互動氛圍
課堂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快樂、活躍且開放的課堂互動氛圍,并將相關知識點的講解滲透于這一氛圍中,達成“寓教于樂”的目的。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課本教材為例,教師教學《有理數的乘除法》時,可以利用Slido軟件實施課堂互動。這一款軟件是非常適合線上教學互動的,它能夠讓學生通過彈幕式的課堂,自主表達自己的觀點及想法。教師在教完有理數的乘除法之后,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利用這一軟件,給學生展示各種有理數乘除法的計算題,讓學生通過平板利用發(fā)彈幕的方式說出自己的答案。而后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一系統(tǒng),在后臺審閱各個學生的答案,了解學生對這一節(jié)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情況,這樣就能夠大幅提升學生的互動性。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互動性,教師還可以利用這些軟件展開闖關互動游戲。
在學生學完有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設計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各種練習題,讓學生以闖關的方式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這一軟件可以自主統(tǒng)計學生闖關的內容與進程。如果發(fā)現(xiàn)班內學生大部分卡在某一關時,就可以確定班上學生的疑難點。隨即教師就可以進行問題講解,幫助學生突破關于有理數加減乘除法的知識難點,而這樣也能幫助更多的學生。以這種高效、多元的互動模式將大幅提升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在更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對知識的深度解讀。
(二)利用信息技術直觀呈現(xiàn)知識內容,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直觀呈現(xiàn)所教學的知識內容,輔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深入理解知識的本質與內核,提升課程教學的效度,著力促進學生的深遠發(fā)展。對此,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各項信息技術實施課程教學,達成學生學習效率有效提升的目的。
1.利用網絡畫板動態(tài)演繹知識點
網絡畫板是一種交互性極強的教學工具,它能夠通過各項功能直觀繪畫幾何圖形,并動態(tài)演繹幾何圖形的變化過程。所以教師可以積極利用網絡畫板動態(tài)演繹知識點的生成過程,輔助學生獲得對知識的直觀化認知。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多邊形的內角和》時,其中就需要學生重點探究多邊形的邊與內角和之間的規(guī)律,并從中推斷出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公式。對此,為了幫助學生獲得直觀形象的認知,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畫板這一信息技術,給學生直觀展示多邊形邊和內角和的變化過程。比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現(xiàn)三角形,讓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識基礎,回顧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內角和。然后教師可以繼續(xù)使用網絡畫板給學生展現(xiàn)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并通過相應的工具勾連多邊形頂點與其不相鄰頂點,形成多個不同的三角形。然后讓學生嘗試從一個多邊形內部多個三角形內角和的計算中找到多邊形內角和與邊之間的關系,從而總結得出內角和計算的公式:(n-2)×180°
如上,教師借助網絡畫板動態(tài)演繹了多邊形邊與內角和之間的關系,這樣就讓學生對這一公式定理的認知不再只是死記硬背,而是親身參與了這一公式定理的形成過程,輔助學生掌握了知識背后的原理。而他們有了這樣的基礎,也能夠在后續(xù)的解題實踐中積極應用,達成了對知識的有效遷移。
2.利用微課豐富課程教學內容
微課視頻是一種常見的信息化教學工具,它以一種圖文并茂的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就某一個知識點進行精細化地講解或者對模塊知識體系進行總結。微課最大的特點是能夠使所講的知識內容呈現(xiàn)得更加具有針對性。所以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內容,羅列并凝練相應的微課視頻[4]。比如復習微課、預習微課、精講微課等等,依據學生具體的學習需要,有針對性地推送相應的微課視頻,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
例如,教師在講解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就可以為學生推送全等三角形判定及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微課講解視頻。讓學生在精細化的微課指導下,將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橫向與縱向的對比,細化自身對三角形全等及三角形相似判定等相關定理的認知,在腦海中分門別類地建構與之相關的判定定理認知。而這樣便能夠幫助學生克服知識混淆的局限,也能夠讓他們更清晰地理解兩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性與不同性。隨后根據自身的解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相對應的知識點,提升解題的實效性。這樣可以顯著提升整個課程教學的效果,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的重難點,實現(xiàn)高質量的實踐探索目標。
(三)利用信息技術完善課后教學環(huán)節(jié),發(fā)展學生數學能力
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課前、課中及課后教學的資源,規(guī)范學生的課后學習環(huán)節(jié),發(fā)展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給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幫助他們完善自身的思考模式,促進他們全方面發(fā)展。
1.利用智慧課堂提高學生的預學能力
先學后教是目前十分流行的一種教學理念,它相比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實踐和操作,能夠充分展現(xiàn)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的過程。因而教師有必要借助信息技術,建構智慧課堂,給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引領他們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實踐操作,達成對知識點的深度探索[5]。
以人教版初中信息技術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打造智慧課堂模式。教師可以利用云平臺給學生展現(xiàn)二次函數的實際應用領域,比如銷售問題、面積問題、拱橋問題、投擲問題。針對不同的問題,教師可以向學生出示經典的例題。隨后通過微課或者課件的形式,給學生展現(xiàn)這些問題的解題方法,讓學生能夠基于前面幾節(jié)課中所學習的二次函數知識,有針對性地展開自主學習。嘗試根據這些問題的內在關系,巧妙地運用二次函數求解最值問題。
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更為系統(tǒng)且合理地學習并理解二次函數的具體運用模式,它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主預習能力。而教師也可以根據智慧課堂中學生提交的反饋,精準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隨后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根據相對應的二次函數實際應用問題進行講解,突破學生的疑難點。這樣實現(xiàn)了課后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有效串聯(lián),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2.利用電子錯題本提高學生的復習能力
作業(yè)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有必要科學合理地設計作業(yè),并細化學生作業(yè)完成的整個過程,將“減負提質”的原則貫徹落實。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電子錯題本,有效減輕學生課業(yè)學習的壓力。
例如,教師在教完每一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后,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給學生推送相應的練習題。如果學生在做練習題時出現(xiàn)了錯誤,這些練習題就會自動被收集進電子錯題本中。然后學生在完成了作業(yè)之后就可以點擊“電子錯題本”,查閱自己做錯的題,進行針對性的復習。再比如,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可以利用在線學習平臺,通過拍照搜索的方式解答疑難點。學生利用手機拍攝的這些紙面作業(yè)題也可以收錄進電子錯題本中。學生在完成了一個單元的知識學習后可以有針對性地查閱電子錯題本,逐一回顧,并分析自己掌握到的知識點和尚有疑惑的知識點等等。借助電子錯題本,有針對性地展開課后復習,這樣便能夠保證學生的復習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整合各類資源內容,它能夠給學生的自主化學習提供支撐與幫助,逐步完善學生多元思考的過程,提升數學知識講解效度。因此,教師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應有針對性地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資源,使這些資源能夠對學生的自主化學習起到關鍵的作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能夠打造高效且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初中數學教師要善于應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王哲 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藏族中學
參考文獻
[1]王平.運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實現(xiàn)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03):119-121.
[2]馬程程.淺談初中數學信息化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0):63-64.
[3]王新芳,劉尚旭.信息化環(huán)境下初中數學教學的策略研究[J].求知導刊,2020(46):21-22.
[4]呂志軍.運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實現(xiàn)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10):62.
[5]柳德欣.初中數學聚焦“教與學”轉型難點的信息化教學設計[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05):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