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明 劉筱婷
摘要:高校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等多種媒體平臺,可以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與學生互動,引發(fā)他們的濃厚興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诖耍咝獔猿忠粤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吸引學生的參與和關注。要建立全媒體、紅色文化與課堂教學三級聯(lián)動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更好地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體系中,并通過各類媒體資源實現(xiàn)全方位、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素質,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高校;全媒體;紅色文化;思政教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5-0025-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OBE教育+課程思政理念的新商科營銷‘金課建設模式研究”、2022年廣州應用科技學院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OBE教育+課程思政理念的新商科營銷‘金課建設模式研究”(編號:2022JG002)、2021年廣州應用科技學院科研規(guī)劃項目“我國高校課程思政研究現(xiàn)狀、熱點和趨勢”(編號:Gzyykjxy 2021-05)的研究成果
隨著全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國內(nèi)涌現(xiàn)了多種全新的媒體形態(tài),如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等多種新的媒體形態(tài)。全媒體以多種媒體形式、多個終端和多網(wǎng)合一的方式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具有全維度、全方位、多層次的融合特點,使信息傳播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1]。在全媒體時代,高校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推動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全媒體手段,紅色文化可以更廣泛地傳播、吸引和教育大學生,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1.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創(chuàng)造的先進文化,它不僅承載著黨的革命精神,還體現(xiàn)了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堅定的社會主義信仰。在全媒體視域下,借助紅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首先,紅色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深度,通過多種全媒體形式,如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可以將紅色歷史生動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有助于學生深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歷程的了解,使他們更加珍視當代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同時,紅色文化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引導他們堅定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將個人理想與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聯(lián)系起來。其次,紅色文化是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源泉。全媒體時代有著更多元化的傳播方式,能使紅色文化更好地喚起和傳達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紅色文化的講述,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堅韌和奉獻精神,認識到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價值支撐,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激發(fā)他們?yōu)閲业姆睒s和穩(wěn)定貢獻力量[2]。再次,通過紅色文化的傳播,學生可以認識到黨的先進性和偉大成就背后的堅強意志,這對于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具有積極影響。
2.有利于豐富思政教育實踐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的精華,為思政教育注入了豐富的歷史和理論資源。紅色文化以各種形式如紅色影視作品、紅色舞臺劇等,生動展現(xiàn)了黨的革命精神、堅韌品質,以及為了國家和民族發(fā)展而不懈努力的情感[3]。通過全媒體手段,這些歷史和理論資源得以更生動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思政教育內(nèi)容更具有吸引力。學生通過觀賞這些作品,可以更深刻地了解黨的發(fā)展歷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的紅色文化遺產(chǎn)分布廣泛,包括革命紀念館、革命歷史村落等。學生可以通過參觀這些地方,親身感受歷史,參與實踐活動,與紅色文化互動,從而更清晰地理解紅色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除此之外,紅色文化的融入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元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形式有些單一和乏味,而紅色文化以影視、音樂、舞蹈、戲劇等方式進行傳播,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互動性,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使思政教育更生動有趣[4]。全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的融合也為思政教育的理論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全媒體方式的紅色文化傳播,教師可以更好地結合具體實踐案例,使理論更具體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使思政教育更符合實際需要。
3.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自信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通過全媒體手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夠增強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國際社會關系變得更加復雜,文化領域的沖突和交織日益增多。個別西方國家企圖對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滲透,試圖通過各種途徑散布錯誤觀念。紅色文化的融合可以通過呈現(xiàn)歷史事實和紅色文化的具體形態(tài),讓大學生更清晰地認識歷史,堅定文化自信,減少外部不良文化的干擾,培養(yǎng)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強化他們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此外,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使大學生更系統(tǒng)地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nèi)涵和重要價值。這一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過程涉及大學生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的深刻認知,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信仰。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是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使命之一,通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1.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應加強對紅色文化的理論整理和深入研究。紅色文化不僅包括歷史事件和故事,還涵蓋深刻的政治思想和價值觀。高校思政教育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紅色文化的理論內(nèi)涵進行全面了解,確保理論基礎的牢固。理論研究應該與實際教學活動相結合,確保思政教育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深度。其次,高校思政教育應將紅色文化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教育實踐相結合。高校可通過紅色文化的具體案例和故事來生動地呈現(xiàn)理論內(nèi)容,還可以開設相關課程,組織學生參與紅色文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再次,高校思政教育應注重對紅色文化實踐活動的設計、組織和管理。其中包括策劃具體的紅色文化實踐項目,組織學生參與相關活動,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要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刻感悟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寶貴思想和精神。
2.以學生為中心原則
以學生為中心原則強調關注學生的需求和特點。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他們在價值觀、興趣愛好、知識水平和成長階段上存在差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根據(jù)學生的需求,設計個性化的紅色文化教育內(nèi)容和方式,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鼓勵他們參與相關活動,并提供適應不同年級和專業(yè)的教育資源。首先,教師在思政教育中扮演著主導和引領的角色,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思想引導者。教師要積極發(fā)揮思想引領的導向性價值,有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要通過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更好地理解其本質和核心思想,以便向學生傳達這些重要信息[5]。其次,學生在思政教育中同樣擁有主體地位。學生具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而且在認知和價值觀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教師應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觀點,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興趣和水平,采取最貼合學生學習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的教育策略,進而提供給他們個性化的教育體驗。再次,平衡主導與主體地位有助于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最終目標,即讓學生內(nèi)化所學的知識和價值觀,并將其外化為實際行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紅色文化的教育內(nèi)容,并將其融入日常生活和行為中。
1.構建紅色文化網(wǎng)絡傳播平臺
在全媒體時代,構建紅色文化網(wǎng)絡傳播平臺是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舉措。首先,構建紅色文化資源網(wǎng)絡傳播平臺,要確保內(nèi)容具有吸引力,并能夠吸引更多學生的關注和參與。比如,建立一個綜合性的網(wǎng)站或應用程序,該平臺的界面應友好,易于導航,以確保學生能夠輕松訪問紅色文化資源。平臺的內(nèi)容要豐富多彩,包括黨史、革命歷史、偉人事跡、紅色音樂、紅色電影等多種形式,從而適應不同學生的興趣點。為了提高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平臺還應根據(jù)學生的瀏覽歷史和興趣標簽,提供個性化推薦的功能。其次,為了增加互動性,平臺應提供學生留言和評論的功能,以便學生可以與其他同學及教師一起討論紅色文化的內(nèi)容[6]。平臺還可以設計一些互動式的學習活動,如在線問答、論壇、在線測驗等,以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紅色文化,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再次,除了網(wǎng)站或應用程序,還應該在社交媒體、微信公眾號等多個平臺上進行內(nèi)容傳播,以擴大受眾。特別是移動應用的使用,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紅色文化,增加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和便捷性。
2.整合紅色文化資源
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是高校思政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它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了解,更能引導學生堅定信仰、砥礪品格。為了實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機整合,高??刹扇∫幌盗芯唧w的實施策略。一是建立專門的紅色文化資源中心。高??稍O立一個專門的機構或中心,負責搜集、整理、存儲、管理和維護紅色文化資源。該中心的工作人員應當具備紅色文化領域的專業(yè)知識,以確保資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工作人員還應積極與外部文化機構、紅色舊址管理部門等建立合作關系,以獲取更多的紅色文化資源,并將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建立數(shù)字化的紅色文化數(shù)據(jù)庫。二是引入先進技術和工具。高??梢钥紤]采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如大數(shù)據(jù)分析、人工智能和虛擬現(xiàn)實等,以提高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可以開發(fā)智能搜索引擎,幫助用戶更快速地找到需要的資料。三是高??梢怨膭罱處熀蛯W生積極參與紅色文化資源的采集和整理工作。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積極搜集相關資料,為課堂教學提供支持。學生也可以參與項目研究或志愿活動,積累實際經(jīng)驗,同時為資源整合提供新的視角和動力。四是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到思政教育課程中。高校要把整合后的紅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入思政教育的課程內(nèi)容,并通過教材、PPT、多媒體演示等方式,將紅色文化元素貫穿于思政課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紅色文化的內(nèi)涵。
3.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活動
在全媒體時代,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驗紅色文化,使他們在實踐中形成堅定的政治信仰和價值觀念,成為有文化自信、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首先,高校可以建立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在線平臺,提供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包括紅色文化數(shù)字展覽、虛擬紅色舊址參觀、紅色文化互動游戲等。這些在線資源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還能夠隨時隨地讓學生參與,增加實踐活動的便捷性。其次,高??梢耘e辦紅色文化創(chuàng)作比賽,鼓勵學生通過寫作、繪畫、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來表達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情感。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還能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紅色文化,將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融入創(chuàng)作中。再次,高??梢怨膭顚W生參與紅色文化志愿者服務活動,如為紅色舊址提供導游服務、參與革命文物的保護和傳承等,既讓學生親身參與紅色文化的傳承工作,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最后,高??梢蕴剿鹘⒓t色文化導師制度,聘請資深的紅色文化專家或革命老干部擔任學生的導師,進行一對一或小組指導,使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深入研究紅色文化,并將其與各學科的知識相融合,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和感知。
4.加強思政教育者全媒體素養(yǎng)
紅色文化不僅需要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和方法,還需要思政教育者具備全媒體素養(yǎng),以更好地引領和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播和應用。一是思政教育者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全媒體時代的特點和挑戰(zhàn)。全媒體時代是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革,信息不再受限于傳統(tǒng)的紙媒和電視廣播,而是多樣化、多渠道的,教師需要了解新興媒體的原理和特點,包括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網(wǎng)絡直播等,以及它們在傳播和互動中的作用。二是思政教育者應提高自身的媒體素養(yǎng)。媒體素養(yǎng)包括對信息技術的熟練運用、對媒體產(chǎn)品的深入理解、對信息傳播原則的掌握等。通過提高媒體素養(yǎng),思政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應對全媒體時代的挑戰(zhàn),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三是思政教育者應積極參與紅色文化的傳播。在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不再受限于傳統(tǒng)的媒體,其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等多種渠道進行傳播。思政教育者應積極參與這些傳播渠道,如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通過這些渠道分享紅色文化的知識和精神,進而與學生建立更緊密的聯(lián)系。思政教育者還可以利用這些渠道組織線上講座、討論會等,與學生深入交流紅色文化的內(nèi)涵。四是思政教育者應不斷學習和創(chuàng)新。全媒體時代信息更新迅速,新的媒體工具和平臺不斷涌現(xiàn),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斷發(fā)展。思政教育者應不斷學習新知識,了解新技術和新媒體的應用,以適應時代的變化。思政教育者還要積極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的內(nèi)容和方式,探索適合全媒體時代的教育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深度。
總之,在全媒體時代,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要途徑。高校通過構建紅色文化網(wǎng)絡傳播平臺、整合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和拓展紅色文化思政教育渠道,能夠實現(xiàn)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未來,高校應繼續(xù)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并采用虛擬現(xiàn)實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工具豐富思政教育方式,從而更好地適應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要求,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yǎng)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擔當?shù)闹袊厣鐣髁x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庫雪飛,姚順玉,汪彥輝.冀東區(qū)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與實現(xiàn)路徑[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05): 66-70.
[2]隋文馨.全媒體視域下高校的紅色文化傳播[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0(04):149-154.
[3]翟樂,杜茹.高校思政教育網(wǎng)絡課程開發(fā)創(chuàng)新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3(06):27-30.
[4]王嬌,嚴實.新媒體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與策略[J].傳媒,2023(02):86-88.
[5]李陽,張永輝,趙永明.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新”路徑[J].廣西職業(yè)師范學院學報,2021,33(04):96-102.
[6]董金玉.高校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04):103.
Exploration of the Value and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l Media
Chen Xianming, Liu Xiaoting
(Urban and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511370,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ies can better spread red culture, interact with students, arouse their strong interest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using the Internet, social media, mobile applications and other media platforms. We need to establish a three-level linkag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full media, red culture, and classroom teaching, to better integrate red culture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rough various media resources, we can achieve comprehens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quality of students. This will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nd cultivate more outstanding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allmedia;red culture;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foster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