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程朵
[摘 要]語文新課標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全新理念。教學“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要以實用性為抓手,助力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課堂上,教師要標本關聯,精準設定目標,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方向;要創(chuàng)設情境,實現角色轉換,引導學生掌握方法;要根據課程屬性,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語言;要設置活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這樣教學,能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實用性;學習任務群;創(chuàng)設情境;活動平臺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2-0022-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全新理念,并將其作為語文課程內容主要的組織與呈現方式,同時從語文教學的不同角度設置了六個不同的學習任務群。其中,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中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傾聽、閱讀、觀察,獲取、整合有價值的信息,根據具體交際情境和交流對象,清楚得體表達,有效傳遞信息,滿足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交流溝通需要”。這樣的定位對發(fā)展學生的閱讀和溝通能力,尤其是核心素養(yǎng),起到了支撐、推動和協(xié)調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基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這一學習任務群的內涵和定位,從真實的生活需要出發(fā),在需要用的情境、用得上的平臺和用得好的策略下,助力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下面,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太陽》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嘗試和思考。
一、標本關聯,精準設定目標
語文新課標指出“明確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和功能,準確理解每一個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內容和提示要求”。這就意味著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學情,確立精準的教學目標,明確學習任務群的類別,才能針對具體的學習任務群要求,設計和規(guī)劃有針對性的教學體系。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既是一個習作單元,也是典型的說明文單元。編者設置的單元語文要素指向了說明文的價值:“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庇纱搜苌膯卧曌髦黝}“介紹一種事物”,要求學生通過資料搜集,用恰當的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為此,本單元編選的兩篇精讀課文《太陽》和《松鼠》,兩篇習作例文《鯨》和《風向袋的制作》,都以介紹某一種具體的事物或操作方法為主,具有非常豐富和鮮明的實用性價值。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第三學段的教學目標是“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谡Z文新課標的定位和編者的編排用意,結合《太陽》一文的特點,教師可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制訂如下:(1)閱讀整篇課文,體會作者緊扣太陽的特點展開說明的表達方法;(2)通過聯系和對比,感受作者在介紹太陽特點時語言的精準、嚴謹,為體會單元下一篇課文《松鼠》語言的生動與形象奠定基礎,積累不同類型的語言;(3)能夠運用一種從課文中習得的介紹方法,介紹生活中的一種事物。縱觀這一目標體系,包含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表達方法的體悟、言語風格的品析和言語實踐的運用,展現出鮮明的實用性特點,這與語文新課標“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中科技說明文的內容相吻合,從而將整個單元的教學歸屬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以這一課文為載體,通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任務驅動,著力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基本的說明方法,感受說明文在言語表達上的平實性、嚴謹性,為推動和遷移所學知識與表達策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創(chuàng)設情境,實現角色轉換
語文新課標針對“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明確提出“要在鮮活可感的真實情境下展開教學”。這意味著教師要基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核心價值,在學生理解內容后,幫助學生掌握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能力,否則教學就會跑偏方向。同時,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掌握“多種整理和呈現信息的方法”,如記錄筆記、羅列大綱、繪制思維導圖等。這是幫助學生理解信息、提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有效手段。
針對《太陽》這篇課文的內容特點,教師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中國國家航天局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的情境,通過新聞媒介,向公眾公布對太陽的全新研究成果。究竟該介紹哪些內容呢?教師要進一步明確課文的載體效能,要求學生梳理課文信息。比如,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太陽的。學生要依循作者的創(chuàng)作構思和文本的結構層次,對文本圍繞太陽展現出來的信息進行全面提取、細致分析、梳理歸納,最后聚焦整合。如此提綱挈領地梳理文本信息,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還建立了與作者進行深度對話的通道。整個過程看似簡單易行,實則思維邏輯清晰明了,具有極高的實用性價值。教師可以將此作為范本,透視表層的信息內容,直抵內在的表達思維和基本邏輯,為后續(xù)習作中“用恰當的方法,把一種事物介紹清楚”的目標助力。
上述教學,無論是對內容信息的梳理,還是為后續(xù)習作奠基,都使學生全身心浸潤在“中國國家航天局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這一趨向真實的虛擬情境之中。在這一情境中,對文本的閱讀,學生不再是機械的閱讀者和純粹的信息提煉者,而是賦予了他們相匹配的角色身份,并確立了明確的交流對象,即新聞媒體的朋友。角色的轉變和情境的實際任務,替代了教師的機械要求,喚醒了學生的閱讀思維,將原本的機械接受轉化成為當下的主動悅納。這一過程不僅使“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本質要求得到充分體現,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交流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三、根據屬性,品味語言精準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說明文作為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一種重要體裁,不僅在呈現內容上與其他類型的文本有一定區(qū)別,還在素材選擇、謀篇布局、言語形式和表達策略上展現出了自身獨特的一面。這意味著說明性文本的教學,在踐行語文新課標“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核心目標下,承載著與其他文體不同的職責。同時,對“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溝通、交流等本質要求而言,不僅要關注“交流什么”的問題,還要關注“怎么交流”的問題。因此,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對說明文語言風格的品悟,要為踐行“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中交流與溝通的實踐設立策略性支架。
這個單元中的《太陽》是一篇介紹宇宙天文知識的說明文,語言平實,表達嚴謹;同時,為了便于科學知識的普及,很多語言在表達上貼近真實生活,體現了鮮明的說明文語言風格。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這一特點展開探究和品悟。比如,介紹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時,課文這樣寫道:“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年?!边@句話以舉例子的方式,通過“步行”前往太陽這一行為和“三千五百年”這一極具思維沖擊力的數據,準確地說明了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之遠。很多學生容易忽略這句話中的“差不多”一詞。課堂上,教師可以順應學生的認知思維引發(fā)質疑:“科普類說明文的語言講究精準、嚴謹。這句話中的‘差不多給人以模糊之感,不是與精準、嚴謹的表達相矛盾嗎?”于是,教師趁勢將這句話改為“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要走三千五百年”,并相機組織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很多學生在深度品味后認識到: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實在太遠了,作者所列出的“三千五百年”這一數據只是一個概述,所以用“差不多”一詞更加符合實際情況,如果去除掉的話,這個數據就是精準的,而依照現有的科技是無法真正測量出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的。因此,這句話中的“差不多”看似是一個概述性的詞語,但其本質卻是說明性文章語言嚴謹和精準的集中性體現。
由此不難看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不僅需要從內容信息層面培養(yǎng)學生的梳理能力和整合意識,還需要根據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本質屬性,關注語言質態(tài),積累閱讀與交流的實踐經驗,助力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四、設置活動,強化參與體驗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以“閱讀”為基礎,以“交流”為平臺。所謂交流,就是信息的呈現與傳遞。學習任務群實用性的價值指向學生的真實生活,旨在滿足學生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以及社會交往過程中的真實需要。因此,教師要將文本的閱讀、吸收和傾吐融入具體的情境中,并相機設置實踐活動支架,助力學生認知能力的生長。
從上述教學來看,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新聞發(fā)布會的情境,讓學生從“中國國家航天局新聞發(fā)言人”的視角,對即將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進行相應的籌備工作。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這樣的活動任務:(1)基于文本內容,將學到的方法運用到整篇課文閱讀中,梳理、聚合課文介紹太陽所呈現出來的信息內容,并在舉一反三中多維感受作者運用的列數字、舉例子、作對比、打比方等說明方法,進一步感受科普類說明文精準、嚴謹的語言風格;(2)圍繞本次新聞發(fā)布會的主題,交流和分享關于太陽的研究成果。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信息處理、加工和運用的能力,達成“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根本性宗旨,教師不能將學生的閱讀思維、交流討論局限在教材之中,而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走出課堂,到生活中搜集相關資源,拓展文本的未盡之言,作為本次新聞發(fā)布會的交流素材。這樣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檢索和資料收集能力,也為歷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里,教師從統(tǒng)整教學的具體情境出發(fā),為學生搭建多維化的實踐平臺,引領學生經歷對文本語言的理解、品味、內化與外顯的過程,促進了學生溝通與交流能力的發(fā)展。
五、設置評價,促進素養(yǎng)提升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一直都將關注點停留在新授和訓練層面,對評價的關注相對較少,即便能夠有所涉及,也常常流于形式。事實上,語文教學如果只知道“埋頭拉車”,就可能跑偏方向而不自知。這要求教師要經常性地“抬頭看路”,將評價貫穿于教與學的過程中。語文新課標對“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評價應注重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語言運用的實際表現,圍繞個人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閱讀與交流的實際任務,評價學生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能力?!苯處熞獜纳钚枰慕嵌?,關注和調整學生的學習質態(tài),將“教—學—評”一體化理念貫穿于教學始終,積極地將教學轉向為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助力上來。
基于語文新課標所倡導的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教師需要關注整篇課文教與學的質態(tài)。首先,在過程性評價中,可以依托最初設定的教學目標,將評價的重點聚焦在透過語言文字快速提煉信息的能力上;聚焦在理解說明方法、遣詞造句的秘妙,以及所形成的表達效果上;聚焦在活動支架下對信息處理、加工,并加以遷移運用的過程上。其次,搭建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模擬“新聞發(fā)布會”的現場,組織學生以“發(fā)言人”的角色,將自己收集與整理的信息,運用習得的表達方法加以呈現。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成果設置以下的評價維度:(1)收集整合的信息適切,與當時的情境和對象相匹配;(2)表達的內容清楚、準確,語言準確、自然,易于聽眾理解與接受;(3)能夠綜合性地運用多種說明方法。
上述教學,教師秉承“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將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借助評價明晰了自身在整個閱讀與交流過程中的表現情況,并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糾偏,確保了學習始終行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作為語文課程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的一種類型,“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承載著明確的教學職責。教師要根據語文新課標的理念,將知識學習、能力培養(yǎng)融入鮮活真實的情境之中,為學生設計實實在在的言語實踐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究和認知的體驗過程,真正彰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效能,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助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孔? 燕.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在小學語文高段教學中的開展[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23(12):38-39.
[2] 章冰瑜.小學語文高年級“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設計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3(23):21-24.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