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助于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經濟挑戰(zhàn)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從而為我國小康社會培養(yǎng)身心均衡、具備高素質和專業(yè)才能的人才。在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亟需高校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從擴大教師隊伍、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加強科技應用、拓寬培育維度策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滿足社會人才發(fā)展需求。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實踐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441"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095-7734(2024)01-0129-03
" 心理健康教育被視為實現全面素質教育的核心,它充分體現了我黨的教育方針,對于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乎學生的身心健康,更是培養(yǎng)其全面素質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生活和職業(yè)中更好地應對挑戰(zhàn)和困難。目前,許多高校正大力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加大力度培訓專業(yè)師資,并廣泛實施職業(yè)資格制度。但在信息化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面對許多未知的挑戰(zhàn)和問題。
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
" 大學生代表了一群充滿活力、擁有好奇心和智慧的青年。他們對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未來充滿期待,對新鮮的事物持有開放的態(tài)度。但由于大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及國內局勢,可能會出現各類心理健康問題。據統(tǒng)計,自20世紀末開始,因心理問題導致的高校學生休學或退學的比例逐年上升,并且占到了總休退學人數的10%到12%,這無疑敲響了社會的警鐘。進入21世紀初,為了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國家教委對全國的上百萬大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問卷調查。令人震驚的是,調查結果顯示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國家的未來棟梁、民族發(fā)展的希望,大學生肩負著祖國繁榮昌盛的重任。他們不僅是國家建設的先鋒力量,更是社會進步的關鍵要素。然而在校園生活中,他們普遍面臨著多種挑戰(zhàn)和壓力。為此,高校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個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 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擁有豐富的價值意蘊。其一是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學校是大學生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學生需要面對多種情境的變化,如人際關系、學業(yè)壓力、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對新環(huán)境和挑戰(zhàn)的適應能力,減輕心理壓力,增強應對困難的韌性。其二是預防和減少心理健康問題?,F代社會,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逐漸增多,如焦慮、抑郁、人際關系困擾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早期干預,提供有效的預防策略,減少心理問題的發(fā)生。其三是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注個體內心的健康,還注重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提高人際溝通和協作的能力。其四是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個體發(fā)展的“指路燈”,還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穩(wěn)定器”。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與歸屬感,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高等教育逐漸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向全人教育的發(fā)展格局?!靶睦斫】到逃耐茝V和深入”不僅滿足了學生的需求,也為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 在高等教育領域,心理健康教育被視為一門深入細致的學科,其內容廣泛且富有深度。該學科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心理健康在個人成長中的關鍵作用,并積極樹立心理健康的意識。引導學生采納科學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發(fā)掘智慧與才能。更進一步來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心理調適技巧,使他們能夠有效應對生活中的壓力與挑戰(zhàn),培養(yǎng)出不屈不撓、勇敢面對困境的優(yōu)良品質。對于那些可能遭遇心理問題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供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幫助他們以科學的眼光看待并應對這些挑戰(zhàn)。
(一)教育理念滯后,師資規(guī)模嚴重不足
" 在當前的高校環(huán)境中,心理健康教育面臨一系列的挑戰(zhàn)。首當其沖的是教育觀念上的滯后。盡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鮮明,但部分高校對其內涵、價值和實施手段仍然缺乏深入的了解。一些教育管理者難以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核心地位,他們或缺乏相關知識,或對其持有偏見。更有甚者,錯誤地將心理健康問題與思想道德問題相混淆,認為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其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現。此外,師資方面也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涵蓋了眾多領域,如測驗心理學、咨詢心理學、醫(yī)學心理學、德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以及行為咨詢與治療等,需要充足的師資力量做保障。但現實情況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嚴重不足,難以為大學生群體提供更加完善、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陳舊,技術應用滯后
" 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層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結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歷程來看,以心理咨詢、心理疏導為主的教育模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基本模式,能夠及時、有效、全面地解決高校大學生的心理障礙與心理困境,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與發(fā)展。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教學模式不能徹底地解決大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無法幫助學生應對知識經濟、數字時代所帶來的各類挑戰(zhàn)。在技術應用層面,當前,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心理治療領域,可以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工作提供必要的抓手。但很多院校都難以全面應用各種先進科技,不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決大學生群體的心理障礙、心理困境及心理疾病。
(三)心理健康輔導方式落后與教育領域狹隘
" 在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盡管整體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fā)展,但仍然存在一些落后的心理輔導方式。這些方式往往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甚至可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這種方式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與發(fā)展提供幫助,從而使得這一領域從零開始,逐漸有了初步的體系,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提供了基本的經驗,也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石。伴隨時代的發(fā)展,以及社會對高校學生的要求不斷提升,某些輔導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及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需求,并且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資源總量上不能獲得“最大化利用”與“有效整合”。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普遍集中在大學生心理障礙防治與心理適應能力的提升上,很少涉及學生的人際關系、學習生活及就業(yè)等方面,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彰顯、作用發(fā)揮的維度不夠寬泛,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人才培育中的輔助地位,難以統(tǒng)領各學科教學及學生管理工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創(chuàng)新對策
" (一)教育主體:轉變教育理念與擴大師資隊伍
" 轉變“教育觀念”與“擴大師資隊伍”是從教育主體的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維度的基礎。一方面,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高校應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將其作為教育管理、人才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的關鍵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種方法或技術,它更是代表了一種先進、務實的教育思想。這要求高校在明確學生差異的同時,重視每個學生的價值,堅信每個學生都有自我發(fā)展、自我成長的潛力,不能僅僅憑借學習成績、智力、家庭和經濟條件來評價他們。高校要形成以生為本、全面發(fā)展、立德樹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其滲透到整個教育教學流程中,不斷成為評估高校教育效果及教師能力的關鍵標準。另一方面,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高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整合專業(y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學專家、心理醫(yī)師及輔導員,豐富心理健康師資隊伍的人才結構,擴大師資隊伍的規(guī)模和數量,滿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需求。這要求高校構建更加專業(yè)的教育隊伍,制定培訓和發(fā)展計劃,實行資格審核機制,保證教育者具備相應的資質。同時,確保每位高校教師都具備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確保在日常教學與指導中,能夠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支持。
" (二)教育過程: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技術手段
" 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從“補救性”轉變?yōu)椤鞍l(fā)展性”。發(fā)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旨在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從而促進大學生獲得健康的心理成長。為全面解決以往“治標不治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務;根據學生的發(fā)展階段,提供與其發(fā)展特點相匹配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如青春期的性教育、成人期的職業(yè)規(guī)劃等。從而更好地幫助大學生理解和應用心理健康知識,推動自身的全面發(fā)展與健康成長。
" 隨著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加深關注,應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研究和方法,科學理論的不斷進步使人們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結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求,可與積極尋找現代科技在這一領域的應用潛力,進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實踐范圍。例如,借助于分子生物學等前沿生物技術,可以從全新的角度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背后的生理機制。這種跨學科的結合不僅可以提供更為豐富和深入的研究視角,還有助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體系。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障礙和疾病,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此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逐漸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臺,可以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大量的資源和支持。
" (三)教育范圍:擴大輔導維度與心理教育領域
" 在新時代背景下,由于傳統(tǒng)個別輔導已經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高校應以培育抗壓能力、自信心以及社交技能的訓練團隊或小組開展群體輔導活動,使教育方式生動有趣、形式多樣,進而獲得傳統(tǒng)教育模式難以達到的育人效果。在此過程中,心理健康教師應明確訓練與輔導的目標,增強小組成員之間的信任,鼓勵小組成員進行互動和討論。并在此過程中,教授小組成員一些如放松技巧、壓力管理、情緒調節(jié)等心理技能,幫助他們有效應對學習生活中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集中在指導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提升大學生防治心理障礙及心理適應能力。伴隨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不斷提升,這便要求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學生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人際關系、生活學習等層面,為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更多樣、更全面、更多元、更多樣的指導與服務。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使其成為助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要抓手與可靠依托。
" 四、結語
" 高等教育機構承擔著培育未來領袖和建設者的重任。素質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文化、專業(yè)、心理等方面的素質素養(yǎng)。心理健康作為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應滲透到高校培養(yǎng)方案、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體系的建構中。通過高校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價值、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維度、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與領域,可以形成更加適合我國國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理念,保障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有效地推進。
參考文獻:
[1]" 周勇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構建與方法——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構建與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中
國學校衛(wèi)生,2023,44(09):1441-1442.
[2]" 柯海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社會焦慮性格的改善作
用研究——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應用化工,
2023,52(09):2742.
[3]" 徐亮,陳奕如.以人本關懷為導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設計研究[A]//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思政課建設
與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23:315-
317.
[4]" 劉亞敏,張明昊,王琳琳.信息化時代醫(yī)學專業(yè)課教師對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設與探討[J].中國新通信,
2023,25(13):143-145+121.