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學科素養(yǎng)視角出發(fā),探討了小學語文課堂需要進行的轉變,包括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關系、教學過程等方面因素。通過引入素養(yǎng)目標、任務驅動、真實情境、學伴互助等多種途徑,強調能力實踐,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言語實踐能力,并針對實踐中的問題提出應對策略。同時,轉變教學結構和教學關系,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加強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學科素養(yǎng);能力實踐;學伴互助;全面發(fā)展
[作者簡介]楊冬(1978—""" ),男,江蘇無錫人,無錫市南長街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教師培訓。
學科素養(yǎng)(Disciplinary Literacy)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它涵蓋了個體在特定學科領域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tài)度。新課標強調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學科知識,還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等。學科素養(yǎng)關注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知識運用能力,以及與其他學科知識和技能整合的能力。
在學科素養(yǎng)視角下,小學語文課堂勢必會發(fā)生一系列的轉變。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探討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關系、教學過程等因素的深刻變化。
一、教學目標從知識向素養(yǎng)轉變
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性主要體現(xiàn)在過于關注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忽略了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等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依據(jù)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學習中的努力和進步;缺乏針對性和個性,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我們以《慈母情深》為例,在教學目標轉變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深化和拓展:
第一,文化傳承與情感教育。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母愛的深沉和偉大。
素養(yǎng)目標:了解和體會母愛的偉大,感受母愛與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關聯(lián),體會到關愛、尊重和感恩,從而提高情感教育水平,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
第二,學科能力與社會實踐。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課文中環(huán)境描寫、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
素養(yǎng)目標:進行多種形式的實踐,如創(chuàng)作母愛主題的詩歌、小說、繪畫等作品;參加以母愛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母親節(jié)手工制作、關愛孤寡老人等,從而將課堂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第三,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
知識目標:傳統(tǒng)教學在這方面很少有明確的目標,一般要求學生能跟隨教師的教學步驟完成學習任務,獨立完成課堂練習和作業(yè)。
素養(yǎng)目標:能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自主學習;初步學會篩選、整理、分析和運用各種信息,提高信息處理能力;進行小組合作,共同討論和解決問題,提升團隊協(xié)作能力;學會傾聽他人意見,提高溝通交流能力。
學科素養(yǎng)視角下,還有許多角度可以對教學目標進行拓展和深化,比如信息處理、策略運用、批判性思維等等,這些都有助于教學從知識目標轉變?yōu)楦?、更豐富、更有深度的素養(yǎng)目標,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教學結構從線性模式向板塊模式轉變
線性模式的教學結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強調按照固定的順序和步驟進行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需求。實踐中,從線性模式轉向板塊模式后,課堂會有明顯的變化,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培育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第一,從單一知識傳授到多元能力培養(yǎng)。線性模式過于關注知識的傳授,容易導致課堂教學變成“填鴨式”教育,而板塊模式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強調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等多方面的培養(yǎng),使課堂教學更加全面。
第二,從僵化教學到靈活探究。線性模式下的教學僵化,不利于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也不利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需求選擇合適的學習路徑。而板塊模式允許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習過程。線性模式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較少,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受到限制,這容易導致學生缺乏積極性和參與感,影響學習效果。而在板塊模式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強調,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活動,形成互動與合作。同時,板塊模式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學習路徑,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教學關系從教師主導向學伴互助轉變
在教師主導的教學關系中,學生參與度低,導致課堂互動有限。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缺乏積極參與和表達。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可能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影響學習效果。同時,課堂互動主要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單向傳遞為主,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較少。這種情況下,學生可能缺乏溝通和協(xié)作,難以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能力。
學伴互助中的學伴主要包括三種角色。一是同學,同學是學伴互助的主要角色,可以共同探討,合作完成任務,互助解答問題。二是教師,在學伴互助中,教師的角色從主導者轉變?yōu)榻M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和互助成長,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指導和支持。三是家長,家長可以作為學伴互助的一部分,與學生一起學習,分享學習心得,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同時與教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
當教學關系從教師主導向學伴互助轉變時,課堂將發(fā)生以下變化。
第一,更多的課堂互動。學伴互助模式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他們參與課堂討論、分享觀點和經(jīng)驗的積極性。教師也會更多地引導學生參與討論,而非僅僅傳授知識。在教學關系轉變后的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得到加強,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想法,共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第二,更強的學生主體性。學伴互助模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鼓勵他們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更符合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
第三,更高的個性化程度。學伴互助模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需要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后提出問題,其他學生或教師給予解答和幫助,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第四,更廣泛的資源共享。學伴互助模式鼓勵學生、教師和家長共享學習資源,開展合作學習。這有助于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第五,更強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學伴互助模式要求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合作完成任務。學生分小組,共同完成一個任務或項目,每個成員負責不同的部分,互相協(xié)作和交流,實現(xiàn)共同學習。在學伴互助的課堂中,學生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勇于提問、發(fā)表觀點,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這有助于增進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和溝通協(xié)作能力。
第六,更全面的評價方式。學伴互助模式強調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包括同伴評價、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以及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成果和能力的全面評估。這有助于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在學伴互助模式下,課堂將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個性化需求、團隊合作和綜合素質。經(jīng)過這種轉變,學生主體地位得到提升。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主動探究問題,表達觀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主動性,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這有助于提高教育質量,培養(yǎng)具備學科素養(yǎng)的學生。
四、教學過程從知識獲得向動手實踐轉變
學科素養(yǎng)視角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勢必從側重于知識獲得向注重動手實踐轉變,這是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可以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終身學習者。
我們仍以部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的《慈母情深》為例,討論有哪些途徑和策略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更加突出實踐能力。
(一)任務驅動
設計一系列有挑戰(zhàn)性和實際意義的任務群,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探究、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下面是感受“慈母情深”的任務群設計。
學習任務1:學生需要閱讀課文,通過賞析環(huán)境描寫、細節(jié)描寫和反復修辭手法等,真切感受母愛的偉大又普通。
學習任務2:比較課文中的母愛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母愛,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中尋找母愛的事例,然后與課文中的母愛進行對比,探討母愛的共性和個性。
學習任務3:探討母愛的價值,學生討論母愛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和價值,思考母愛如何影響自己的成長和性格塑造。
學習任務4:表達感激之情,學生以書信、演講或者詩歌等形式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感恩母親對自己的陪伴。
通過設計這樣一個任務群,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感受母愛,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同時,這些小任務之間具有邏輯關聯(lián),可以幫助學生系統(tǒng)學習,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二)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
教師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讓學生進入個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沉浸感,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比如在學習之初讓學生觀察、回憶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母愛的表達情境,母親為孩子準備早餐、照顧生病的孩子、幫助孩子完成作業(yè)等,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慈母情深”的內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分享自己親身經(jīng)歷,并討論探究這些情境中母愛的表現(xiàn)方式和對孩子的影響。還可以通過朗讀課文段落、觀看視頻等方式沉浸到《慈母情深》所描述的畫面和故事內容中,以達到更多的共情,并在情境中更好地體驗和表達母愛。
(三)項目化學習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母愛主題的小型研究項目,讓學生在團隊中分工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學生可以分若干小組,收集資料,討論不同母愛故事的主題和價值觀,并將研究成果整理成報告。在做項目的過程中,學生將自然地進行合作學習、反思和自主學習,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寫作和表達能力、溝通和協(xié)調能力、反思和探究能力。同時,教師在項目化學習中的角色也會有所調整,更多地扮演引導者和協(xié)助者的角色。
(四)改進評價體系
教師更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和多元化,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小組合作時的討論過程,評價他們的合作與溝通能力;在項目完成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反思自己在項目中的學習與成長。
參考文獻
[1]朱瑩.開展小學高年級思辨性閱讀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 [J].考試周刊,2023(44):30-33.
[2]張小莉.學科素養(yǎng)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J].天津教育,2023 (27):156-158.
[3]姚麗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景創(chuàng)設的路徑研究[J]. 小學生(中旬刊),2023(9):4-6.
[4]崔巒.小學語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加強語文教育、提高教學效率的建議 [J].課程·教材·教法,2007 (12):22-27,44.
[5]程金梁.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實踐的有效性策略[J].新課程(下),2019(10):226.
[6]韓文舉.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轉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 [J].學周刊,2018(14):57-58.
[7]詹麗玲.張揚學生個性,成就精彩課堂——小學語文基于學習方式轉變的實踐探究 [J].吉林教育,2017(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