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文章系2023年度漳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的階段成果(立項批準號:ZJKTZ23020)。
作者簡介:曾惠華(1979~),女,漢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和教學方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教育也逐漸朝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向發(fā)展。其中,思辨性閱讀作為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起到了關鍵作用。文章將聚焦思辨性閱讀,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采取具體策略,打造高效的教育環(huán)境。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5-0039-04
思辨性閱讀是指通過分析和推理,深入理解文本的意義和內在邏輯,是一種高層次的閱讀活動。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思辨性閱讀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對此,文章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闡述。
一、 思辨性閱讀教學于學生發(fā)展的現實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思辨能力的提升不僅關系到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關系到其未來的學習和職業(yè)發(fā)展。通過思辨性閱讀,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深入思考作者的觀點,并對其進行評判和反思,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二)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而閱讀則是強化語言表達的重要途徑。通過思辨性閱讀,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同時,思辨性閱讀還能夠幫助學生學會在多元化的觀點中尋找共同點,并對其進行有效的溝通,這對學生未來的社交能力和領導力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三)增強學生的閱讀熱情
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側重于對文章內容的講解和記憶,而忽視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然而,思辨性閱讀強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評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過程,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熱情。通過思辨性閱讀,學生能夠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培養(yǎng)出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是未來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思辨性閱讀強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入思考和評判,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從而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通過思辨性閱讀,學生能夠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發(fā)掘問題的多元化解決方案,從而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未來的學習和職業(yè)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 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的內涵特點
(一)注重閱讀思維的寬度
思辨性閱讀強調學生要全面理解文章內容,注重閱讀思維的寬度。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從文章的整體結構和邏輯關系入手,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和重要信息,理解文章中人物和事件的相互關系,從而形成對文章全面而準確的理解。此外,思辨性閱讀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學生需要從多個角度比較和分析文章中的信息,探究其異同點和深層原因,從而培養(yǎng)其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注重拓展思維的廣度
思辨性閱讀強調學生要善于聯系多種信息,注重拓展思維的廣度。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聯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多個角度思考文章中的問題,探究文章中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從而形成更為豐富的閱讀體驗。同時,思辨性閱讀還鼓勵學生從課外獲取更多的信息,從更廣闊的視野中理解文章,從而培養(yǎng)其跨學科思考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挖掘思維的深度
思辨性閱讀強調學生要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意義和價值,注重挖掘思維的深度。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探究文章中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思想,從而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評價。同時,思辨性閱讀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和質疑能力,學生需要從多個角度反思和質疑文章中的觀點和信息,從而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 當下小學語文閱讀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閱讀能力不足
一方面,不少小學生在閱讀習慣、閱讀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有些學生缺乏主動閱讀的習慣,只是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有些學生則閱讀量過少,只停留在課本上,缺乏對課外讀物的閱讀。另一方面,學生在閱讀技巧方面也存在不足。一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常常出現理解偏差、思維僵化、忽視重點等問題,導致閱讀效果不佳。
(二)教材知識點分布不夠合理
一方面,教材設置不夠合理。有些教材內容過于簡單,缺乏挑戰(zhàn)性,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些教材內容過于復雜,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造成了學習困難。另一方面,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銜接不夠緊密,缺乏系統性和邏輯性,導致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教師教學方法不當
一方面,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多樣性,導致學生失去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具體策略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簡化學習流程
情境是文本解構的重要方法,通過將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文章思想,進行有效閱讀,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以《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為例,作為一篇科普類文章,主要介紹了地球的渺小與人類活動的破壞性,以及保護地球的重要性。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以下生活情境:
1. 假設你是一顆衛(wèi)星,從外太空俯瞰地球,你會看到什么?
2. 假設你是一位環(huán)保志愿者,請你為保護地球寫一份倡議書,你會如何說服人們減少對地球的破壞?
學生思考過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共同探討如何保護地球。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互相啟發(fā),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教師也要跳出傳統課堂的束縛,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例如環(huán)保志愿者行動、垃圾分類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責任。
(二)運用小組合作,強化閱讀思維
小組合作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以小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的《聽聽,秋的聲音》一課為例,文章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和聲音,通過文字勾畫出了一幅美麗的秋景。這樣的文本對小學生來說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對此,教師可發(fā)揮小組優(yōu)勢,促進學生思維碰撞的同時,降低文章理解難度。
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3~4人。在閱讀課文之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開放性問題,如:
1. 秋天的聲音都有哪些?
2. 你覺得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
隨后,每個小組可以共同閱讀課文,將前期討論的觀點和問題作為參考進行交流分享,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提醒、互相討論不明白的地方,提高閱讀的效率和深度。在閱讀完成后,教師可讓小組內的學生再次討論一些具體的問題,如:
3. 作者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秋天的聲音?
4. 你在文中找到了哪些描寫景色的句子?
這些問題有助于學生深入思考課文的細節(jié)和作者的意圖。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記錄每個小組的回答內容,提煉關鍵詞與中心思想,并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展示,以實現不同小組之間思維的交互,從而幫助學生開闊視野,理解不同觀點,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三)分析文本脈絡,提高思辨能力
分析文本脈絡是思辨性閱讀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結構、邏輯和語言特點,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水平。
以《寒號鳥》一課為例,作為一篇非常經典的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只寒號鳥因為懶惰和貪圖安逸而最終被凍死的故事。這個故事傳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只有勤奮努力、居安思危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在分析《寒號鳥》這個故事的文本脈絡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快速閱讀故事,然后引導學生逐步分析故事情節(jié)。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來幫助學生抓住故事的關鍵點:
1. 這個故事的主要角色是誰?它是一只什么樣的鳥?
2. 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什么?故事中出現了哪些場景?
3. 寒號鳥為什么會被凍死?它的死亡和它的懶惰有關嗎?
4. 故事中有沒有其他角色?它們對寒號鳥的態(tài)度如何?
5. 故事想要傳達什么樣的道理?你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什么?
通過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故事的結構和主題。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細節(jié)和語言特點。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注意寒號鳥在故事中的心理變化,以及它與其他角色之間的互動。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個故事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以及它是如何啟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奮努力、居安思危的。
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評價。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寒號鳥,你會怎么做?”“這個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示?”等。通過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故事的主題和意義,并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水平。
(四)觸及深刻境界,發(fā)散語文思維
思辨性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深度思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層次問題,激發(fā)他們的思維發(fā)散。通過提出更深刻的問題和觀點,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涵,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以小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為例,這篇課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童話,講述了老屋不斷被需要它的動物們拜訪,始終沒有倒下的故事。老屋作為故事的主角,其形象既展現了慈愛和樂于助人的品質,又暗示了生命的頑強和堅韌不拔。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老屋背后的深刻含義。例如,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老屋總也倒不了?”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答這個問題。在討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不同的觀點,如老屋的堅定信念、動物的互助合作、生命的頑強不屈等。這種討論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老屋為什么愿意幫助別人?”“這個故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等。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從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念出發(fā),去思考和探討文本中的深層含義。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理解文本的內容,還能夠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除了提出深刻的問題,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課堂辯論等活動,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例如,教師可以安排一場關于“老屋是否應該倒下”的辯論賽,讓學生分別站在不同的立場進行辯論。通過這種活動,學生可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培養(yǎng)自己的思維發(fā)散能力。
(五)組織欣賞文本,深化文章情感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因素同樣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表達。組織學生欣賞文本,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驗文章中的情感和情感變化,提高他們的情感理解和表達能力。
以《泊船瓜洲》一詩為例,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王之渙在離家遠游時的思鄉(xiāng)之情。對此,在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初步朗讀,感受其中的情感和韻律。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注意詩中的用詞、音韻和節(jié)奏,以及它們所表達的情感變化。例如,詩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這句,通過平實的語言描述了家鄉(xiāng)與詩人之間的距離,傳達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帶領學生分析詩中的意象和意境,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情感表達。在《泊船瓜洲》中,詩人通過描繪瓜洲、京口、鐘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家鄉(xiāng)的景象。通過這些意象,學生可以感受到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厚情感。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其他描寫思鄉(xiāng)之情的詩歌,發(fā)現它們在情感表達上的異同,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這種情感。
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朗誦等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情感。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扮演詩人的角色,更好地理解他們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同時,這些活動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表演,進一步深化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和表達。
(六)擴展課外閱讀,提升學科素養(yǎng)
擴展課外閱讀是思辨性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僅僅依靠課堂內的閱讀材料和時間是不足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因此,教師需要通過課外閱讀的引導和推薦,幫助學生擴展閱讀范圍,提升文化素養(yǎng)。
以小學語文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的“快樂讀書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園”活動為例,本活動旨在帶領學生走出課堂,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學著作,并在閱讀、思考、交流過程中品味文化與情感交織的魅力,加快優(yōu)秀品質與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根據這一主題,為學生推薦適合的課外閱讀材料,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小王子》《哈利·波特》等經典文學作品。
在推薦閱讀材料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針對當下學生關注熱點及興趣,利用信息技術予以閱讀語篇資源的開發(fā),借助移動媒體技術進行推送,以此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
其次,注重材料的多樣性。推薦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接觸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學風格。同時也要強調閱讀方法,在推薦閱讀材料的同時,教師還需要教授學生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如速讀、精讀、略讀等,以及如何做讀書筆記、如何進行閱讀反思等,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還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組織讀書分享會。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讀書分享,讓學生分享自己最近讀過的書籍、閱讀心得和感受,以及從中學到了什么。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學生認真閱讀,還可以幫助他們互相交流、互相學習。
第二,布置閱讀作業(yè)。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閱讀水平,布置一定量的課外閱讀作業(yè),要求學生讀完一本書后寫讀后感或者分析文章的結構、主題、人物性格等。
第三,開展階段評價。教師要根據學生閱讀的書籍及進度進行考評,并從學生文章主題把握、閱讀質量、閱讀時長進行綜合分析,做好對學生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等的評價。評價結果可以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一部分,也可以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參考。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走進更廣闊的文學世界,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和人文思想,也可積累更多的閱讀經驗和素材,增強對知識的感知能力。
五、 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運用小組合作、分析文本脈絡、觸及深刻境界、組織欣賞文本和擴展課外閱讀等具體策略,可以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為學生德育品行、能力思維的發(fā)展奠定基礎。不僅如此,在日后教學中,教師也要做好相應的評價指導,精準對接學生發(fā)展實際,從而打造溫度課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綜合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江濤.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要“四個搞明白”[J].小學語文,2022(12):19-24,30.
[2]張基煜.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以統編版小學語文為例[J].天津教育,2022(33):111-113.
[3]孫旭升.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的教學嘗試[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2(11):27-29.
[4]甄錦鳳.小學語文開展“思辨性閱讀”的教學實踐[J].格言(校園版),2022(30):38-40.
[5]仇永祥.打開語言的“天窗”——聚焦語言審美力的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J].小學生(中旬刊),2022(10):112-114.
[6]譚艷輝.學習任務群視角下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的教學視角與策略[J].七彩語文,2022(28):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